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但是,在东西部对口帮扶工作开展之前,这句话用在紧临镇雄县城北面的赤水源镇螳螂村身上却不恰当。由于没有系统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一直以来,螳螂村并没能有效地利用自身的地缘优势,承接县城资源辐射,成为了镇雄县有名的“县城脚下的贫困村”。
改变螳螂村发展轨迹的是东莞帮扶资源撬动的一顶顶白色大棚,正是由于这些大棚的“入驻”,让螳螂村近400卡户走上了致富之路。
大棚底下能脱贫
11月26日,螳螂村气温已降到10℃以下。但螳螂村委党总支书记成洪心里却是暖和的: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首次突破6位数。
做完盘点后,成洪乐呵呵地走进了位于村委会后的大棚,站在暖和大棚里,闻着阵阵清香,看着一畦畦草莓碧绿水嫩的叶子间逐渐露头的果实,成洪看到了全村人脱贫致富的希望。
“在这里打工,一百元一天,给的是现金。大棚一年四季运转,根据气候半年种西瓜、半年种草莓,村集体增收了,贫困户有了更好的赚钱方式。”成洪告诉记者,螳螂村国土面积16.5平方公里,全村地势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有耕地面积9590亩,水资源丰富。长久以来,村民们一直都是种植玉米、土豆等廉价作物,不仅收入低,村里的劳动里也被紧紧地锁在土地上,这也是村里一直贫困的源头所在。到2019年,5518名村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达到了惊人的1750人。
如何脱贫?成洪直言,是东莞的帮扶给村里指明了方向。2019年,经过详细的调研后,在东莞帮扶干部的推动下,为螳螂村争取到了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282.65万元,撬动螳螂村开始建设大棚特色种植项目。
有了资金撬动,螳螂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能人+农户”的模式,种植草莓和西瓜,通过引进能人,以每年每亩2000元的租金把大棚租给浙江老板发展种植,村里每年可收入12万元。收益的20%村里作为村集体收入,80%村里用作改善民生,有效解决村集体经济空壳问题和部分贫困群众就业问题。
“项目覆盖全部卡户,土地流转租金、大棚租金,以及务工收入,直接带动了贫困户脱贫,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村里贫困人口减少1693人。” 成洪说。
从大棚出发走出致富新路子
实际上,大棚种植的效益远远不止于此。成洪告诉记者,由于土地肥沃、气候适宜,一年多来,螳螂村通过大棚种植的西瓜和草莓,大受市场欢迎,尤其是镇雄县城的市场需求更是供不应求。
“一些客户为了抢先采购,直接从县城来到了基地,到今年夏天,县城里的居民也会开20多分钟车,直接到大棚里采摘购买,这也让我们受到了启发。”成洪说,从今年下半年起,种植基地和村委会根据市场情况,开始制定了乡村体验游计划,开始迎合市场,开放部分大棚供县城居民前来采摘游玩。
这一计划的实施,也带动了村里的餐饮业发展,“农家饭+大棚采摘体验”成了村里致富的新路子。明年,螳螂村还将按照计划,利用毗邻县城的地理优势,加大乡村体验游配套建设和品牌建设,力争将昔日“县城脚下的贫困村”打造成“县城的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