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省内信息联播 > 江门

江海经验”破题农村社区治理

  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新型农村社区不断涌现。作为一种独特的社区形态,农村社区呈现出“非城非乡、亦城亦乡”的特征,如何实现兼具传统农村以及现代城市双重属性的农村社区的善治,成为我国基层治理的一大难点。

  2017年,民政部决定开展“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建设工作,江门市江海区列入首批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

  近三年来,围绕完善农村社区治理机制、扩大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等主题,江海区创新探索党建引领下的“三社联动”机制,着力建设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的联动体系,高标准打造一批示范村(社区),呈现出“一村(社区)一品”的特色治理模式,为加强农村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提供“江海经验”。

  党建引领,直冲“直冲”

  村集体经济实现跨越式增长,坐拥30万平方米、年产值10多亿元工业园区,村民分红连年上升……地处江海区外海街道腹地的直冲村,以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探索“街道+村+园区”的发展模式,不断完善共建机制,走出了一条党建促经济、党建促和谐的特色致富路。

  “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建起来了,靠的正是党建引领和村‘两委’的有力带动。”一路见证直冲村变化的江海区扶贫办工作人员梁小慧说。

2019年,直冲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4900万元,再创历史新高,相比2008年增长了24倍之多,连续三届当选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的郭卫强是这份亮眼成绩单的书写者和见证者。郭卫强上任后,带着村“两委”班子通过“众筹融资、集约用地、筑巢引凤”的方式,盘活用好政府兑现的60亩村级留用地建厂房,招商招租,带动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这样的做法最初也曾遭到村民的质疑,但郭卫强说:“借钱发展被质疑、有压力,但只要是出于公心,我就不怕承担责任。做得好不好,群众一直在看,做了实事,群众自然会认可我们。”

  通过招商引资、盘活利用村级留用地,直冲村解决了许多村民的就业问题,也为党群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2018年直冲工业园区党群服务中心建立,我们把党建阵地由室内拓展至室外、由党员带动群众,从而有效激活组织管理的‘神经末梢’。”直冲村第一书记陈彩燕介绍,党群服务中心配套了村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平台,能够满足村民群众一站式办事需求。

  2018年12月,江海区推行第一书记驻村(社区)工作,从区直单位和街道机关选派62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社区)担任第一书记,实现全覆盖派驻,陈彩燕就是在此契机下来到直冲村。驻村以来,陈彩燕积极推动村级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积分管理制度、村民公约、“四议两公开”等章程制度,获得了村民们的一致好评。

  推行积分管理制度是直冲村探索社区治理的一项亮点措施。2019年7月,直冲村试行积分管理制度,由“两委干部+小组长+党员+志愿者”组成工作小组,以片区为单位对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活动参与、片区任务管理三大部分共8项内容进行考核管理。在直冲村积分管理制度的激励下,村民从被动参与村集体事务转为积极主动作为,群众自治活力进一步激发。

△直冲村推行村规民约积分管理制度,激活农村治理的内生动力

  社区治理,江翠有谱

  江南街道江翠社区位于江海区江南烟墩山附近,辖区内常住人口3000余户。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江翠社区内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居民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同时人口老龄化加重、公共设施老旧、社区矛盾复杂化等问题也日益凸显。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江翠社区探索创新党建引领下的“1+2+N”治理模式,即1个社区服务综合体、2个委员会和N项特色服务,加强社区服务综合体建设,推动社区组织体系创新,不断提升社区自治能力和社区治理水平。

  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志愿楼长服务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口袋公园……江翠社区整合总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公共服务资源,打造了一个可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的服务综合体。

  “社区服务综合体整合了社区党群服务、行政服务、社会服务、志愿服务及其服务设施,提升了社区服务居民的综合能力。”江翠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凤鸣表示。

  “议事委员会”和“志愿服务委员会”是“1+2+N”社区治理模式的两大服务模块。“议事委员会”收集社情民意,快速高效地提出解决办法或向上级提交建议,为社区居民“发声”;同时充分发挥省人大立法联络单位的作用,促进社区居民民主协商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南方》杂志记者了解到,全省首个国家级基层立法联系点落户江海区,江翠社区也是广东省首批基层立法联系单位。依托这一平台,近年来江翠社区收集意见、建议380多条,立法意见义务收集员队伍也从10人扩大到如今的60多人。

  “志愿服务委员会”推动开展恒常志愿服务、整合各类公益力量等职能,培育居民公益服务意识和能力。62岁的退休老人何树榕是“志愿服务委员会”主任,也是江翠社区的一名志愿楼长,被街坊亲切地称为“榕叔”。街坊们经常见到榕叔在清洁卫生、修剪花草树木、巡查社区消防,社区老人家里电灯坏了、厕所堵了,只要打个电话,榕叔都会义不容辞地帮忙。

  在志愿楼长队伍的带动下,江翠社区邻里守望、互帮互助的爱心氛围日益浓厚,而志愿楼长是江翠社区“N”项特色服务的其中一环。在“1+2”的基础上,江翠社区建立起群众点菜、社区搭台、组织参与、群众自治的运行模式,打造了志愿楼长、街长责任制、党员服务、法律速递等多领域、多维度的“N”项社区治理项目,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推动社区和谐共治。

△江翠社区发挥省基层立法联系单位的优势,开展居民论坛助力社区治理
  乡风文明,英南出彩

  走在江海区礼乐街道英南村的小路上,青草绿树满目葱茏,村屋外墙、河边栏杆五彩缤纷。而在村文体广场,“南兴坊”龙舟雕塑巍然而立,上刻南兴坊龙舟“天字一号”字号,见证英南村近300年的龙舟文化。

  近年来,在乡村文化振兴的契机下,英南村融合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观念,重塑文明乡风,建设美丽乡村。在这一过程中,英南村联结本土资源,以英南村级慈善联谊会为纽带,汇聚乡情力量,乡贤成为英南村文化振兴一大助力。“一直以来,乡贤们为村里的建设发展,做了不少贡献,如出力筹资重建了老人幸福院。”英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胡日强说,未来英南将以乡贤馆的建设为平台,挖掘乡贤的精神价值和时代意义,培育富有英南地方特色的乡贤文化。

  资助举行重阳节长者团拜会,联合社工举办长者生日会,慰问困难村民,发放高考本科奖学金……自成立以来,慈善联谊会开展了一系列爱心公益活动,受到村民的广泛认同,并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出乡贤和村民参与其中,传递孝悌和睦家风与文明和谐乡风。

  建设文明乡风,英南村不仅充分发挥乡情力量等农村传统治理资源的作用,还充分运用现代治理理念和方式,通过设立议事会议制度、党员责任岗等举措,实施依法治村,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2018年11月,英南村村民议事会成立。议事会发挥了沟通村民、整合意见、联系村委会等作用,给予了村民表达想法并付诸实践的平台,村民参与村务治理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村民议事会的第一个议题就是关于村幸福院的升级改造,通过多方参与形成的改造方案,由村委会和社工共同推进,升级改造后的幸福院服务功能大大增强,村民评价幸福院有一种“家”的感觉。

  在英南村,由于党员责任岗的设立,无职党员成为基层治理的一支重要生力军。根据社区实际,英南村设立了政策宣传岗、文明风尚岗、脱贫致富岗、生态环保岗等六大类党员义务岗位,使每位无职党员都有明确的职责,并且每月对各项工作活动进行评定,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更多村民踊跃参与乡村治理。

△英南村设立党员责任岗,带动村民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

  党建引领、多元共建、“三治”融合、成果共享。作为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建设的前沿阵地,江海区不断探索实践,创新“三社联动”体制机制,强化深化“三社联动”服务能力,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推动农村社区治理主体由单一向多元转变,促进农村社区转型升级,力争打造农村社区治理新模式,争取为全国农村社区治理改革提供“江海经验”、贡献“江海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