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70个次发达村(社区)2年纯收入超14亿元,驶上共赴小康快车道
从东边开车驶入横沥镇长巷村,一个绿草如茵、雕像点缀的农耕文化公园在车窗外出现,往前就是崭新的篮球场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行驶在四车道的柏油路上,还能欣赏路边春耕秋收的乡村墙绘……谁能想到,4年前,这里只是一条没路灯的泥路,一块脏乱差的烂地。
莞邑大地上,“后起之秀”正加速发展。自启动第三轮市内帮扶以来,东莞70个次发达村(社区)发展取得喜人成绩。2019年,70个次发达村(社区)村、组两级经营性纯收入7.4亿元,同比增长32.3%;2020年前11月,纯收入达6.6亿元,比2017年增长51.8%。
近年来,东莞聚焦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通过单位企业结对帮扶、创收项目补助、基础设施补助等政策措施,精准发力生活帮扶、生产帮扶、生态帮扶。如今,70个次发达村(社区)持续发展更有力,人居环境更优美,经济实力更强劲,驶上了东莞共赴小康、共同富裕的快车道。
造血帮扶良方多
项目可落地可持续
在有“中国经济强镇”之称的虎门旁边,曾经有一座与世隔绝、落后贫穷的立沙岛,小岛北部就是属于沙田镇的中围村。2006年,为配合虎门港的开发,中围村村民集体搬迁至䲞沙花园居住,开始了新生活。
搬迁前的2005年,中围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600元;而到了2020年11月底,这个2100多人的村庄,集体经营纯收入已达2208万元。
“村民为支持虎门港建设离开了家园,市政府和镇政府把帮扶我们村作为重要工作,大力扶持中围村发展经济。”中围村党工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周淦坤说。
在市、镇帮扶政策的扶持下,中围村积极引进优质的返还地项目,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至2019年底,南粤石化、大彤化工、秀博瑞殷、赛亚气雾等项目均已实现租金收益,每年为村集体带来近800万元收入。
数据显示,2020年1—11月,中围村村组两级经营纯收入2208万元;目前全村资产总额超3亿元,净资产2.68亿元。
引进优质产业,“造血”后劲十足。近年来,东莞市财政落实了6.12亿元创收项目补助资金,同时通过招商引资政策倾斜,帮扶70个次发达村发展26个创收项目,每年为各村带来增收约4300万元。
2016年起,望牛墩镇朱平沙村活用市补助次发达村创收项目资金,投资镇对外经济发展公司;结合市次发达镇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政策,推动胜源纸品、凸版有余(二期)、建文洗涤等高效益企业落户;同时建设金沙产业中心项目,承接中集项目等市重点项目。以上项目每年为村带来近500万元收益。
2019年,朱平沙村组两级经营性纯收入1046万元,同比增长18.19%,比2017年增长235%。“优质项目的到来,大力增强了村集体经济发展造血功能。”朱平沙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魏纪宜说道。
活用政策、整合资源,是朱平沙村的致富经验。据悉,该村整合利用市创收项目补助资金和本村土地基金共5000万元,从2020年10月份转投东莞信托有限公司,年收益率9%,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00万元。
据东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创收项目主要是市、镇统筹的厂房物业、投资理财产品以及村自建厂房物业等,对年收益率达到7%以上的符合条件的创收项目,安排创收项目补助资金。
走进滘联社区,早上的综合市场人来人往、熙熙攘攘;马路对面的工地,几台挖掘机正在繁忙作业。“这里正在建设市重大项目,以后村民就业和收入就更不愁啦!”滘联社区党工委副书记麦健军笑言。
在帮扶政策和用地政策的支持下,滘联成功引进了三航科技创新城和智能产业园两个优质项目。据悉,两大产业园投产后将为当地带来稳定的税收来源,并为社区每年增加集体收益约为1400万元。
亮眼的数据背后,是“造血式”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优质项目加快了社区‘摘帽’致富的步伐,提供了就业机会,得到了很多村民的支持。”麦健军说。
美丽乡村东风起
旧村换新颜旺农旅
“花海烂漫、沃野蕉林、凉棚幽巷、榕荫树影。”这美好的乡村景致描写,来自20世纪60年代的小说《香飘四季》。
如今,走进冬日的古梅生态农业园,梅花开得正热闹,收割后的稻田此时变成了格桑花海,网红小火车“哐当哐当”穿行其中,沿途经过蕉林、果园、小湖,偶见白鹭戏水,引得游客纷纷拍照留念。
从六十年代的鱼米之乡,到如今诗画田园、花木缤纷的农旅胜地,通过发展都市农业、改善村容村貌,麻一村重现了小说《香飘四季》的乡村美景。
作为镇耕地统筹试点村,在市、镇帮扶政策支持下,近年来麻一村统筹耕地共1476.79亩,引进了古梅生态农业园、菇菇花果园等项目。这种以观光、体验、鉴赏为主题创意的休闲农业,吸引了市内外大批游客,文旅热点拉动了就业和消费,也提高了村集体收益。
“耕地统筹前,全村耕地每年租金收益约60万元,统筹后收益为221万元,是原先的3.7倍。”麻一村党委书记莫嘉辉介绍道,统筹租金全部分配给村民,大大增加了村民收入。
乘着市内帮扶政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滘联社区同样实现了旧貌换新颜、“污点”变景点的蝶变。
秋冬季节,东江边芳草围的粉黛花海浪漫绽放,成为广受市民欢迎的都市景点;到了春夏龙舟月,隆重热闹的起龙仪式在正丫广场举行,“里三层外三层”的人气,一展东莞非遗文化风采。
2018年,滘联成功纳入第一批东莞市美丽幸福村居连片示范点,整体提升村民生活环境,同时挖掘本土文化发展旅游产业。
很难想象,翻开2015年调研记录,滘联村内都是烂路泥路,黑臭水体不堪入目,随处窝棚乱搭乱建,破败落后的村貌让村民纷纷逃离、外出就业。
今时不同往日。柏油马路穿村而过,屋前种着竹林草地,清澈河溪鱼儿畅游,岭南水乡的现代画卷徐徐展开,一出精彩的村民“归巢记”也正在上演。据社区调查,因家乡“美丽蝶变”,重返村里就业创业的居民已有10多户。
不仅如此,滘联社区还在2020年成立了龙图腾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计划将龙舟、醒狮等传统文化融入文旅产业发展,引进民宿、研学、培训等,通过发展特色文旅产业,结合社区两大产业园,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
美丽乡村能入画,经济数据更亮眼。2019年,滘联社区集体经济收入比2015年增长364.7%,短短4年增长逾3倍;2020年前11个月总收入已达664万元。
滘联社区美丽变身、文旅兴农的经历,也是东莞次发达村加速发展的其中一条道路。自启动第三轮帮扶以来,东莞按村户籍人口每人1000元的标准,安排村集体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资金,支持次发达村改善基础设施,方便群众出行起居,提升发展空间环境。
“市财政共落实了2800万元资金,扶持有需要的12个次发达村36个基础设施项目,帮助修建村道巷道、排水排污设施,新建了一批桥梁、小公园、篮球场、路灯等基础设施。”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帮扶单位显身手
对口解难题办实事
“别看现在环境好,不久前这里晚上还会经常停电,居民生活很不方便,对于企业生产影响也很大。”长巷村村委会委员香达兴告诉记者,村里基础设施条件欠缺,村委会连空调都没有。
长期以来,长巷村苦于“用电难”,招商引资、产业发展也陷入了困境。直到2016年,东莞市供电局与其结成帮扶对象后,这个难题才得以解决。
经过实地调研,市供电局发现长巷村配变台区存在重载、低电压的问题,于是制定了为期4年的电网帮扶计划,加快供电设施建设,让长巷村的厂房能“招得来,留得住”企业,增强村里的“造血”功能。
目前,长巷村拥有各类企业约4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家。“我们总共投入建成了三个‘造血’项目,每年为村总共创收大概50万元。另外,在行业帮扶方面,通过发挥职能优势,目前长巷村电力能够满足村的用电需求。”横沥供电服务中心副经理、驻村干部周柏辉介绍道。
长巷村“电力十足”的发展产业背后,是东莞落实结对帮扶机制的一项成果。近年来,东莞推动70个市直帮扶单位和70个经济发达村(社区),以“二帮一”的形式帮扶70个次发达村(社区),并制定一村一策帮扶方案。
据介绍,2016年至2020年,70个帮扶单位,每个单位每年安排30万元定点帮扶资金,专项用于对口次发达村公共基础设施、创收项目和低保困难户,5年合计1.05亿元。
“幸好有一对一救助,每个月给我1000元,减轻了很多负担。”2019年7月,滘联社区低保户莫健华确诊视神经骨髓炎,属罕见疾病,每个月看病吃药花费要3000元。“现在一家人不用那么辛苦了。”
早在2018年年底,对口帮扶的东莞市委统战部联系了40多位东莞名医,与滘联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建立同心帮扶联络卡。2019年12月,在党员干部和非公有制经济热心人士捐助下,“同心医疗救助基金”成立,对21户因病致贫家庭每户每年补助6000元人民币,救助资金达25.2万元。3年来,41户大病家庭得到了对口资助,帮扶资金达64万元。
随着“万企帮万村”行动不断推进,很多社会力量也参与到市内帮扶中。
步入企石镇铁岗村,绿树阴浓日头长,一池碧水小桥横。恬静的池塘旁,一个集休闲观光、文化体育于一体的现代广场正在热火朝天施工中。
“感谢广东鸿发投资集团给予我村共108万元的乡村设施建设资金,目前文化广场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将进一步完善文体设施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铁岗村党工委副书记刘健伦介绍。
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177家企业参与了帮扶行动,成功对接村庄163个。其中,有149家企业帮扶东莞市131个次发达村和经济薄弱村145个项目,投资额为64.8亿元,捐赠给村667万元,每年带动村增收1.1亿元,带动就业1.1万人。
低保困难精准助
村民有所为有所居
“当时我买房的价格是每平方2400元,总价不到40万元。”冬日暖阳照进了朱平沙村村民李仲行的家,谈到住房保障,他自豪道:“我很幸运。”
站在朱平沙村河畔,6栋高高耸立的现代住宅楼格外引人注目。
“我们每家每户去调研,村里最主要的矛盾是‘住房难’,无房、破房很多,村民纠纷频发,生活、就业多有不便,所以我们下决心筹建农民公寓。”魏纪宜说道。
2016年,农民公寓一期动工建设,总投资约9000万元,建设占地约30亩,由村委会牵头,村民集资建设。2018年1月1日,朱平沙村农民公寓顺利交楼,一口气解决了267户困难户、低保户的“住房难”问题。
强有力的决策和执行,离不开政策和法律。自2004年来,作为对口帮扶单位的东莞市司法局结合朱平沙村实际,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帮助村委修订村规民约,拟定农民公寓购买合同条款、为村委有关决策提供法律意见等,积极推动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016年,朱平沙村原有37户低保户,在东莞市司法局对口帮扶下,5年内帮助20户家庭达到脱贫标准,促进低保家庭人员就业16人,2020年底剩下17户低保户。
据了解,全市32个镇街和70个市直帮扶单位党员干部以“一帮一”或“多帮一”的形式,结对帮扶全市约4000户低保困难户,重点推动235户289人有劳动能力低保困难户就业,其中86%通过帮扶实现就业。
在沙田镇中围村,低保户梁君权患有双侧股骨坏死,行动不便,长期依靠轮椅出入,经评定为三级残疾。他有3名在读子女,主要劳动力为妻子,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其妻子务工和村组分红。
“这户家庭医疗压力和生活压力非常大,生活十分困难。我们首先解决了妻子梁雪萍的就业问题,聘用她为中围村长者膳食饭堂厨工,让她能一边工作一边就近照顾梁君权及子女。”周淦坤介绍道。
不仅如此,村里还为梁君权三名在读子女申请了东莞市低保和低收入家庭在校生助学补贴,每学年共补助4400元,解决其家庭的学业压力。同时,安排了一名村“两委”成员专门协助解决他外出就医的交通问题。
在横沥镇长巷村,为了让困难户加速脱贫,帮扶单位、社会力量齐齐上阵。
“扶贫先扶智,不能穷教育。”长巷村党总支书记香志伟介绍,帮扶资金二次分配后,用来解决困难户子女读书问题,毕业后还积极帮助他们联系就业,相关部门、辖区企业将优先提供工作岗位。“现在他们大部分已大学毕业,找到了工作,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据悉,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社会人士,每年为长巷村低保户学生支付学费达20万元。“社会慈善力量,对我们横沥的帮助很大。”香志伟说,近年来,来自市、镇的扶贫助困工作做得到位,织密扎牢了民生兜底保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