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争创国家级农业特区,力争到2025年打造若干百亿规模产业集群
缤纷墙绘、荧光车道线、彩虹人行道、乡村旅游驿站……短短数年,台山市海宴镇五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
村民们搭上了乡村旅游的“快车”。“我在村里搞起了民宿,现在旅馆每天预订房间至少8—10间,一年下来总收入差不多25万元。”五丰村村民唐木宝说。
伴随着乡村振兴的号角,五丰村正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兴旺为导向,建起了地标广场、东南亚美食街、东南亚风情园及表演馆等设施,推动农业由增产转向提质,实现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点亮滨海农旅名片。
美丽乡村绘就乡村振兴新卷。当下,江门市正推进农业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建设,打造农业强市,争创国家级农业特区;重点推动冷链产业园建设,打造“一带一路”江海门户冷链枢纽和湾区西翼物流中心。围绕“三区并进”的区域发展格局,江门将重点推进都市核心区发展都市农业和精品农业,大广海湾区发展特色农渔业,生态发展区发展现代农业,重点扶持发展陈皮、鳗鱼、马冈鹅、大米、禽蛋、茶叶等“1+5”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力争到2025年打造若干个百亿规模产业集群。
今年前三季度,江门全市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348.68亿元,同比增长5.4%,总量在全省排第4,增幅比上半年(1.1%)提高了4.3个百分点,比一季度(-2.5%)提高了7.9个百分点,实现了逆势上扬。预计全年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增速同比增长5%。
科技兴农
“一只虾”撬动全链产值25亿
越冬时节,新会区大鳌镇的虾塘上纷纷搭棚盖起了塑料薄膜。这是关键的一仗。养虾业内流行“不养冬棚,一年白干”的说法,一茬越冬虾养殖利润常常超过1万元/亩。
从“一只虾”出发,大鳌镇养虾业带旺了种苗培育、生资销售、刮虾搭棚、物流运输等产业链上下联动共25亿元产值,其中全水产养殖产值近7亿元。12月初,大鳌镇更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大鳌镇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黄伟强介绍,经过近20年的发展,大鳌南美白对虾养殖规模已达3万多亩。2019年,该镇村级鱼塘发包总收入7763万元,占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79.19%。养虾业的发展还带动了本地超五成的就业人口,形成了大鳌农村“创业就在家门口”“足不出村也能就业”的景象。
30岁出头的冯雄伟是回家创业养虾的青年。较于老一辈的养虾户,冯雄伟这一代人更看重科学养虾:“以前养虾的老人家个个有自己的一套经验,现在我们更讲究科技化和标准化。”
冯雄伟的虾苗养殖基地内专门搭建了上千平方米的鱼苗室,里面排布着上百口水池,虾苗在水池里接受统一供应的恒温水养殖,工人们根据虾苗生长情况施放生物制剂,以促进生长、防治病害。此外,他还花费了100万元引进了一套多重过滤手段的净水设备。
目前,冯雄伟的虾苗养殖基地是大鳌镇重点培育的龙头企业之一。黄伟强告诉记者,打破以往各自为政的局面,当下的大鳌镇正在建设以大户(公司、合作社)为骨干的联农带农技术队伍,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水产养殖户,并帮助广大养殖户能够及时了解水产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动向。
从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出发,江门正围绕种业创新、高效种养、污染防治等方面,进行全链条技术创新,同时支持袁隆平院士工作站、航天育种中心、江门市种业长廊等建设。此外,被认定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江门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经过8年多的发展壮大,目前已引进11家农业科技型企业,形成占地2200亩核心区。园区企业累计开展近40个科研项目,涵盖水稻、花卉、蔬菜、南药、水产品等种子种苗繁育、栽培领域,投入科研经费超5000万元。
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结合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进程,江门接下来将着力打造5G智慧农业科创园,建设农业重点产品大数据平台、区块链溯源和冷链物流体系,推动更多优质农产品进入粤港澳大湾区。
省级示范
一户家庭农场全年营收500万
“我有个建议,慧园还可以多种点其他水果,如百香果、番石榴等,可以多样化经营嘛。”时不时地,塘口镇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冯成钦会实地走访一下镇上的家庭农场建设情况,为农场主们排忧解难。他口中的“慧园”是已经获得“省级示范”头衔的慧园家庭农场,为农场主李荣欢与丈夫两口子共同经营,日常聘用的工人有10多人,繁忙时节还会优先聘请精准扶贫户来帮工。
开平市慧园家庭农场坐落在塘口镇自力村与祖宅村之间,规模达117亩,以种植葡萄为主,同时还会种上一些草莓、圣女果等时令水果,走都市休闲农业路线。“种的都是一些市面上比较受欢迎的水果,来园里采摘的客人都爱吃。”李荣欢说。
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它不愁客源。每年寒暑假、元旦前后都是李荣欢与丈夫最忙碌的时节,也是她最为期待的日子,“高峰的时候,一天有一万多元进账。”
2015年始建至今,虽遭受了两次台风的重创,但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慧园家庭农场的生意越办越红火。“近两年来,得益于塘口镇大力推进建设美丽乡村,到我们农场来游玩的客人越来越多。不计成本,农场去年全年的营收达到了500万元。”李荣欢笑呵呵地说。
冯成钦表示,培育家庭农场这一类新兴经营主体,须因地制宜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同时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不断提升全镇农业现代化进程,“近年来,塘口镇通过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吸引了大批人才回流乡镇发展,使农业新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记者了解到,为了让更多家庭农场享受到乡村振兴发展的红利,塘口镇还经常组织开展农业科技培训——采用外聘专家理论授课、乡土专家田间实训和外出参观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不定期组织农民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种养业技术培训、现代农业新理念、国家农业新政策等。
塘口镇的家庭农场培育发展是江门农业发展的缩影。近年来,江门市大力提升家庭农场规范化建设水平和质量效益,开展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创建、市级示范家庭农场评定等活动,交出了一张亮丽的“成绩单”——2020年,全市新增市级示范家庭农场38家,江门金溢莲雾种植家庭农场等28家家庭农场获评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从设施大棚到特色家禽养殖,从单纯的种养业到集采摘、观光、餐饮、住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农场,家庭农场承载了农村人的致富梦,也打开了农民的致富新大门。目前,江门全市纳入名录系统管理家庭农场10527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5家、市级119家,推动开平市成功创建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县。
网红乡村
乡村振兴留住了“诗与远方”
今年10月,位于共和镇来苏村的泊瑞·和安里民宿拿到了鹤山市首张民宿登记证照,来苏村民宿示范项目建设迈出重要一步。
泊瑞·和安里民宿坐落于来苏村委会瓦园村内,由始建于清朝的传统老屋改建而成,楼高二层,内设客房18间。来苏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钟瑞行表示,泊瑞·和安里民宿保留了原始房屋的主体结构,青砖墙、阁楼、天窗、彩绘这些特色元素也被保留下来。同时,该民宿采取修旧如旧及共生更新的改造模式,将打造成一个拥有书吧、书画室、茶艺室、游泳池、私房菜馆、农场体验场所等的民宿艺术馆。
“网红”民宿示范项目是来苏村探索乡村文旅、农旅深度融合发展取得的瞩目成果,让美丽乡村留住了“诗与远方”。近两年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来苏村从大力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致力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人”的美丽家园。
“要发展乡村游,首先要‘打扫干净村子’再迎客,美丽的乡村环境,才是一切发展的基础。”钟瑞行表示,从建设“美丽乡村”起步,来苏村正通过构建以旅游为引导的生态茶园养生基地、星级旅游厕所等项目,同时结合休闲带动和文化带动,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放眼江门,来苏村是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样本。当下,江门正深入开展“百村示范、千村创建、万村整治”工程,全市所有自然村完成人居环境基础整治任务,61%的村庄达到省定美丽宜居村标准。该市以“廊道”整治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五大“美丽行动”,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农房管控、“四好农村路”等重点工作,规划打造2个市县共建乡村振兴示范村。
不懈的努力也换来了乡村建设的众多荣誉。今年以来,江门新增5条村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新增2条村被评为“广东美丽乡村特色村”,新会区石板沙村荣获“2019年中国美丽乡村”……
目前,江门全市正按照串珠成链、连线成片的创建思路,完善连线连片发展14条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其中,蓬江区、江海区各发展1条,台山市、开平市、恩平市各发展2条,新会区、鹤山市各发展3条。14条精品线路的整体分布及线路命名已基本确定,相关工作正按规划有序推进。
■聚焦
古德生态农场
打造“鱼鹅柑橙命运共同体”
山下的马冈鹅吃着新会柑树林下的嫩草,马冈鹅产生的鹅粪成了鱼塘里鱼类的饲料,鱼塘的肥沃的池水又引流到果树林定期滴灌,为新会柑树生长补充大量氮元素。
在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东凌村,古德生态农场早早开始忙碌起来。“当初我就是看好了本地新会陈皮的市场,才选择回乡创业。”古德生态农场负责人张彬宏是一名90后创业者,在2017年本科毕业后,他考虑到个人对农业的兴趣爱好,毅然选择回国返乡创业,正式进入了农业行业。
今年,古德生态农场种植的新会柑树迎来了首次的挂果,收货了鲜果100万斤;马冈鹅养殖年出栏量也达到近10万只,成为该镇肉鹅最大的产区之一。下一步,张彬宏计划牵头建立马冈鹅生产经营合作社,带动周边20多户养殖户增收。
践行生态循环种养
“我们的产品不愁销路,到了收获的时间就会有批发商过来收购。”张彬宏说。古德生态农场通过打造“鱼鹅柑橙命运共同体”,以高校+公司+农户模式运作,践行生态循环种养一体化。
“鱼鹅柑橙命运共同体”其实是一个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生态圈。马冈鹅以新会柑树、新会橙树下的嫩草为食物,既避免使用除草剂等化学药物,也减少人工除草的成本;池塘里的鱼可吃马冈鹅吃剩的干饲料,以及鹅粪里所含的未完全消化掉的高蛋白营养物质,大大节省了鱼饲料成本;使用鱼塘里的肥沃池水灌溉农作物,即可以节省不必要的化学复合肥料成本,也可以让茶枝柑与新会甜橙的长势也得到提升,有效保障了所产的鲜果品质。
“鱼鹅柑橙命运共同体”不仅能让产品更加绿色天然,还能有效减少种植和养殖的成本。对张彬宏而言,农场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是提升农场产能。以马冈鹅养殖为例,在丘陵上采用了半散养模式方法,并为马冈鹅建造了“五星级”的大棚,不仅可以增加肉鹅的运动量,也可以为鹅提供遮风挡雨的休息环境,大大提高了马冈鹅的成活率。
“现在我们的马冈鹅是每周出栏一批,有专门的采购商定期来到农场收购。”张彬宏介绍,“但是我们镇周边的小养殖户,就不一定有固定的销路和较高的销售价格。”
原来,不少小养殖户在销售时往往容易被批发商压价,导致生产利润降低。于是,张彬宏计划牵头建起马冈鹅生产经营合作社。合作社通过推广科学的养殖方式、集中采购饲料、集中销售,将可为周边的养殖户增收。
加入现代化力量科学管理
在张彬宏打造的“鱼鹅柑橙命运共同体”中,新会柑、新会橙、马冈鹅都是江门本土特色农产品。“传统农业具有一定的落后性,以前从事农业的老年人开始慢慢地退出农业领域,土地的闲置率逐步提高。那我们的后代还怎么能吃到这些优质的农产品呢?”张彬宏说。
在打造古德生态农场项目的时候,张彬宏就将现代化技术加入到生产中。在前期的用地规划基础上,他运用所学的知识,开始着手公司的命名和商标的设计。顺应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新会柑和新会陈皮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农场逐渐形成了“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的生态循环模式。
去年,张彬宏积极响应参加新会区政府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继而参加华南农业大学举办的农业经理人培训班,以及广州团省委举办的“领头雁”青年人才培训班,虚心学习农业新知识,借鉴前辈们经验总结。
因为他善于学习、敢于创新,江门市新会区古德生态农场有限公司还成功入选了华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服务站“牛哥驿站”,逐步搭建政府+高校+企业+农户的乡村振兴服务平台,辐射周边农业协调发展。
“目前,我们常年雇佣周边村民约25人,日常管理果树和肉鹅。”张彬宏介绍,“今年新会柑收获的季节,我们只请到了30名临时工,明年我们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古德生态农场项目可以为当地一些村民提供就业机会以及助民增收。预计农场新会柑树明年将迎来大丰收,需要在周边请80-100名临时工摘柑,平均每位工人每日的工资可达110元。
■计划
1、争创国家级农业特区
推进农业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建设,打造农业强市,争创国家级农业特区。
2、“三区并进”区域发展格局
推进都市核心区发展都市农业和精品农业;推进大广海湾区发展特色农渔业,建设“海洋牧场”,提升鳗鱼、生蚝、青蟹、对虾等传统优势水产养殖产业,引进推广鲥鱼、刀鱼、河豚等高端品种提质增效,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深海养殖和远洋捕捞产业,打造“蓝色粮仓”;推进生态发展区打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重点扶持发展鳗鱼、马冈鹅、大米、禽蛋、茶叶等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力争到2025年打造若干个百亿规模产业集群。
3、现代农业产业园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农业合作发展平台,开展江深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比对,建设面向港澳、深圳的优质安全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抓好现有8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重点推动冷链产业园建设,打造“一带一路”江海门户冷链枢纽和湾区西翼物流中心。
4、做美“绿色+”农村
强化示范引领,加快推动省级示范县镇村建设,打造2个市县共建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四小园”;全市范围内,围绕高铁、高速、景区等的重点区域,每个镇(街)打造不少于1个、全市100个乡村风貌提升示范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