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区庆祝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区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走进广东新会。黄绍侦 摄
“我们双水镇种有7000多亩的黄皮果蔗,总产量达到63000多吨。”
“我们新会柑果园的年产量达12万斤,是丰收年!”
近日,“庆丰收迎小康展风采——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走进广东新会”活动在江门市新会区古井镇霞路村广场举行。11位新会乡镇致富能手,现场分享今年的丰产数字。
今年的丰收,来之不易。
今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新会区各行业的复工复产造成一定影响;汛期,“海高斯”等台风让农村产业的投产达产受到影响。但新会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仍保持相对稳定,春耕如期推进,夏粮再获丰收,“三农”领域展现出持续的稳健力量。
“新会乡村产业在转型中实现了新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大道越走越宽,农民生产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好。”新会区委书记文彦表示,今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新会区委、区政府将把“三农”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抓好抓实,着力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综合改革、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等重点工作,确保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农业
擦亮龙头品牌,赋能乡村振兴
“我们果园的年产量是12万斤,而合作社模式下,总产量可达50万斤以上。”余勤胜是新会区会城街道大洞村的新会柑种植大户,也是新会乡镇致富能手之一,他透露今年自家的新会柑亩产将达6000斤,同比增长15%左右。
说起新会农业,陈皮产业是绕不开的话题。近年来,新会探索出“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品牌共享增值增收等利益共享模式,促进新会陈皮三产深度融合,成为全国乡村产业振兴示范样板,辐射带动全区新会柑种植面积约10万亩,新会陈皮行业产值达85亿元。
一方面,新会着力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园平台。支持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倾斜支持,推动打造中国陈皮之都、世界陈皮中心。积极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园区企业加快升级,吸引更多投资者及园外企业入园集聚发展。加大新会柑等农产品培育力度,力争申请省、市农业产业园,以“大基地”推进农产品优质高效生产。
另一方面,多措并举打开农产品销路。新会紧抓疫情带来的转型机遇,积极搭建农产品营销推介平台,打造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和知名农业品牌。发挥“互联网+”优势,加强与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合作,促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今年4月份,区领导走进‘抖音’直播间为新会小青柑‘带货’,节目播出后我们的产品销量有大幅度提升。”余勤胜认为,政府牵头试行直播带货等新模式,拓展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与方式。
此外,鼓励农业科研创新、促进三产融合发展、提升监管服务水平,进一步激发新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在鼓励农业科研创新方面,新会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农户、农业企业与高校、研究院开展深度研发,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力促种植标准化、机械化,推动农产品优质高产,提升加工信息化、自动化水平,全面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
在促进三产融合发展方面,新会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特色小镇建设,推动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集采摘体验、科普教育、购物贸易、养生饮食、生态休闲、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打造三产融合发展样板区。
在提升监管服务水平方面,新会对农产品管理、政策、金融、科技、信息、电商、协会、农资农技8大类实行“一门式”服务。同时,强化金融惠农资金的保障力度,创新保险、期货、期权等金融服务和产品,破解农户资金难题。
下一阶段,新会将紧抓“十四五”规划编制契机,积极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农业新型基建项目,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数字乡村、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等,推进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中心等建设,着力补齐农业基建短板,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村
人居环境改善,乡风文明提升
新会把乡村振兴作为“一把手”工程,制定出台了《中共新会区委新会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等近十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导性文件。
其中,尤其重视基层党建的引领作用。
新会推行农村基层组织向党组织报告工作制度,对198个村(社区)的党组织书记进行区级直管,实施农村“头雁”工程,精选优秀年轻干部挂任重点村(社区)“第一书记”,物色培养村书记后备干部450名,公开选聘“乡村振兴后备人才”28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多元化的人才支撑。
做得好不好,考核来检验。新会制定《新会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2018-2020年)实施办法》,实行“每月一评估,每两个月一考评,评议评分,年终总考评”的乡村振兴考核机制,对工作成效突出的镇(街)给予奖励;对工作落实不到位,影响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展的镇(街)相关责任人进行约谈、通报,责令限期整改。
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能出彩,新会乡村的村容乡风迎来了大变化。
新会投入资金1.3亿元,基本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178个行政村达到干净整治村标准。生活垃圾均实行“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保洁覆盖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建设327个农村污水设施站点建设,覆盖547条自然村;新改建农村公厕148个、户厕改造2312户,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100%;投入区级资金1879万元,完成189个(任务为188个)入河排污口整治;投入超1亿元,开展“葵乡美丽廊道”专项整治提升工作,整治全长超过200公里。
新会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全区11个镇(街),有10个镇(街)获得区级以上文明镇称号,覆盖率90%以上;193条行政村,有185条行政村获得区级以上文明村称号,覆盖率96%。建成平安社区(村)218个,建成率95.6%。全区226个村(社区)有224个达到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标准,覆盖率达99%以上,超额完成省创建目标。
美丽乡村撬动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盘活乡村经济。据悉,新会全域乡村旅游特色路线获评“全国百佳旅游目的地”,值得一提的是,睦州镇石板沙村获得“广东美丽乡村特色村”“2019年中国美丽乡村”等称号。
农民
幸福感与参与度不断增强
“以前有些种蔗的农民,连孩子上学都需借钱。”黎锡强是江门市新会区水润果蔗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他点赞政府对农业发展提供的多方支持。“相关部门邀请了广东省甘蔗研究专家沈万宽,指导我们改良土质,作物病虫害大大减少,品质和售价双双提升。”
专业技能得到提升,各项收入日益增长,精神文化得到满足,乡村治安得到保障,这些共同构筑起农民的幸福感。
新会区自2019年获授“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称号以来,不断推进和完善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目前全区建有图文博美四馆、11个镇级文体服务中心、226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为加快农村先进文化阵地建设夯实了基础。
平安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其关键在于如何提升当前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能力。新会深化“全科网格”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建成以区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为中枢,11个镇(街)综治中心为枢纽,18个区直单位、231个村(社区)679个网格为基本单元的“全科网格”服务管理网络。同时,提升综治中心专业化水平,各镇(街)、村(居)分别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专(兼)职调解员达1604名,有效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三农”。对此,新会出台《新会区推进扶贫线与低保线“两线合一”长效帮扶机制两年扶贫行动方案(2019-2020年)》,落实“三级对接”“四级挂扶”帮扶机制。进行建档立卡贫困户动态管理,建档立卡贫困户调整为908户2802人,脱贫退出率100%。同时,印发《关于推进“百企扶百村”行动实施方案》,发动135家工商联会员企业与101条帮扶村(社区)、2间中学建立了结对关系,开展帮扶项目。
为强化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体作用,新会区建立起政府投入引导、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相结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比如,三江镇临步村在“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中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投工投劳,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治理工作;崖门洞南村重视做好群众的宣传工作,营造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乡村振兴的氛围。
压实各镇(街)主体责任,把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纳入考核范围,新会在实施乡村振兴工作中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既提高了农民的参与度,又增强了农民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