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退休后从香港返乡,将自己数十年积累下来的养蜂技术和药材蜂蜜配方无偿地贡献出来,帮助指导贫困户养蜂酿蜜……
他,子承父业,放下广州的工作回到清溪,成立峻银蜂蜜专业合作社,带着村民从事药材蜂蜜的开发生产……3月31日,他凭借荔枝蜜酿造技艺入选了第五批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梁氏父子凭借着多年艰苦不辍的努力和对乡亲的挚爱,正在缔造一份——“甜蜜”的事业。
▲梁伟东在观察蜂巢
追花逐蜜
4月9日,记者在清溪铁松小近布村小组的荔枝林,看到数十箱蜂箱整齐排列着,蜂来蜂往,花蜜清香。这里有一个“追花逐蜜”的人——只要有花的地方,就有他的身影。
这个人叫梁伯生,年逾古稀,退休之前在香港新界从事养蜂行业数十年。梁伯生养蜂是家传的“手艺”。从19岁开始,他便在父亲的指导下养蜂。从那年起,他就和蜜蜂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3年,梁伯生的父亲在香港新界养蜂,研发了一种药材蜂蜜。为了将这一“甜蜜”事业发扬光大,梁伯生去了香港,帮助父亲养蜂酿蜜。几十年的辛勤劳动,梁伯生养蜂酿造的蜂蜜在新界当地和周边地区已是有口皆碑,供不应求。直到2007年,离乡多年的梁伯生退休,回到家乡清溪铁松居住。
回到家乡后,操劳惯了的梁伯生闲不下来。一次,一位同行朋友找他叙旧,说:“你要回来,不能浪费这项技术,否则村里的人都没好蜜糖喝了。”听了朋友的话,梁伯生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他重操旧业,再次过上了“追花逐蜜”的日子。
子承父业
单纯地养蜂让梁伯生觉得并不合适,因为他还有一个家传的药材蜂蜜“秘方”,这个“秘方”不传承下去,就会失传。思来想去,他想到了儿子梁伟东,他想把泡制药材蜂蜜的配方和技术传给儿子,并在清溪发展起来。
此时梁伟东正在广州打拼自己的事业,养蜂这个辛苦的行当,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显然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然而,每当梁伟东回铁松探望父亲时,总有几位乡亲经常跟梁伟东诉苦,希望梁伟东回乡来带着他们创业。“这些乡亲都是勤快人,只是因为缺乏资金和技术,还在贫困线上挣扎。我想我应该帮乡亲们做点事。再说,爷爷、父亲积累下来的养蜂技术和药材蜂蜜配方,是两代人的心血,不能让它们付诸东流。”梁伟东说。
梁伟东考察了清溪的环境,他发现清溪境内绝大部分为森林所覆盖,生态环境良好,气候条件优越,有数百种蜜源植物,是蜜蜂的天然养殖基地。看到这一切,梁伟东终于下定决心回到了清溪。父子俩商量着,把自己数十年积累下来的经验技术和研究开发的药材蜂蜜配方无偿地贡献出来,帮助村民们掌握一门技术,增加一份收入。
“甜蜜”他人
如果说梁伟东与蜜蜂结缘,是源自父亲的影响。那么梁添寿恋上养蜂,便是因为有“师傅”梁伯生的点拨。梁添寿是铁松水尾塅村民,2011年的一天,正在闲逛的梁添寿发现村里的一块荒地上摆满了一排排蜂箱,密密麻麻的蜜蜂在花间忙碌,而梁伯生则像个老农一般照看着一个个蜂箱,这一切深深吸引着梁添寿。这以后,每晚他都找到梁伯生询问养蜂的事。于是梁添寿便跟着梁伯生学习养蜂,开始了自己的养蜂之旅。
随后,梁伟明、黄胜添等村民也相继加入了养蜂队伍。
2012年7月,梁伟东成立了峻银蜂蜜专业合作社,以“农户+合作社”的生产模式资助村民从事蜜蜂养殖。合作社为每户村民提供价值5000元的蜂种和养殖工具,约定等有产品后再以产品抵偿。如今已有86户村民在竣银蜂蜜专业合作社的资助下加入养蜂行业。
梁伟明原来是从事摩托车搭客的,在梁氏父子的帮助下,他也加入养蜂队伍中。“我开始养20箱蜜蜂,现在已经繁殖到50箱了。”采访过程中,梁添寿、梁伟明的每一句话,都隐含着对梁伯生满满的敬意和谢意。
梁伟东告诉记者,“现在会员不仅卖蜂蜜给合作社有收入,合作社将蜂蜜统一包装提升品牌销售或加工成蜂蜜健康食品,如今产品供不应求。合作社的分红让不少会员年收入达到了15万元左右。”
如今,86户村民在峻银蜂蜜专业合作社的帮助下加入养蜂行业,梁氏父子的“荔枝蜜酿造技艺”也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他们带领乡亲同心奔小康的“甜蜜事业”,如同蜂蜜,甘之若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