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鹤山“牛专家”助力粤桂扶贫,打造甘牛生态循环产业链
10月8日早上,天还未大亮,雾气笼罩着山头,村里的空气格外湿润。早上6时刚过,凌志刚便拿起柴刀,向门前的玉米地里走去。屋后牛栏里不时传来 “哞哞”声。
凌志刚今年45岁,是广西龙州县下冻镇驮江村声江屯人。作为村里有名的脱贫户和致富带头人,今年,他又多了一个身份——“牛老板”。在邻居眼里,“牛老板”种20亩甘蔗(套种玉米)还有精力养牛,“有闯劲能吃苦”。
说话的功夫,“牛老板”拖着一捆沾满露水的玉米秸秆进了牛栏。伴着闸刀的嚓嚓声,秸秆被切割成二指宽的小段,配上甘蔗尾叶,丰盛的“早餐”被撒进料槽。一只黄色的小牛犊挤到槽边,伸出舌头舔了舔他的手。
“刚买回来的时候是3头受孕母牛,现在已经6头了。”丢下料桶,他在心里盘算:年底3头小牛能卖2万多元,加上甘蔗的收入,还完贷款,还能剩下不少。
凌志刚当上“牛老板”,得益于粤桂扶贫协作。2017年,江门鹤山市与龙州县正式建立扶贫协作关系,两地携手发展特色产业助力精准脱贫,吸引鹤山“牛专家”温兆轩等企业家落户龙州,开办广西龙州甘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甘牛集团”),为当地发展注入产业活水,也给贫困户带来致富新希望……
一个大胆的想法
凌志刚是土生土长的龙州人,因常年与甘蔗打交道,皮肤晒得黝黑,手臂粗壮有力。农忙之余,常到各村帮人修房补墙,补贴家用。前些年,他和许多当地人一样,“总是被甘蔗绑得死死的”。
对龙州人而言,这句“抱怨”不难理解。“步入龙州境内,目之所及,喀斯特石山上低矮的植被无精打采,成片的甘蔗倒是生机勃勃。”这是杨海泉初次踏足龙州县时看到的光景。也是此时,这位来自江门鹤山的扶贫干部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
时间回到三年前。2017年9月4日,粤桂扶贫协作升级,江门与广西崇左建立扶贫协作关系,江门鹤山市与崇左龙州县成功“牵手”。三天后,鹤山市副市长杨海泉作为鹤山市驻龙州县扶贫组组长带队赴桂,拉开了“鹤龙”携手脱贫奔小康的序幕。
和杨海泉一样,彼时,许多江门人也是第一次得知这座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小县城。作为红八军故乡,龙州县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但受地理位置和石漠化土地等因素困扰,发展却长期滞后,1986年被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自然条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龙州县的发展,却成就了龙州蔗糖产业。长期以来,种植甘蔗一直是龙州人的主要收入来源。龙州县农业部门数据显示,2020年,全县甘蔗种植面积超过50万亩,农村几乎每户都有“蔗农”。
甘蔗带来的不光是甜蜜。受喀斯特地貌影响,龙州县地块分散,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差,甘蔗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较低,砍收多靠人力。“20亩甘蔗,三口人干一年,刨去成本,一个人也就一万多元。”凌志刚说,如今人力成本越来越高,收获季很难雇到人。
下田走访中,杨海泉看到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全县每年数十万亩甘蔗尾叶要么废弃,要么焚烧,黑烟冲天,既浪费又污染环境。能否利用甘蔗尾叶作为特色资源打造特色产业?”他问出了心中的疑惑,也问醒了许多蔗农。
“想法当然好,但甘蔗尾叶不烧能干什么?”蔗农反问他。
“养牛。”杨海泉早有打算。不过,在蔗农看来,这简直就是一个笑话。“当地人养小黄牛,因为长不大价钱低还没人收,被大家当作笑谈。”他说,关键是从来没人想过用甘蔗尾叶养牛。
大胆设想严谨求证,是杨海泉的行事准则。2018年,“利用甘蔗尾叶发展养牛产业”正式提上日程,杨海泉带领扶贫组另外两名成员,奔赴广西都安县、河南修武县等地调研考察。
“经多方论证,从宏观结构到各环节衔接,龙州甘蔗尾叶可作为青饲料用于养牛,并有带动全产业链落地的可行性。”杨海泉说,全县每年可提供约30万吨的甘蔗尾叶,预计可育肥肉牛约12万头。
求证结果坚定了扶贫组的想法,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谁来养?
村里来了鹤山“牛专家”
发愁之际,一位鹤山企业家的名字出现在杨海泉的脑海里——鹤山牛世家第四代传人温兆轩。
鹤山不少镇有吃牛肉的传统,也有许多养牛的企业。其中,温兆轩的公司涵盖养牛、屠宰加工及下游工业和食用牛油加工,每年在大湾区销售屠宰超过10万头牛,温兆轩在业内有“牛专家”的称号。
“从我爷爷那一代开始,我们家就一直从事贩牛、宰牛生意。”温兆轩说,1987年,退伍后在家里开的饭店帮忙。一次去牛市买牛,牛贩子拉着7头牛,要价高昂,他一番交涉把价格砍到了父亲的预期,这让父亲发现了他的潜质,最终让他接手家族生意。
几十年来,温兆轩的宰牛生意越做越大,在圈里名气也越来越大。“温兆轩的公司既有养牛技术,又有销售市场,是龙州发展牛产业链的龙头种子企业。”2018年初,扶贫组向他发出到龙州考察的邀请,并在同年三月正式成行。
初到龙州县乡村考察,温兆轩露了一手。跟一位村民交流时,他看了一眼地上的牛粪,便准确地说出了牛的品种、数量和大小。一时间,村里来了“牛专家”的消息被村民津津乐道。
温兆轩坦言,龙州的资源和淳朴的民风让他下定决心把生意做到广西。“一直在思考如何推动公司业务更进一步,粤桂扶贫协作是一次很好的机会,我们的技术有了更多用武之地,又能帮助当地老百姓,是一次双赢的选择。”
一个好汉三个帮。2018年8月,在两地党委政府和三位生意伙伴的支持下,广西龙州甘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顺利落户龙州县。
“牛专家”要来办养牛场,村民却犯起了嘀咕:会不会半途而废?
“村民不相信,那就干出个样子来,让大家看看。”杨海泉带着龙州县自然资源、环保、农业、林业等部门,与甘牛公司跑遍龙州县所有乡镇,最终项目落户下冻镇扶伦村。
2018年12月5日,甘牛生态养殖那渠园作为产业链建设的启动项目奠基,次年1月开始进牛,4月2日,随着第一批育肥肉牛发往大湾区,龙州县在扶伦村举行甘牛带贫分红大会。扶伦村及村中贫困户通过土地出租,村集体经济收入分红33250元,农户分红收入49855.9元。
项目分红鼓了村民腰包,甘牛集团得以迅速成长。2019年,甘牛集团肉牛存栏总量已超过6000头,投资1.1亿元的养殖总园动工建设。今年,甘牛集团开始全力打造由生态肉牛养殖、屠宰加工及冷链物流、无害化处理及有机肥料等项目构成的甘牛产业链项目。
甘牛项目越做越红火,杨海泉信心十足。“甘牛集团冷链物流等项目已选址成功。”他向记者表示,全产业链建成后,预计可带动全县养牛10万头,收储30万吨甘蔗尾叶,带动全县农户及47个贫困村5万多贫困户共增收约5000万元。
贫困户当上“牛老板”
近两年,随着甘牛集团横空出世,龙州县不少蔗农和贫困户的生活随之发生了可喜变化。
在甘牛集团那渠园,扶伦村村民秦会春和丈夫黄德义等一批脱贫户成为甘蔗尾叶养牛全产业链上的直接受益者。2018年,夫妇俩成为第一批到甘牛集团上班的员工。“两个人每月加起来有6000多元工资,家里已盖了新房子。”黄德义说。
两年来,像黄德义夫妇一样的人越来越多。温兆轩透露,截至目前,甘牛养殖那渠园已招收当地村民务工33人(29人为贫困户),年收入超过3.6万元。“养殖总园和全产业链建成后,招收工人的数量至少达到150人,将重点面向当地脱贫户招工,为他们提供稳定就业。”
带动村民就业,只是甘牛项目的“动能”之一。
2019年开始,扶贫组推动甘牛集团与龙州县深化合作,探索实施“政府管建、企业管牛、农户管养”的“三管模式”,走出了一条产业助力精准脱贫的新路子。
所谓“政府管建”,就是政府投资建设产业园等基础设施。拿甘牛集团龙州养殖总园大湾园来看,一期投资4800万元,其中粤桂扶贫协作财政资金总投入约1160万元,龙州县政府财政资金总投入约3640万元。
企业自养的同时,为农户和贫困户提供技术培训和种牛资源和肉牛收购服务。甘牛集团低价向农户提供带孕母牛,母牛产子后牛仔归农户所有,农户养大后由集团按市场价保底收购。农户通过开办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方式,参与甘牛养殖,为甘牛集团提供肉牛。
龙州县金秀专业种养合作社是“三管模式”的实践案例之一。2019年,合作社负责人黄华昌与6名合伙人,从甘牛集团引进15头母牛和15头肉牛,创建龙州县第一个养牛小区。“在甘牛公司的技术支持下,不到半年便繁殖出14头牛犊,存栏肉牛达到44头。”
上金乡村民黄金花则是开办养牛家庭农场的早期先行者。今年初,她和丈夫一口气花4万元买了6头小牛。“本来在外地打工,家门口有好项目就不想出去了。”黄金花说,牛养大了就卖给甘牛集团,价格有保障,有问题也可以随时找他们(集团)。
与黄金花一样,今年4月,凌志刚用1000元把闲置的旧房子改造成甘牛家庭农场,利用扶贫小额信贷资金5万元,从甘牛集团引进3头良种受孕母牛和1头牛犊。一个多月后,两只小牛犊顺利降生。
如今,牛越养越多,凌志刚一家的生活也更忙碌,屋后的新牛栏地基已经打好。“草料自给自足,销路不愁,一年轻松增收2万多元,年内准备增加到10头。”凌志刚笑道。
■焦点
江门牵手崇左 产业合作结硕果
39家广东企业到广西崇左投资兴业,带动贫困人口6325人实现增收
广西崇左市龙州县大山里来了鹤山“牛专家”,甘牛养殖项目越来越红火;宁明县粤桂扶贫协作产业园里,江门企业投资兴办的生产车间机器运转不停;大新县建起百香果扶贫示范基地,产品销往大湾区……
脱贫成效要长远,产业兴旺是关键。2017年,江门市与崇左市建立扶贫协作关系以来,积极沟通协调,密切协作配合,强化工作落实,不断拓展扶贫协作深度和广度,实现了江门市江海区、蓬江区、新会区、鹤山市4个区(市)对崇左市大新县、天等县、宁明县、龙州县4个扶贫县结对帮扶全覆盖,产业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三年来,江门与崇左市探索建立粤桂扶贫产业合作东融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大湾区产业向崇左市4个贫困县梯度转移、全产业链承接,推进两地企业转型升级。其中,鹤山市助力龙州县打造“一牛一果”(甘牛与夏威夷果)两条全产业链;宁明县与新会区共建粤桂扶贫协作产业园,成功引进金翌集团落户;蓬江区引导深圳市长利玩具、荣利兴表业等东部企业落户天等县;大新县与江海区持续加强产业扶贫合作力度,引进电摩配件、食品加工、旅游产业、农产品种植等9家企业到大新县投资。
截至今年9月,江门市累计引导39家广东企业到崇左市4个贫困县投资兴业,实际投资额4.75亿元,带动贫困人口6325人实现增收。
同时,打造5个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扶贫产业园。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引导25家广东企业进驻园区,投资额3.13亿元,累计吸纳贫困人口就业743人次;援建扶贫车间50个,扶贫车间吸纳就业劳动力160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84人。
两市在产业协作方面取得的成效表明,通过产业合作,形成资源优势互补,用产业筑牢扶贫成效,完成“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是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提质增效的根本。
另一方面,广东企业走进崇左投资兴业的同时,当地的特色农产品也乘上产业协作东风,成功进入大湾区市场。
三年来,江门与崇左不断加强产销对接,打造“产、供、销”全流程的产业协作,打开江门市场,引导广东社会各界消费贫困县的产品和服务,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各县通过开展产销对接、基地产销等方式,引导企业到崇左采购特色农产品,支持当地产业发展,购销金额达1.16亿元,惠及贫困人口1.197万人。
江门市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充分利用两地资源优势,深化产业合作、旅游扶贫、劳务协作和人才支援、社会帮扶、培育致富带头人等方面的帮扶协作和交流合作,推动双方扶贫协作和区域合作向纵深发展,巩固提升龙州县、大新县、宁明县、天等县脱贫成效,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样本
扶贫小资金撬动社会大投资
特色产业为龙州县脱贫攻坚注入原动力
10月的龙州有了一丝凉意,走上县城街头,粤J牌照的车辆不时出现。这是粤桂扶贫协作一个小小的例证。2017年,随着两地建立扶贫协作关系,龙州高中校园里来了鹤山“友仔老师”,医院里多了“江门名医”,但来往最频繁的还是来龙州投资兴业的鹤山企业家。
三年来,鹤山龙州两地不断加强粤桂扶贫产业协作,加快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利用小资金撬动大投资,引进甘牛集团、广西力柏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优质产业项目,打造“一牛一果”全产业链,助力龙州县脱贫攻坚。“龙州有资源,广东企业有资金有技术,促成两地合作,形成资源优势互补,才能为巩固脱贫成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鹤山市驻龙州县扶贫组组长杨海泉说。
2018年,龙州县养殖产业基础薄弱,吸引企业落户颇具挑战。“筑好安商巢才能引来金凤凰。”扶贫组提出,有了产业发展方向,基础设施首先要做起来。与甘牛集团达成合作意向后,两地通过粤桂扶贫专项资金和财政支持,建设首个养殖园区,助力甘牛集团顺利起步。短短两年,甘牛养殖成长为龙州最具代表性的生态养殖项目,甘牛集团全产业链项目计划总投资超过20亿元。
“在和企业对接的过程中,双方需要一个互相了解、试探的过程。”杨海泉说,企业投资需要考虑经济效益和项目前景,扶贫组与企业洽谈过程中,先利用扶贫资金率先建起了牛棚,资金虽少,却让企业吃下了“定心丸”。
在甘牛集团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广东企业来到龙州县投资兴业。2019年,鹤山、龙州两地携手再出新招——打造粤桂扶贫鹤山产业园,建成厂房3.2万平方米,引进5家企业入驻,其中,广西鼎力装饰材料加工有限公司等2家入驻企业率先实现投产。
“基础设施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昭示一个地方招商引资的诚意。”广西鼎力装饰材料加工有限公司总经理易永进说,去年1月份,公司最早进驻龙州鹤山产业园并开始建设,一期投资就达到2000万元。6月份实现投产,月产值600万元左右。“目前公司有贫困户20多人,每人每月平均工资近4000元,接下来将继续增资扩产。”
为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去年4月28日,龙州县驻鹤山招商工作站在江门市鹤山工业城正式挂牌成立并投入使用,这是广西首家驻粤港澳大湾区招商工作站,也是鹤山、龙州两地推动粤桂扶贫协作工作的一项创新举措,把承接产业转移的触角直接延伸到大湾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三年来,两地紧紧抓住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不断深化区域合作,推进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促进产业互补,连续两届组织100多家企业参加粤桂扶贫协作中国—东盟博览会龙州推介活动,签约项目10个,引进注册企业6个,引导企业实际投资约7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