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省内信息联播 > 江门

产业兴旺让江门农村变成“聚宝盆”

家门口打工赚钱,农户走上致富路

农产品众多,农业大市江门堪称“物华天宝”

回乡创办创意园,李劲新决心让家乡大变样

  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粮食种植,到生产多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江门农村的产业发展与时并进,成为农村脱贫、增收的“发动机”。日前发布的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此背景下,“十四五”时期江门将推动农村产业兴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把江门的乡村造就成“聚宝盆”。

  农户投身产业由贫转富

  襟江带海、河网密布、土地肥沃,优越的先天条件让江门成为大湾区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海鲜铺子”。去年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已达211.58亿元。

  趁着这一波“行情”,不少习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江门农民实现了梦寐以求的脱贫。34岁的恩平横陂镇蓝田村贫困户吴飘雄就是其中一员。

  地处江门西部的恩平市横陂镇蓝田村,濒临镇海湾,山多、地少、水咸,种植业难以发展。“父母以前和其他村民一样,就是种点水稻、蔬菜,一年下来也挣不了什么钱。”几年前,吴飘雄父亲两次中风造成二级残疾,加上母亲身患疾病丧失劳动能力,他不得已辞掉在外的工作回到家中照顾父母。作为家里唯一劳动力,吴飘雄急需在村里找到谋生之路。

  2017年以来,横陂镇利用蓝田村咸淡水交汇的特点,打造蓝田青蟹扶贫养殖基地,将村里70户贫困户纳入该项目参与分红,并吸纳贫困户到基地就业增收。2018年4月,吴飘雄经介绍进入蓝田青蟹扶贫养殖基地工作,肯学肯干的他逐渐掌握了生产技术要领,“工资+分红”让他快速脱贫了:“每个月能挣3000多元,加上每年有固定分红,家庭生活基本不愁。最重要的是,在家门口就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让我可以安心照顾父母,心里觉得踏实、温暖。”

  而在开平市沙塘镇,贫困户劳群珠同样因当地发展的产业而获益。2018年3月,沙塘镇扶贫办引进创润公司到该镇红岭村投资贵妃柑种植项目,面积850亩的基地内种上了贵妃柑、红美人、茂谷柑等12个高价值的柑橘类优稀水果品种。项目不仅让贫困户参与柑橘种植管理,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通过提供果苗、肥料、技术和建立连片示范种植基地等方式,鼓励贫困户自主创业养柑,让“扶贫柑”结出“致富果”。

  自从这个种植项目落地后,劳群珠就进入基地工作,给柑树除草、杀虫、施肥,一个月算下来差不多可以挣2000元。在基地里工作完后,她又去照料“私人订制”的柑田,“等贵妃柑成熟了,卖给基地,又能赚几千块。”劳群珠高兴地说:“以前家里洗衣服用手,现在用上洗衣机了!”

  养青蟹、种柑果、种水稻、种马铃薯、养蜂……脱贫攻坚期间,江门重点围绕陈皮、鳗鱼、禽蛋等六大产业,依托各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逐步构建包括种植业、旅游业、养殖业在内的多元产业扶贫体系,共建成了19个产业项目和超过190个资产收益项目,带动200余户贫困户发展生产,户均增收4523元;吸纳90多户贫困户就业,户均增收8488元。这些产业成了为贫困村、贫困户“造血”“扶志”的“转化剂”。通过参与产业实现增收,获得谋生本领与生活的信心,不少贫困户转变成脱贫致富带头人、后备干部培养对象。

  产业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抓手,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压舱石。江门市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士介绍,江门决心用持续性的产业建立长效稳定的脱贫机制,去年已经安排了首期额度不少于1000万元的产业帮扶发展基金,支持扶贫新产业新业态、联贫带贫经营主体、经济相对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同时,连续两年在扶贫开发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2000万元,重点扶持经济相对薄弱村发展,全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青年回乡创业振兴家乡

  台山都斛丝苗米及水产、恩平沙湖米和簕菜、开平大沙茶叶、鹤山红茶及粉葛、新会陈皮、礼乐葡萄……种类繁多的五邑农产品,随着农村产业发达而逐渐风行全国,土特产成了“金宝贝”,江门的农村也成了“聚宝盆”。在外打拼的年轻人看到了家乡的机遇,近年来纷纷回乡创业“挖宝”。

  IT男谢国良回乡种粮了!10年前,在外从事电商、IT软件经营工作多年的谢国良毅然放弃高薪回到家乡恩平市沙湖镇,接手父亲的大米加工厂。他说:“老一辈常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一整年,到头来赚的钱仅仅能够温饱,年轻人看到了也不愿种田。我觉得不是这样的,通过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的加入,种粮食能够轻松赚钱,种田的年轻人也能够出人头地。”

  在积累了足够的经营经验和资金后,谢国良利用自己的技术背景建成了全套先进的大米生产线,原先的人力种粮也升级成机械化种粮。

  2019年,谢国良牵头成立广东恩洲丰穗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粮食事业越做越大,仓容3万吨的稻谷仓、秧苗数量满足2万亩地耕作的2个大型育秧大棚、80多台套的高效农机、日加工120吨的稻谷烘干生产线和3180吨冷库……耕、育、插、防、收、储等一应俱全,谢国良一跃而成村民眼中的“新农人”。

  经过近10年的实践,谢国良的想法慢慢实现,他的联合社这几年粮食销售额都稳定在8000万元以上,不少同龄人在他身上看到了希望,纷纷回乡种田,当地的抛荒情况也大幅减少。

  与谢国良秉持着类似观念而回乡创业的还有恩平青年李劲新。2008年大学毕业的他,当过工程师,跑过马拉松,做过背包客,最后还是决定回家接手父亲的簕菜茶厂。但他并不想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睡觉”,而是玩起了“簕菜文化创意园”。2019年,簕菜文化创意园项目在恩城街道米仓村委会白沙水村正式开始实施。李劲新把创意园划分为种植、越野拓展、露宿、研学、民宿、娱乐六个功能区,不断细化功能区里的原生态装饰。为了把创意园推广出去,李劲新采购了一批拍摄工具,自己制作短视频、写博客文章,并和主流媒体合作,在各大热门APP平台进行发布推广。其中,他和两位姐姐共同打造的“理由植物工作室”因为满满的异域风情而广受网友青睐。

  仅1年多的时间,创意园就成了五邑地区乡村游的热点,不少自驾游客和游学团来到这里体验恩平簕菜茶、恩平烧饼、恩平濑粉等非遗产品的制作,感受农家生活,李劲新高兴地说:“每逢周末,自驾游乘客都会把园区的路围得水泄不通。”

  “回乡创业”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后浪”们的一番“折腾”,让江门农村“热闹”起来。年轻人开创了可持续的产业,不仅赚到钱,还能聚到人气。有了产业,村民们能够回乡工作,让家乡恢复生气;游客和商人慕名而来,顺道带旺了农村的服务业,让当地又多了赚钱的路子。不少乡亲们都乐呵呵地说:“年轻人肯回来干事业,这样的乡村才有振兴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