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省内信息联播 > 江门

江门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一提升”目标

脱贫新篇 从“脱贫路”迈向“幸福路”

  江门恩平市镇海湾大河的出海口,有一个天然的避风河湾——蓝田村,这里出产的青蟹以肉质嫩甜、壳质薄脆、蟹膏香滑著称。2017年以来,横陂镇先后投入资金共计180万元,规划600亩地打造蓝田青蟹扶贫养殖基地。

  三年时间过去了,原来的“放养”升级为规模化、工厂化养殖,青蟹带动就业人数由原来的80多人扩大到超1000人。古老的蓝田村不仅实现了脱贫,还不断向乡村振兴的梦想迈进。

  从产业扶贫到乡村振兴,是江门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计。2016年以来,江门围绕本土主导产业,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整合优化产业扶贫资金,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如今,全市累计建成规模产业项目和资产收益项目共215个,吸纳贫困户就业96户,户均增收8488元;产业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292户,户均增收4523元。  截至今年6月,现行标准下,江门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5097户16659人全部实现脱贫目标并有序退出,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5974元增加到2020年的21087元,年均增长28.69%;扶贫工作连续4年在全省考核中被评为“好”的最高等次;全市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全部达到20万元以上,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一提升”目标。

  党建引领

  “一肩”挑起“两不愁三保障”

  加装遮雨棚,粉刷墙壁,改造增加一间卧室……今年11月,江海区礼乐街道跨龙村挂牌督战户张叔住进了“新”房,不再因危旧老房而担惊受怕。“新”房的背后,是驻村第一书记谢美灵跑前跑后、张罗协调的成果。

  2019年4月,受江门市委组织部的选派,谢美灵以街道挂职党工委副书记、驻村第一书记的角色加入了礼乐街道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与该街道党工委书记、28个村(居)书记以及区级选派的第一书记并肩,为脱贫攻坚战夯实组织保障。

  组建一个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与党工委一把手遍访贫困户、每季度至少一次专题研究扶贫工作……2019年至2020年两年攻坚期内,谢美灵加入了街道扶贫工作队,向着扶智扶志的目标,着力实施“造血”帮扶措施,重点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张叔的住房存在安全隐患很久了,我一直牵挂在心头。”谢美灵说。为了解决住房改造的资金缺口问题,她利用“第一书记”的身份,与派出单位江门市自然资源局联系,争取得5000元的住房改造帮扶费用,补齐了资金缺口。

  谢美灵说,作为第一书记,她只是一个“中间人”——进村入户及时了解贫困户的需求,然后从街道层面、村委会的角度,争取各方资源,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促增收方面,谢美灵与街道扶贫干部共同打造扶贫工作坊、培育产业扶贫基地、开发精准扶贫田间,引导9户贫困户实现务农就业、非农就业。经过努力,礼乐街道精准扶贫户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164.52元,同比增长18.55%,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在驻村压实脱贫攻坚任务的过程中,我们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对党建和扶贫‘一肩挑’,积极履行驻村第一书记职责,并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一份力量。”开平市龙胜镇桥新村驻村第一书记潘玉恒说。

  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2019年,江门市开始实施“百名第一书记”驻村工程,落实四级书记抓扶贫和四级书记遍访贫困户责任机制,深化“三级结对”“四级挂扶”帮扶机制,并明确17位市领导为一级挂扶责任人、选派240多名“第一书记”开展驻村工作,重点抓好基层组织建设、扫黑除恶、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发展集体经济等五项工作。

  特色产业

  从“甜蜜”出发走上致富路

  隆冬时节,恩平那吉镇牛塘山精准扶贫产业“养蜂采蜜”基地里,错落有致地摆放着一排排蜂箱,养蜂人梁健鸿与帮工梁洪概等正忙着为蜂群过冬做好保温管理工作。时下正是珍贵的冬蜜“鸭脚木蜜”出产时节,一刻也不能怠慢。

  “冬蜜是一年中最好的蜜,市场认可度高,顾客追着买,所以工作不能耽误下来。”梁健鸿说。梁健鸿家中几代养蜂人,打小耳濡目染,也有着一颗养蜂创业、带着蜂农一起发财致富的心。

  2018年12月,那吉镇统筹产业扶贫资金42.48万元,以“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发展蜜蜂养殖产业——具体以牛塘山蜂业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建设占地70亩的精准扶贫产业“养蜂采蜜”基地。期间,由镇里出资购买养殖蜜蜂135箱,通过基地示范、贫困户参加学习培训后参与管理的方式,让贫困户既能掌握技术又能获得分红。

  依托养蜂扶贫基地,那吉镇已组织开展了5次集中培训和60余次分散培训,蜂农们的技术越来越娴熟,收入也有了显著提高。有蜂农算了一笔账:以前一箱蜂产的蜜就卖200多元,在合作社学习半年,现在一箱蜂蜜可以卖700多元。

  “如果我们像蜜蜂一样勤劳,发财致富都不成问题的。”脱贫户梁洪概说。培训一年多,如今在合作社养蜂,梁洪概每月的工资有两千多元,加上年底分红,年收入比以前翻了几番。数据统计,2019年,通过合作社收购蜂蜜,贫困户共分红3.52万元,2020年上半年收益2.2万元。

  为带动更多贫困户自主创收,合作社还以每公斤100元的保底价从贫困户手中收购蜂蜜,解决销路问题。

  关于养蜂扶贫产业的长效发展,梁健鸿有了新的思路——针对时下年轻一族的消费市场,规划“工业装”与“茶礼装”两条产品路线,前者可供应现下火热的饮品市场,后者面向办公室应用场景调整包装思路。

  “当前,我们正与本土特色农产品合作社合作推出‘蜂蜜+柠檬+簕菜茶’的茶礼包装,拓宽扶贫产品的市场。”梁健鸿补充说道。此外,他考还虑把养蜂基地与石头村景区和牛塘山森林公园相结合,结合美丽乡村精品旅游线路的打造,带动村民从“甜蜜”出发,走上小康致富路。

  结合实际,挖掘地方优势特色,开发造血式扶贫产业,是着眼长远的帮扶方法。江门现已逐步构建包括种植业、旅游业、养殖业在内的多元产业扶贫体系,用持续性的产业建立长效稳定的脱贫机制。今年,江门设立了首期额度不少于1000万元的产业帮扶发展基金,支持扶贫新产业新业态、联贫带贫经营主体、经济相对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

  消费扶贫

  打造四方共赢的优质生态圈

  今年6月,开平市赤坎镇石溪村脱贫户刘付春红的“雅茗茶行”正式上线,主营大沙茶叶。半年时间过去了,石溪村驻村第一书记彭立忠算了一笔账:“他们家庭今年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了40%,预计可以实现收入超6万元。”

  曾经,刘付春红一家6口人,是那种让不少扶贫干部听到就叹气摇头的贫困户——家中3名成年男性均因先天性肌肉萎缩常年卧床,全靠她和年迈的婆婆撑起这个家庭。每天,刘付春红和婆婆忙于照料病人和还在上小学的儿子,无法就业,家庭工资性收入为零。

  “怎么样才能帮助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建立起长效稳定的脱贫机制?”彭立忠一直琢磨着。

  增加教育补贴、临时困难救助、公益性岗位……彭立忠多次跟赤坎镇党委、政府沟通协调,帮刘付春红一家制定了7项帮扶措施,一一对接下来,最后采用电商消费扶贫的方式,“扶”起这一家人。

  “一方面,刘付春红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的空闲时间创造收益;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电商平台,将赤坎镇乃至整个开平的特色农产品推销到市面上,一举多得。”彭立忠说。

  在他的构思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各级政府部门、帮扶单位、农业企业”四方角色构成了一个优质高效的脱贫攻坚生态圈,可以承担产业扶贫项目培育、产品生产乃至市场销售全链条的闭环建设。

  “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以后,如何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是当下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两年的驻村时间内,彭立忠一直奔波在“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道路上。他时刻记得派出单位江门市烟草专卖局局长李程坚的叮嘱:“在脱贫攻坚这项重大任务上,要调动一切资源、想尽一切办法,做好消费扶贫大文章,确实帮助贫困群众走出困境,共同走向小康生活。”

  以消费激发扶贫内生动力,江门正探索运用市场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今年以来,江门已经组织了一些系列诸如驻村第一书记“直播带货”“巾帼助农产销对接”“以购代捐”等活动,并推广“短视频+网红”线上和“消费扶贫智能柜”营销模式,帮助扶贫企业带货。同时,各市(区)今年内也陆续建立了各自的消费扶贫创业创新基地,推动扶贫协作地区各类产品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数据显示,江门全年实现消费扶贫产品消费总额27213多万元,带动贫困户4000多户。同时,推动政府采购政策支持消费扶贫,全市预留份额1329.48万元,完成交易总额1630.73万元,均排名全省前列。

  ■聚焦

  江门“输血+造血”帮扶广西崇左四个贫困县

  粤企落地生根 四县脱贫摘帽

  “哞……哞……”在广西龙州甘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大湾总园里,肉牛的叫声此起彼伏。牛舍里,工人黄德义正和妻子忙着投喂饲料。“多亏江门企业来办厂,现在,两个人每月能挣6000多元。”聊起工作,黄德义难掩心中的喜悦。

  在崇左,越来越多贫困户像秦会春一样,真脱贫,开眼界。这样可喜的变化始于两年多前。2017年9月,江门市与广西崇左市建立扶贫协作关系,结对帮扶崇左市大新县、宁明县、龙州县、天等县。三年多来,江门市坚持“输血+造血”帮扶同步推进,落实财政援助资金5.79亿元,推动237个援助项目落地开花,带动35.88万贫困人口。

  2020年,江门交出了脱贫攻坚的高质量“答卷”:5月11日,江门市对口帮扶崇左市的4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就业岗位送到家门口

  从龙州县下冻镇扶伦村那渠屯到甘牛集团大湾总园的这段路,既是黄德义和妻子秦会春上下班的必经之路,也是他们的致富路。“以前种甘蔗,没啥收入。去年1月来甘牛集团务工后,才有了稳定工作。”黄德义说。

  2018年,龙州县粤桂扶贫协作领导小组引进江门鹤山企业到龙州县投资,成立广西龙州甘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把更多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送到贫困户家门口。得益于该项目,不少当地贫困农户和黄德义夫妇一样走上脱贫致富路。

  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和粤桂扶贫协作优势,承接产业“造血生肌”,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走上脱贫增收致富路。像甘牛集团这样的案例,在崇左还有很多。

  自2017年江门接棒对口崇左扶贫协作工作以来,双方累计引导48家广东企业到4个贫困县投资兴业,今年新增实际投资额4.42亿元。同时,双方共建6个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扶贫产业园,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引导30家广东企业进驻园区,投资额达3.58亿元,累计吸纳贫困人口就业547人。

  江门还援建扶贫车间52个,吸纳就业劳动力285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01人。黄永胜是崇左宁明县一个扶贫车间的员工,为照顾一家老小,他去年从外地返乡工作。“这边靠近家里,平时骑个电动车10多分钟就到了,可以在赚钱的同时兼顾家庭,所以就回来了,一个月还能拿到3000元左右的工资。”黄永胜说。

  把崇左农产品卖到大湾区

  今年11月,江海区通过政企合力的形式,向困难群众与退休伤残军人送上160多份慰问品。这些慰问品全部采购于江海区粤桂扶贫结对协作伙伴——广西崇左市大新县的扶贫工作坊。定向采购农产品既帮助了大新贫困户拓展销路,又精准帮扶了困难群众。

  银耳露、蜂蜜、旱藕粉、辣椒酱、砂仁干……在江门万达广场摩天农消费扶贫展示销售平台,来自崇左的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江门的消费者足不出省,就能轻松购买优质扶贫产品,还能带动崇左农户增收。

  近年来,通过定向采购、设立展销平台等方式为扶贫“带货”的例子,在侨乡大地不断涌现。2017年以来,江门市加强与崇左市的产销对接,引导崇左企业参加江门农博会和万达摩天农消费扶贫平台,并引导广东社会各界消费贫困县的产品和服务。

  在江门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江门市扶贫办主任郑少强看来,受制于交通、观念、经验等客观原因,许多扶贫企业和贫困户的产品还“锁在深闺人未识”。消费扶贫通过“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的扶贫方式,能够有效拓宽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强贫困地区产销对接,切实解决贫困地区增产不增收、产品销路窄等痛点,促进贫困户增收。

  截至目前,崇左各县通过开展产销对接、基地产销等方式,引导企业到崇左采购特色农产品,支持当地产业发展,购销金额达8245万元。

  江门市扶贫办工作人员陈光海透露,江门计划深化产业合作,发挥两地农业大市,加强优质农产品产销对接,推动消费扶贫。江门还将与崇左建立长期稳定供销关系,惠及两市更广大人民群众。

  ■计划

  1.壮大扶贫产业

  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拓展销售渠道、创新流通方式,持续推进“三专一平台”建设,实现产销稳定衔接。

  2.做好就业扶贫

  继续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和实施三大技能培训工程,实施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

  3.完善基础设施

  针对聚焦老区饮水、道路等问题,着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水平,让老区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

  4.实施动态监测

  运用“网格化”、大数据管理,以家庭为单位,监测建档立卡已脱贫但不稳定户、收入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边缘户,以及因病、因残、因灾、因疫情影响等引发的刚性支出明显超过上年度收入和收入大幅缩减的家庭,提前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5.深化扶贫改革

  在推进扶贫改革方面,着眼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重点在对象认定、帮扶措施、城乡帮扶、资源融合等方面建立健全江门市扶贫改革“1+N”政策体系,探索建立从“攻坚战”走向“常态化”的长效扶贫开发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