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银行江门分行驻村第一书记潘玉恒
潘玉恒(右)指导村民口罩佩戴方法和宣传防疫知识。许松波 摄
走进开平市龙胜镇桥新村,处处皆是焕然一新的模样:条条道路干净整洁、户户农家小院清新美丽、连片茶园顺着山势延伸……
“入村大道修好后,来村里参观的人变多了。”该村一名村民说,尤其是夏季满塘荷花盛开时,每天都有人来拍照、打卡,村民们都长足了“面子”。
这里是农业银行江门开平中卫支行党支部书记、网点负责人潘玉恒驻村任职的地方。2019年4月,受农业银行江门分行党委的选派,潘玉恒来到开平市龙胜镇桥新村,任职村委会驻村第一书记,通过加强基层党建、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等,助力该村脱贫攻坚。
“说话办事要接地气、顺民心。”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凭着真抓实干的精神,潘玉恒的扶贫故事已在当地村民间口口相传。“下一步,我将继续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履行驻村第一书记职责,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农行的一份力量。”潘玉恒动情地说。
落地扎根▶▷
以龙胜为家,以桥新为家
初见潘玉恒,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黝黑的皮肤,运动衣和休闲短裤、还有一双已经穿旧了的运动鞋,是潘玉恒方便“跑村”的装备。
驻村以来,潘玉恒走遍了桥新村的每条自然村,对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十分熟悉了。路该怎么走、村干部是谁、有哪些产业、贫困户有什么需求……他都一清二楚。
“以龙胜为家,以桥新为家。”这是潘玉恒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驻村工作开始后,他快速进入驻村工作角色。“我翻看了多年的村委会相关工作资料,并与村干部一起走访各自然村了解情况,每到一村都认真记录村特色和群众意见,夜晚再做好资料整理。”
一个细节颇能说明问题:潘玉恒初到桥新村时,正赶上了“三清三拆三整治”的关键期。他二话不说,从“城市白领”摇身一变成了一位亲切的“农民大叔”,跟着桥新村党总支书记张健国到村里走访。
“环境变了,面对的群体也不同了,工作的方式方法也需要转变。”接触村里工作初期,潘玉恒压力不小。“银行的工作流程是有制度的、规范的,但是跟村民打交道,除了有‘理’,还要有‘情’,要和他们交心,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他们才会信任你。”
“说话办事要接地气、知民意、顺民心。”潘玉恒很快就意识到,一件件实事、难事,都是撸起袖子干出来的。为此,他推进桥新村小组多个项目建设,包括入村大道的升级改造工程、竹林村小组环村路建设工程、棹山村小组后山公园建设、棹山村和沙湾村公厕建设、新建卫生站等,并完成桥新村荷花塘建设、新安装太阳能路灯等工程,项目耗资共171万元。
为了助推乡村振兴建设,潘玉恒还挂任龙胜镇党委委员,配合镇农办完成2019年“厕所革命”任务,新建厕所19间,改建7间,得到了江门市相关部门的表扬。而针对村干部队伍上下班纪律,他也进行了专项整顿,制定村干部每周例会制度,并探索建设“村民小组党支部+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的创新乡村治理模式。
乡村振兴▶▷
深入基层扫清入村大道障碍
驾车从村口沿着升级改造后的入村大道驶进,不一会儿就来到了村里的小公园。林荫树下,村民们围坐一起,说笑不停。
巨大的转变背后,修路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曾长期周旋在施工队和村民中的潘玉恒深知其中的曲折。
“入村大道两侧有工厂,也有普通的居民楼、商户,规划时村民意见不一,以进村口第一家工厂为例,因为改造后道路高度提升了,工厂老板担心下雨时雨水会倒灌进厂里,有些村民不同意在自家门前建沙井……”每次,潘玉恒都细心收集好大家的意见,再和施工队伍协调,最终顺利推动上述问题一一解决,为入村大道的建设扫清了障碍。
在驻村过程中,类似的案例时有发生。作为驻村干部,潘玉恒每时每刻都在思考着如何借力乡村振兴战略,让桥新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桥新村里有不少年久失修的泥屋危房,村民路过时不免心慌,担心危房倒塌伤了自己。为了安全起见,潘玉恒和桥新村的村干部趁着“三清三拆三整治”和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逐村逐巷实地核查,和户主沟通,清拆危房。
但是一部分人却并不愿意。“这是我的祖屋,不能拆!”“拆我的房子我要搬去哪?”“拆房子要我出钱吗?”……劝说不成,还可能会被对方赶出家门。
“危房有安全隐患,万一哪天倒了砸到了人,是要负责任的,您也不想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吧。”为了推动清拆工作,潘玉恒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说清利害关系,另一方面,他还从村民的亲戚朋友处入手,请他们帮忙劝说,最终,桥新村20余间危房得以清拆。
去年5月底,潘玉恒发现荷花塘里已经种下的荷花苗有一部分没有长出来,赏荷的时期马上就到了,如果没有连片的荷花观赏,会让外来的游客失望,桥新村的形象也会受到影响。
于是,潘玉恒开始在周边寻找荷花苗。在得知附近的镇海林场有荷花时,他和桥新村党员张彦骥两人下班后跑去林场,跳下池塘挖苗。“当时还下着雨,1个小时后我们才把荷花苗带回村里,并立刻补种,弄完后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
此外,在潘玉恒的建议下,桥新村还专门聘请了保洁员,是龙胜镇里第一个建立长效保洁机制的村。经常带着村民、村干部一起清扫村道。“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完善村里的绿化和硬件设施,围绕着荷花塘修一条行人小径,让游客来到可以走一圈,好好欣赏我们的美丽乡村。”
精准扶贫▶▷
全村5户精准扶贫户全部脱贫
除了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也是时常挂在潘玉恒心头的一件大事。“扶贫能否取得成效,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潘玉恒说,自己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又在农业银行基层网点工作过,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金融知识和经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和发展乡村经济。
扶贫脱贫要有“有准头”。在镇级层面,潘玉恒组织镇农办成员,保质保量完成了全镇455户低收入人口的认定工作。而在村级层面,他常常与村干部一起到贫困户进行走访,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情况。
精准扶贫户谭永贤一家,大哥身患残疾,年迈父亲患阿尔茨海默病,家里还有好几个孩子要养。之前夫妻俩在本地工厂打工,每月只能赚两三千元。家庭负担压力较大。前些年,村里帮助他承包了大约30亩鱼塘养鱼。但他缺乏相关的养殖技术,也没有接受专业系统的培训,鱼塘的收益并不理想。
“依赖传统养殖技术、纯饲料喂养,这样的模式成本高、效益低,无法保证存活率,赚不了什么钱的。”潘玉恒以前曾经自学养殖技术。了解到上述情况后,他在走访精准贫困户时特别关注谭永贤一家,经常上门了解其鱼塘经营情况。
一开始,谭永贤并不太信任这位驻村书记。但潘玉恒坚持不懈,时时上门和他交流,又从自己专门从事养殖业的朋友处拿来了鱼药、配合饲料等,免费提供给谭永贤,增强鱼的抵抗力。
有一次,谭永贤因为忘记开增氧机,导致鱼塘的鱼损失一大半,给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潘玉恒得知后,便从朋友那里搬来一台增氧机自动设备,帮助谭永贤实时监测鱼塘的溶氧。“溶氧过低,这个机器可以自动启动增氧机,保证水里的氧含量,避免再有类似事情发生。”
在潘玉恒的努力下,桥新村不少像谭永贤这样的贫困户的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日,该村传来喜讯,全村 5户精准扶贫户全部实现脱贫。此外,在中国首届“牡丹亭”电影节上,桥新村微电影《情满桥新》荣获“最佳扶贫作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