潮安区文祠镇赤水村美丽宜居。受访者供图
夏末八月,时晴时雨,在潮州市潮安区文祠镇赤水村,青绿色的橄榄垂挂枝头,宽敞的文化广场边有三两孩童在嬉戏打闹,村民正在田间地头插秧。贫困户江文真刚刚结束耕作回到家里,他的房屋在近几年已经得到修补,再也不用担心风雨来袭。
“阿姐,煮饭了没?小妹申请助学金需要证明材料,可以来村委会找我们提供。”赤水村的驻村工作队来到江文真家中,细心询问小女儿上大学的事宜。这样被热切关心的情景,这几年来一直在他家中出现。在村里的帮扶下,江文真的大女儿读完了大学,并回到村里的公共服务平台工作,自己也通过种植橄榄和水稻等增加收入,日子越过越好。
赤水村是省定贫困村,由于大片橄榄地丢荒,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不少年轻劳动力外流,曾一度成为“空心村”。近年来,在市、区、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和中山市小榄镇的对口帮扶下,该村建起橄榄产业园,修建公园广场,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集体经济收入也从每年1.5万元提高到了2019年的12.7万元,整村彻底脱贫摘帽。
啃下“硬骨头”建设美丽宜居新农村
绿水映青山,白墙嵌灰瓦。行走在赤水村里,村道干净整洁,随处可见垃圾收集点和景观标识牌。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赤水村以“三清三拆三整治”为抓手,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工作,大力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赤水村党支部书记江绍茂介绍,目前全村共设置了6个生活垃圾收集点,并配备保洁员,每日进行垃圾清运。此前,村里大多数道路崎岖不平,通过拓宽400米长的村道路肩,修缮水泥路面,并且种植绿化树,如今村庄环境已经焕然一新。
赤水村内建有一个占地400多平方米的党建文化广场,是村民们休闲放松的去处。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它是一片脏乱难闻的猪圈牛舍。
江绍茂十分清楚地记得,2018年,从党建文化广场立项开始,他在三个月内走访了22户村民,平均每户走访4次以上,最终说服了村民们拆掉猪舍牛栏。通过筹集资金,终于建设了党建文化广场。“硬骨头”终于啃了下来,昔日的臭味不再,村民们也有了休闲放松的场地,这一举措让不少村民拍手称赞。
白蚁灾害是赤水村民困扰多年的又一件烦心事。江绍茂在走访中发现,村里房屋多数为木质结构,容易受潮。如果单户进行白蚁防治,不仅费用高,且不久又会被周围房屋的白蚁蛀蚀,所以必须全片整治,才能保证效果。
去年,赤水村支委会多次研究讨论并经党员大会通过后,决定使用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聘请专业公司进行整村白蚁防治工作,制订科学防治方案,党员全程陪同,最终完成了全村291间房屋的蚁害消杀与防治,解决村内房屋蚁害长期循环发生的难题。
赤水村目前已经建成停车场、党建公园、文化服务中心、卫生站、党群服务中心等14个项目。此外,赤水村还实施水改工程,让村民们终于喝上了自来水。通过实施“三电”改造工程,村里已经实现了无线网络覆盖。
一件件民生要事的解决,让赤水村的“两委”班子提升了战斗力,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时候一早来到村委会,会看到阳台上放着几把新鲜采摘的蔬菜。”江绍茂笑着说,这是村民们怕被他们拒绝,悄悄留下的“心意”。
此外,潮安区将包括文祠镇赤水村在内的特色景点串珠成链,打造“潮安新农村茶乡之旅”,并被认定为“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赤水村还将精心规划建设村环山路项目,利用沿路发展农特产品种植,同时引进更多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等项目,拓宽乡村发展路径。
振兴“祖产业”擦亮赤水橄榄“名片”
“橄榄在每年清明前后开花,六七月份开始挂果,立冬后就可以集中采摘……”提起橄榄的生长特点,中山市小榄镇驻赤水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吴浩秋总能娓娓道来。驻村后,吴浩秋就经常到村里走动,与农户交流攀谈,查看橄榄长势。对于赤水村的基本情况,他已经了然于胸。
赤水村主要种植香种橄榄,面积约400亩,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橄榄地,是赤水村民们的“祖业”。近年来,橄榄收购价格持续走低,销路难以打开,农户管养积极性越来越差,村里的橄榄树丢荒严重,产量和质量都大不如前,这张曾经鲜亮的赤水“名片”日渐暗淡。
吴浩秋意识到,贫困村要发展振兴,需要有产业“造血”,而眼下就有橄榄种植这么一个好资源,何不充分利用起来,打造成赤水村的特色产业呢?
去年6月左右,驻村工作队便开始着手谋划村里橄榄种植产业的振兴。复耕丢荒的橄榄地,就必须调动农户的种植积极性,这成为当时最棘手的难题。
去年底,文祠镇一家龙头企业开办了橄榄酒厂,驻村工作队看到了机会。在多方协调下,村合作社与企业签订了收购协议,并以高出市场价3倍的价格向村民收购橄榄。相比起原本一斤只能卖到1元左右的窘境,这个收购条件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纷纷重视起橄榄的管养种植。
采用“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赤水村将连片约100亩的橄榄地打造为产业园区。“现在村里每年能售出3万斤橄榄,每年可实现村集体增收1.5万元、村民增收7万元左右。”潮州市委组织部驻赤水村党建指导员苏湘韩表示,村里共8户有劳力的贫困户都加入到该产业项目中,每户每年可增收超千元。
贫困户江文真今年56岁,他家中种有6棵老橄榄树,丰收年份能采摘3000斤左右,但在前几年却几乎销售无门。“一斤5毛钱都没有人买。”江文真介绍,去年底,村里来收购了1000多斤橄榄,他比往年增收了两三千元。“真心感谢扶贫干部们,让橄榄有了销路。”江文真说。
驻村工作队还利用帮扶资金,打通了去往橄榄产业园的机耕路,同时搭建起橄榄产业园营销中心及农产品流通服务中心,为橄榄产业发展做好基础服务。此外,还邀请专业的农技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和改良品种,选取树龄在20至30年的橄榄树,嫁接青皮橄榄品种。目前共嫁接了44棵橄榄树,产出后能卖出每斤几十元的好价钱,比原品种收益翻了几十倍。
近日,赤水村的老丛香种橄榄已经入选第一批广东省扶贫产品名录。苏湘韩表示,下一步,赤水村还将在橄榄产业项目落地的基础上,利用好剩余自筹资金,继续谋划更长效稳定的产业项目,着力提高村集体及村民收入。
打造“后花园”昔日“空心村”热闹起来了
“每到周末和节假日,村子里就特别热闹,停车场车位都爆满了。” 江绍茂感叹道,由于近些年来大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村子就逐渐冷清下来。近几年,随着基础环境的改善和橄榄产业园的打造,曾经的“山旮旯”改头换面,吸引了不少村民回乡休闲,更有游客前来“打卡”。
苏湘韩介绍,村里通过组织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生活。“我们走访了解群众文化需求,筹备组建起篮球队和广场舞队伍,升级改造活动场地、购买文体器材,一场场活动在这个小村子里举办了起来。”他说。
目前,由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带头,赤水村已经组建起了一支约30人的篮球队。每周平均有3个晚上进行训练,也有不少年轻人从城里回来打篮球。“我们还组建了一个微信群,供他们日常交流,增强联系。”在苏湘韩看来,组建篮球队是凝聚村里青年力量的一个方式,也是他们观察和深入了解村里年轻人的一个“窗口”。
此外,赤水村还计划建设村史馆,展示赤水村发展历史沿革和脱贫攻坚的成效。同时,还将计划组建赤水村锣鼓队,定期举办培训班,培养更多青年传承传统文化,增强赤水村的文化氛围。
苏湘韩表示,希望能够通过这些举措,来提高村民特别是青年对于赤水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打造赤水青年的“后花园”。通过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引领,建立一支有乡情、有作为的青年队伍,探索形成村级管理建设力量的培养机制,培养发展青年党员和后备干部。在抗击新冠肺炎期间,在党员的带动下,村里就有不少年轻人自发参与到赤水村的防疫工作中,为村集体贡献力量。
“要重视培养乡村青年,引导青年回归乡村、投身家乡建设,才能为赤水村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苏湘韩表示,赤水村将搭建起青年学习和施展才能的平台,计划举办乡村振兴人才论坛,定期邀请社会各行业精英和乡贤到村开讲,引导青年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致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