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门市江海区礼乐街道英南村,新一期党员星级评定情况日前公布。该村党总支书记胡日强介绍,该村建立起了党员责任岗制度,并定期对参与党员进行星级评定,表现良好的有望获得“优秀党员”的称号。这样的做法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好评。
党员责任岗、建立新时代乡规民约、“1+2+N”治理模式……记者10日从江海区委、区政府相关部门获悉,作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江海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紧紧围绕创新“三社联动”体制机制,高标准推进实验区建设,形成一批立得住、叫得响、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
“党建”主心骨不动摇
2017年年底,民政部公布了首批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名单,江门市江海区位列其中。从那时开始,江海区就启动了不同形式的农村社区治理实验。记者近年来走访江海时留意到,无论治理形式如何变化,有一条主心骨从不动摇,那就是坚持党建引领。育强“头雁”、带动党员,江海区的基层党建工作已经连续两年在江门市排名前列,获“优秀”等次。
“2016年建立了直冲村工业园区党群服务中心,我们把党建阵地由室内拓展至室外、由党员带动群众,从而有效激活组织管理的‘神经末梢’。”外海街道直冲村驻村第一书记陈彩燕介绍。记者了解到,陈彩燕是2018年年底来到直冲村的。包括陈彩燕在内,当时共有62名优秀年轻干部从江海区区直单位和街道机关选派出来,到村(社区)担任第一书记。这项工作覆盖了江海区的每一个村(社区)。这些第一书记深度参与村(社区)各项工作,建强班子、带动党员,成效明显。
而对无职党员的带动,也是江海区基层党建工作的一大亮点。英南村共有村民2200多人,其中党员68名。胡日强说,该村探索建立了党员责任岗制度,设立了护村平安岗、文明风尚岗等六大类党员义务岗位,无职党员担当主角,使每位党员有岗、有位、有为,发挥模范带动作用。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英南村的面貌焕然一新,近年先后获得“广东省卫生村”“广东名村”“广东省宜居村庄”等称号,得到民政部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中期评估组好评。
居民遵章守约获奖励
近日,外海街道金溪社区举行居民公约积分第一周期评比颁奖活动,积分排名前十的家庭获得社区颁发的“卫生清洁户”荣誉称号,并通过积分兑换获得相应的奖品。据了解,金溪社区每月都会开展居民公约积分评比活动,以居民家门前的环境卫生、居民个人卫生意识等作为评分标准,主要通过社工带领义工共同入户考察的模式对每家每户进行打分。半年作为一个活动大周期,进行累计比拼并颁发奖品。
“门前屋后环境卫生干净得5分,配合村里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得5分,参与赌博扣10分……”记者了解到,不仅在金溪社区,江海区其他村(社区)也在实行对村民(居民)的村规民约积分管理制度,让积分对应的奖励鼓励村民(居民)们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发动他们参与社区管理。
“积分低的进黑榜并通报批评,积分高的有奖品。积极参与到治理工作中来,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而且建设成果最终又是大家共享,一举两得,大家的积极性当然就高了。”江海区英南村的村民谭伯对积分管理制度赞不绝口。
探索多模块治理模式
江海区的江南街道江翠社区辖区内常住人口3000余户,社区内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居民需求多元化、社区矛盾复杂化等问题日益凸显。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江翠社区探索创新党建引领下的“1+2+N”治理模式,即1个社区服务综合体、2个委员会和N项特色服务。
江翠社区举办志愿服务委员会选举大会
据悉,江翠社区打造了一个可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的服务综合体,总面积达2000平方米。“社区服务综合体整合了社区党群服务、行政服务、社会服务、志愿服务及其服务设施,提升了社区服务居民的综合能力。”江翠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凤鸣表示。
“议事委员会”和“志愿服务委员会”是“1+2+N”社区治理模式的两大服务模块。“议事委员会”收集社情民意,提出解决办法或向上级提交建议,同时充分发挥省人大立法联络单位的作用,促进社区居民民主协商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志愿服务委员会”则推动开展日常志愿服务、整合各类公益力量等职能,培育居民公益服务意识和能力。
在“1+2”的基础上,江翠社区建立起群众点菜、社区搭台、组织参与、群众自治的运行模式,打造了志愿楼长、街长责任制、党员服务、法律速递等多领域、多维度的“N”项社区治理项目,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推动社区和谐共治。
“‘1+2’是一个动态机制,也是一个项目生产机制,还将在日后的实践中,根据社区发展的需要和居民的需求,不断产生‘N’。”陈凤鸣表示,这样的治理模式有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