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接口发布

汕头:青梅缀枝头 红场春意浓

年过七旬的李山泽有着40多年的青梅种植经验,是红场青梅产业经历“苦辣酸甜”的见证者。

  巍巍大南山,绵延起伏,苍翠欲滴。

  仲春时节,红场镇的梅树迎来挂果期。颗颗青梅缀满枝头,成了山间一道绿色的风景线。梅树间,果农们辛勤地劳作着,采摘果实、除草修枝……期盼着今年能有个好收成。

  红场镇位于潮南区西南部的大南山中段,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老区镇——这里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南山革命苏区党政指挥机关的所在地和东江革命根据地领导中心。红场属山地丘陵地貌,土壤为赤红壤,优良的土质和气候孕育出青梅等经济作物。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红场种植青梅虽有百年历史,其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其中,近年来的滞销问题时常成为红场青梅种植户的“急愁难盼”。

  近段时间以来,红场镇积极推动老区特色产业发展,充分调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帮助青梅种植户解决滞销难题,促进农民丰产增收。作为该镇产业振兴乡村的新“当家花旦”,说到这颗小小青梅果,农民们的笑容“有点甜”。

  管理粗放

  群众增收途径单一

  红场现有管养青梅林约1500亩,其中以苏林社区的青梅种植面积广、株数相对集中。

  说起青梅,苏林社区村民李山泽如数家珍。年过七旬的他对青梅有着特殊的感情:“小时候生活条件艰苦,父亲靠种植青梅撑起这个家。青梅是我记忆中吃得最多,也最好吃的零食。”

  李山泽从小经常听长辈们说,红场的青梅种植历史悠久,是红场传统农林特色产品之一,几乎每个村子都以种植青梅为业。那时候,每到收成的季节,他经常看到许多人挑着箩筐到集市售卖青梅。

  “那时候我常常跟着父亲走路到惠来县城卖青梅。尽管每次都要走10来公里山路,我还是特别兴奋,不仅因为父亲把青梅都卖出去后都会给我几毛钱买零食吃,还因为县城热闹、好玩。”李山泽回忆说。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11岁开始,李山泽开始协助父亲管护青梅树。在父亲的耐心指导下,他懂得了不少种植青梅的常识和经验。据他介绍,红场镇的青梅品种主要是白粉梅。青梅喜好温暖气候,生长的温度是在12℃到23℃之间,且较耐寒。每年谷雨前后,就是红场青梅的采摘季。“每到收获的季节,青梅飘出的果香味令人垂涎欲滴”。

  1973年,时年24岁的李山泽开始独当一面,接替父亲管养起90多株青梅,每年采摘后以一斤一元的价格被商贩收购。但实际上,当时由于管理粗放、地处深山,加上产业缺失下游加工链条、交通不便,种植户增收途径普遍单一。

  “‘担箩筐’这一销售方式毕竟只是小打小闹,增收还是得依靠收购商。因此,每次收成季,大家都要等收购商来收购。运气不好的话收获的青梅品质不受收购商青睐,就只能把青梅加工成腌制品二次销售或送人了。”李山泽感慨地说,家庭作坊式的加工往往都是传统手工艺,仅停留在初级加工的水平,产业化程度极低。

  青壮年外出

  种植户“老龄化”凸显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产业缺失下游加工链条”这一现象才出现转机。李山泽犹记得,当时邻村有一村民,来到苏林村投资兴办起一家果脯腌制厂,主要经营水果深加工。

  “那时候,有这家腌制厂收购青梅,苏林村民的种植热情也高涨起来,纷纷将自家种的青梅果卖给腌制厂,腌制厂将收购来的青梅制作成果脯制品销售往汕头周边地区。”李山泽说。

  不过,好景不长,这一转机持续了十一二年后,腌制厂搬离了红场苏林,这大大挫伤了村民们种植青梅的积极性,很多村民无奈地放弃了对梅树的管护,梅林基本处于半耕半种的状态。

  更现实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越来越多不安于现状的青壮农民,逐年逐渐背井离乡进城务工,最先种植青梅的农民虽坚守在村里,却也在渐渐老去。

  “管着管着就渐渐管不动了。”如今满头银发的李山泽深有感触地说。他从青壮年时期管养的90多株青梅树,到如今的20多株,并非自己偷懒,而是自己老了,一些种得较远较高的青梅树也顾不到了。

  苏林社区治保主任李明忠今年48岁,他也看到了这一现实问题。他说,越来越多青壮年外出务工,村里剩下老人和小孩,越来越多青梅树因无人管养而荒废在山中。

  “想想就令人心酸。”李山泽叹了一口气后坦言,如今每到收成季,都是他自己采摘青梅,其他村大多也是剩下中老年人。

  提高集约性

  推行产品深加工

  为了保证青梅产业的健康发展,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引导下,今年2月,苏林社区100户果农合股成立了园绿种养专业合作社,目前苏林社区俊沟青梅种植基地拥有450亩果林。

  “今年预计有230亩能收成,亩产量预计达2000公斤左右。”据园绿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坚辉介绍,前些年青梅销售渠道不畅,靠果贩前来收购数量少价格也低,每公斤一般只能卖1.2元左右,严重挫伤了果农的积极性,导致不少果园荒废。

  “去年,红场镇党委、政府成功引进一家水果发酵饮料生产企业前来收购青梅,一次收购了4万公斤左右,每公斤收购价5元,一下子增加了4倍,果农们都很高兴。”李坚辉笑着说。

  看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重视,李坚辉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更足了。他仍清醒地看到,农产品产业规模发展受产品保鲜和深加工制约。新鲜青梅保鲜期很短,采摘的青梅如果能够马上加工,那产品的附加值将会得到提升。

  “加工后的青梅具有去暑、助消化、健脾开胃等功效,希望有越来越多人看到这一产品的价值。”李坚辉希望村里未来能有一个青梅深加工厂为青梅产业“补链”,提高青梅的附加值的同时消解“果贱伤农”之忧。

  事实上,红场正在谋划“将每一个梅子做到极致,用一种特色农作物带动一条产业链助推乡村振兴”。红场镇委书记马庆贵表示,红场将通过青梅种植基地的示范推广,着力打造“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提高产品集约性,推行产品深加工,使青梅产业朝着优质、高产、增值、生态、安全的方向发展。

  作为红色旅游之地,绿色现代农业必不可少。马庆贵已敏锐看到,建成开放近五个月的红场公园,每天都迎来不少感受苏区革命精神的市民游客。因此,紧抓这一契机,红场将发挥青梅果园的生态景观优势,加快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业,配套山地特色美食、民间传统农具展示等项目,让农户在非收获季节能增加旅游收入,享受红场山地经济发展红利。

  ■记者观察

  一种特色农作物

  振兴一条产业链

  红场镇位于潮南区西南部的大南山中段,距离揭惠高速雷岭出入口12公里,一路尽是曲折的山路,交通谈不上便利。然而,红场有“靠山吃山”的资本,当地山地资源丰富,面积超过8万亩,土质和气候条件优良。

  以纯农业生产为主的红场镇,山地经济向来活跃,若论及当地农业主导产业,青梅其实还得“退居二线”。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种茶历史同样历史悠久,尤其是经过历代茶人的辛勤劳动,茶农已积累了一定的种茶栽培管理经验及制茶技术经验,拥有一批种茶、制茶技术人员,并选育繁殖了一系列茶树良种。

  数据显示,当前红场镇共有茶园7000亩,其中有管养的约5000亩,种植茶叶农户达2000多户,拥有梅占、黄旦、白叶单丛、乌叶单丛、奇兰、鸭屎香等多个品种,年产量约120万斤,产值约8000万元。系列数据的背后,得益于红场镇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发挥资源优势,大力推动发展无公害茶叶产业,通过项目建设带动茶叶标准化生产,推动产业的升级。

  无独有偶。红场的青梅种植历史也悠久,现有管养青梅林约1500亩,常年亩产2000-4000公斤,年产量约450万斤。在红场镇,苏林社区的茶叶产业和青梅产业较为突出。据该社区党支部书记李松溪介绍,近年来,苏林社区茶叶产业为社区集体带来约五成收入,青梅产业则占了约三成。多年来,这两大产业让不少农民实现脱贫,生活越来越好。

  每年农产品丰收季节,许多地方大量普通农产品低价出售仍无人问津,甚至出现滞销。红场青梅也面临这一“危机”:由于长期处于粗放管养状态,每到青梅丰收季,不少农民仍愁销路问题。

  事实上,想要在参差不齐的众多农产品中脱颖而出,就需要具有独特的属性或标识,走农产品品牌差异化之路是必然的趋势。对此,红场镇委镇政府应积极引导各乡村走农产品品牌差异化之路。“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不仅需要调动农民走农产品品牌差异化之路的主观能动性,还要培养一批富有农技知识和市场营销理念的“新农人”。

  “将每一个梅子做到极致,用一种特色农作物带动一条产业链助推乡村振兴”是红场目前正在积极做的事情。具体而言,红场将通过青梅种植基地的示范推广,着力打造“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提高产品集约型,推行产品深加工,使青梅产业朝着优质、高产、增值、生态、安全的方向发展。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个革命老区镇能够蹚出一条新路子,在统一种植模式、精进种梅工艺、设计品牌包装等方面多发力,变“危机”为高质量发展“转机”,让农民在新一轮乡村振兴的路上更有奔头,让这片红色土地的小康成色越来越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