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茶园+扶贫户”模式助21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茶山建起了古劳茶山生态园,构建“公司+茶园+扶贫户”扶贫模式。 古劳镇供图
脱贫攻坚答卷
江门鹤山市古劳镇茶山村委会,位于古劳镇西北部,与佛山南海西岸、高明杨和镇及龙口镇连接,与西樵山隔西江相望,曾经是解放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但因交通不便、产业单一,各村经济收入较差,受村民外流等因素影响,一些留下的村民陷入生活贫困。南都记者日前走访获悉,当地政府通过大力发展“公司+茶园+扶贫户”这一产业帮扶模式,发动社会力量共同优化种茶产业链,并积极挖掘茶山人文历史底蕴,打造生态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子,茶山的村民也走上致富的道路。
“广东茶业第一县”的脱贫攻坚
鹤山市古劳镇茶山既是革命老区,又是鹤山主要茶产地。据《鹤山县志》记载,“鹤山茶业之发源,历史悠久,远在宋元时代已现端倪”,至今已逾700年历史。清道光年间,鹤山全县种茶面积达8万多亩,年产毛茶8万担,年出口茶叶近3万担,远销欧美、南洋、大洋洲等地,是清朝对外贸易的重要物资,鹤山红茶种植高峰期,输出量占据全省总量八成,一时被称为“广东茶业第一县”。
时光荏苒,鹤山茶早已不复以前的龙头地位,茶山也因交通不便、产业单一,各村经济收入较差,村民外流,留下的村民生活贫困。
然而,近年来随着当地政府持续开展精准扶贫,有力推进新时期脱贫攻坚工作,因地制宜开发茶山生态园项目,并大力发展“公司+茶园+扶贫户”这一产业帮扶模式,发动社会力量共同优化种茶产业链,并积极挖掘茶山人文历史底蕴,打造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子,茶山的村民也走上致富的道路。
红色+生态旅游 讲好红色革命故事
近日,南都记者来到茶山,绕过弯曲的山路,沿途绿树成荫,令人心旷神怡。南都记者了解到,为了解决茶山的交通问题,2003年,当地政府斥资300万元加上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援助在茶山建成通车了一条从山下丽水村至山上茶山乐安村宽4米多、长8.5公里的四级水泥路。这条路不仅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交通问题,更是改变了茶山的经济结构。
随着走访深入,南都记者发现茶山开了大大小小数十家农家乐,这些农家乐都以“山泉水浸鸡”“山水豆腐花”等美食为卖点,还有的更是在农家乐里设有泳池供游客游玩。不少农家乐门前停满小车,有的还是来自中山、佛山等地。
据村民介绍,近年来茶山凭借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众多周边市民和外地游客前来游玩,不少村民做起了农家乐,逐渐形成了一条旅游线路。
除了美景与美食,茶山的“红色基因”也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作用。茶山村驻村第一书记黄秀芳表示:“茶山有很多红色革命故事,要铭记,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古劳镇发挥茶山优势,将道坪村候车亭、田螺坑军队集结广场、红星村游击队驻扎点、茶山革命历史展览室及茶山生态茶园等红色遗迹串联,打造了一条集红色教育和生态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古劳水乡茶山红星之旅”线路,吸引更多人来到茶山,从而带动村民提高收入
据悉,古劳镇积极谋划修建民宿,建设旅游道路、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商品售卖中心)、停车场等项目,进一步挖掘茶山红色资源,打造集观光旅游、体验茶文化、生产、品茶、民宿于一体的经济组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扶贫对象参与旅游发展,共同脱贫致富奔小康。
“公司+茶园+扶贫户”模式 全部实现脱贫
南都记者来到七星坑村,这里建起了古劳茶山生态园,一些村民在茶田上整理茶树。据悉,这些村民曾经是茶山村委会辖下各村的贫困户。
2018年,鹤山市、古劳镇两级政府为扶持本地特色产业发展,助力村民脱贫,携手当地热心企业,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因地制宜打造古劳茶山生态园产业帮扶项目。
南都记者了解到,该项目系由雅图仕、东古调味、雅图高新等21家非公企业和“两新”组织出资,在茶山生态园认种21亩茶田,支持21名精准扶贫对象投身种茶产业,形成“公司+茶园+扶贫户”模式。企业以3年为一期,按每亩茶树每年2万元标准,3年共提供资金6万元给生态园;企业承包的茶树均由帮扶对象开展施肥、剪枝、采摘等工作;每亩茶树有茶产出后,古劳生态园每年以等价2万元的茶叶抵顶给企业;剩余茶叶进入市场销售,销售收入中划分出5600元作为帮扶对象的产业收益报酬。其间帮扶对象可到茶园学习、培训和务工,另外发放报酬50元/次,建立起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
古劳茶山红星村劳锦明是该项目的帮扶对象,他告诉记者:“茶园每年发放5600元扶贫补助,我们来这里采摘茶叶还有另外的劳动报酬,一年扶贫补助加上劳动所得都有一万多元,非常感谢热心企业的帮助。”
据了解,茶山村委会辖内的21户贫困户2017年开始参与这一帮扶项目,至2019年已全部实现了脱贫,开始走上了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