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省内信息联播 > 东莞

东莞:800年岭南古村是怎么“活”过来的?

  从东莞市茶山镇南社古村服务区出发,沿着狭长的白石路往前走,一幢幢极具历史气息的旧村建筑依次映入眼帘。青砖、素瓦、土坯……各式各样、不同时期的老旧元素完好无缺地呈现在游客面前,与脚下崭新整洁的地砖、身旁笔挺的现代路灯形成鲜明对比。

  

  “我刚来时村子里没什么人住,而且到处都破破烂烂的。”南社村网红民宿店——隐香古苑经理刘女士说,2014年她初到南社,村里既不通水也不通电,许多路都被坍塌的房屋掩盖着,经过近两年的修缮整治,才终于有了如今这番精致模样。

  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着力点,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保护特色民族村寨,实施“拯救老屋行动”。

  南社村以古村落保护为重点,通过古村活化、文化挖掘等方式,实现从无人问津到游人如织的华丽转身,历经各种坎坷,探索出一套“南社模式”,为全省乡村振兴古村落保育活化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从发展羁绊到保存完好

  “这祖先留下的宅子,即使是塌了,也没人敢动。”南社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谢柱成望着眼前几幢坍塌破败的古宅,话语中透露着些许无奈。曾经南社村的大部分古建筑都是这般景象,“村民不愿在村里住,游客来了也只能看看祠堂。”

  谢柱成口中的明清古建筑群,村内现存近11万平方米,始建南宋,有800多年历史,是东莞市乃至岭南地区广府农耕文化特色古村落,也是全国现存最大的明清古村落之一。

  早在2000年,茶山镇政府便开始有针对性地保护这座古村。2005年,南社村成功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村,次年,村内19处建筑本体申请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简称“国保单位”)。

  然而,本该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传统古村,却因缺乏科学的保护体系,成了另一副经年历久、房屋破败的样貌,国保单位的存在反而成了村庄发展的羁绊。

  “与其他村不同,南社村许多地方都不敢随便改造。”在谢柱成看来,因为村里有国保单位,各项工作实施起来都畏首畏尾,宛如博物馆的清洁工,生怕一不小心便打碎了精美的艺术品。因此,对国保单位的重点保护,导致村内其余基础设施、古旧民居缺乏维护,而资源分配的倾斜,也进一步阻碍了村落本身的发展。

  古村要保护,也势必要发展。为此,2014年南社村找来了广州大学相关专家,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设计方案,最终提出“分类分级保护”的方式,将国保单位与普通建筑区分开,不同类别的建筑实施不同程度的保护、修缮方案

  “红粉石、青砖、素瓦……在南社村改造过程中,这些传统元素统统都保留了下来。”作为南社古村保护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之一,茶山镇宣传教育文体旅游办公室党支部委员李培军对村里的一砖一瓦都如数家珍,“风貌建筑要最大程度统一风格,尽量采用老材料、老手艺,特别是一些微景观更应该保护好。”

  

  在这些理念的指引之下,南社村不仅古村建筑得以很好保护,整个保护区里的小公园、厕所、水塘、道路等都干净整洁,设施摆放井井有条,村落人居环境大幅提升。即便走在村子外围,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房屋也都保存完好,“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这些原有的东西才是我们当地人的根。”谢柱成感叹道。

  从陆续离村到再现生机

  村落的主体是村民,乡村治理要建立长效机制,离不开内部村民的自主参与。然而,由于多年来房屋破败、道路坑洼、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南社古村村民陆陆续续搬离村子,留下为数不多的老年人,如何让村民参与进来成了一道难题。

  “只有作为文化载体,古村落才是真正的活村落。”李培军很清楚,要激活古村,只有通过居民活动、与环境交互才能体现,而南社村历史悠久,村落的传统文化和各类民俗活动都是先人留存下来的宝贵人文遗产,更应被传承与保护。

  于是,依托古村落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李培军为代表的文化工作者开始行动起来。他们通过查阅各种古书、与原住民交流访谈等方式,将南社村许多几乎被淡忘的历史故事记录下来并补全细节,再原汁原味地呈现给大众。

  “斋醮是南社非常重要的一项民间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清代早期……”李培军滔滔不绝地向记者讲述南社村各种民俗的文化内涵。在他看来,让村民参与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不仅体现在项目建设、服务行业的劳动力投入上,更重要的是通过恢复村子的特色民俗活动,如斋醮、农耕巡游等,让村民更有参与感。“有些老人家以前几乎不出门,但自民俗活动恢复后,每次都积极参加。”李培军笑着说。

  同样从事古村落研究的李翠薇,2015年因机缘巧合来到南社,遇到了当时唯一能完整制作茶山绸衣灯公的老手艺人。出于对传统文化喜爱至深,遂拜师学艺,对茶山绸衣灯公进行抢救性传承。如今,李翠薇已成为省非遗项目茶山绸衣灯公的代表性传承人,在她的带动下,茶山绸衣灯公也成为南社村极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之一。

  

  “村子变美了,民俗活动更丰富了,许多搬走的村民又回来了!”李培军兴奋地说道。通过政府、企业和众多文化工作者的通力合作,现今的南社古村已探索打造出多项以古村文化为依托的民俗活动和文化产品。其中既有“南社忠孝文化节”“南社斋醮”这样的大型民俗活动,也有“茶山公仔”“茶山绸衣灯公”“九大簋”“将军饭”等各类特色文化产品。

  “文化植根于地方,需要有地方艺术场景。”东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田根胜教授说,古村落和古村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发扬古村文化,提升村民的归属感,进一步促进村民参与村落保护;同时,古村文化的传承与体现,也需要在保存完整的古村建筑和原有场景下才能进行。“民俗活动促进全民参与,不仅村民愿意自发保护,村落也更有生机。”

  从没有人气到收入连年攀升

  经过长期的悉心保护和整治修缮,南社古村的建筑风貌与道路环境焕然一新,村落的原生态也如预期般维持得井井有条。即便如此,村子却还是吸引不到游客,这成了谢柱成的一块心病。

  “到这儿的基本都是本地游客,村里没什么店,所以游客都留不下来。”谢柱成说,留不住人使得古村的经济价值无法体现,原本引以为豪的特色古村成为一个“鸡肋”,甚至是包袱。

  “不是为了修复而去修复,为的就是活化利用。”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院长邱衍庆说,古村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在本质上是紧密关联的,特别是历史建筑,只有通过活化利用,才能使其真正具有生命力。

  原来,为了尽可能维持古村原有的气息,南社村把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到保护工作中,忽略了业态开发,导致空有景致却无人来赏。长此以往,不仅村委会难以获取旅游收入,村民也没有参与的积极性,使得古村的保护工作越来越难以为继。

  为了解决村子没人气的问题,2015年起,南社村委会与东莞市南社创意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南社创意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将古村开发、运营交由公司管理,村委会则行使统筹与监督职能。

  “我们和村委会一致认同村落的开发不能过度商业化,要尽量保留原始的村落味道。”南社创意公司副总经理郭优介绍说,2015年至今,村委会和公司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村落环境治理、古建筑修缮等基础工作,同时加大业态开发力度。

  “以民宿开发为主,既可以把房屋利用起来,同时也能保留村子安静祥和的生活气息。”郭优说,目前村里主要的业态是民宿和文创项目,许多游客和文创工作者被村子平静、和谐的气氛所感染,反复前来观赏体验。

  同时,南社创意公司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不仅通过雇用村民、支付房租等方式提高村民收入,还指导了20余户村民从事民宿开发、文创产品经营、特色农产品售卖等工作,形成企业村民创收、企业反哺村民、村民自发参与的良性互动模式。“公司免费给我提供场地卖松糕,一天能赚300多块钱。”南社村民左女士说。

  目前,南社创意公司共雇用南社村民85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90%以上,公司每月支付给村民房租租金近30万元。经过悉心运营,南社古村景区收入连年攀升,截至2018年,南社明清古村落景区接待人数超百万,门票收入达230万元,各项经济指标稳步增长,2018至2021年期间,年均旅游综合收入达到千万。“近两年多来,景区经营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我们对未来的发展有信心。”郭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