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媒体报道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汪三贵:广东“两种动力” 值得全国借鉴

1.jpg

汪三贵。受访者供图

  “新冠肺炎疫情不影响今年如期脱贫,广东‘两种动力’值得全国借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近日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广东逐步引导贫困户进入由市场主体主导的产业链体系中,通过产业升级提升企业营收并带动贫困人口增收,撬动了社会合力;通过增加贫困村就业岗位,增加了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广东经验值得在全国推广。

  谈脱贫目标

  突发疫情不影响如期脱贫

  南方日报:今年是我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将对完成脱贫任务造成哪些影响?

  汪三贵:尽管今年出现不少突发事件,但从总体上看不会影响我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应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两大战略,即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大视野看待扶贫工作。一方面,我国经过长期不懈的脱贫攻坚,目前脱贫工作进展总体顺利,部分工作成果超过预期。比如近年每年都超额完成1000万贫困人口脱贫目标。

  另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指摆脱绝对贫困,迈入小康门槛,并不意味着贫困人口立即达到高质量生活标准。此后,还需要经过乡村振兴,最终计划到2050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但今年脱贫攻坚工作难度确实在增加。从对象看,目前贫困人口多数位于深度贫困地区,或属于一般地区特殊类型贫困人群;从时间看,还有不足200天,不但要完成500万人左右的脱贫任务,还要防止已脱贫人口返贫和边缘人口致贫。

  这种情况下,以往的好办法需要继续加码,同时要通过聚焦贫困户就业和产业发展,稳定收入水平。既要通过市场解决就业,也要提供公益性岗位,还要确保深度贫困地区“搬迁扶贫”后,贫困户能持续稳定就业。

  南方日报:2016年以来,广东累计超160万相对贫困人口实现脱贫,2277个相对贫困村达到出列标准,创造了解决相对贫困的广东经验。如何评价近年来广东脱贫攻坚的成效?

  汪三贵:广东在全国脱贫攻坚工作中走在前列,制度和投入的保障是重要基础。广东省委、省政府对脱贫攻坚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高度重视在全国有目共睹。在全国层面看,广东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方式同步推进,教育、医疗、住房等保障力度大、效果好。同时,从统计数据能够看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累计投入相关资金近1000亿元。近年,珠三角发达地区累计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相对贫困村派驻5597名驻村干部。“广东扶贫济困日”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社会组织、企业、志愿者参与。

  谈广东经验

  形成攻坚合力,激发内生动力

  南方日报:近年来,广东探索实施精准扶贫项目“以奖代补”机制,实施“万企帮万村”行动,你认为广东的这些探索为全国脱贫攻坚发挥怎样的作用?

  汪三贵:形成全社会攻坚合力、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广东形成激发“两种动力”的做法都值得全国借鉴。

  首先,我国扶贫重视依托市场,搞开发式扶贫。其根本原理是:市场主体积极运作,贫困户在力所能及条件下充分参与,再加上政府和金融机构支持,有效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主体间建立可持续利益联结机制。

  因此,形成社会攻坚合力需要社会广泛参与的氛围,也需要重点解决贫困户独立发展产业能力弱的问题,逐步引导贫困户进入由市场主体主导的产业链体系中,切实提高产业扶贫和资源使用的效率,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升级。

  据我观察,精准扶贫以来,广东依托“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3.6万个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带动贫困户超过60万人,这有效促进了贫困地区的产业链体系建设和产业升级。

  其次,针对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需看到三种积极性。第一种是有能力通过产业方式自主脱贫的贫困户,需推动其产业最终形成一定规模且能持续地经营下去。不仅是广东,从全国范围看,这类贫困户许多已经脱贫。

  第二种是无能力、无意愿自负盈亏的贫困户,需通过社会攻坚合力带动市场主体在贫困村发展产业,提供就业机会,让他们获得长期稳定的工资性收入。

  这类贫困户往往是工作重点和难点。广东实施“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粤菜师傅”等工程,让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全省40多万贫困人口转移就业,其工作切入点抓住了广东特色和市场就业需求,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难点问题。

  第三种是贫困村基层组织成员。贫困村是脱贫攻坚最薄弱一环,通常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薄弱,本土干部队伍因素质和能力问题较难独自完成脱贫攻坚任务,需要外部的帮助。

  广东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在精准识别、建档立卡、产业发展、就业安排、危房改造、贫困退出等多个方面,确保了政策在村里准确实施,有效改善了贫困村发展氛围,提升了此类贫困村脱贫攻坚的能力和贫困户摆脱贫困的积极性。

  谈长期工作

  有效衔接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

  南方日报:在脱贫攻坚进程中,一些贫困人口脱贫后,可能因多种原因返贫,影响脱贫攻坚战的成效,你认为应如何防止已经脱贫的贫困户返贫?

  汪三贵:当前短期工作中,必须做到脱贫“四不脱”: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监管、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帮扶。确保贫困户即使脱贫了、退出了,还要扶上马送一程。

  特别要注意的是“边缘脱贫户”。他们的情况可能比贫困户好一点,但是又处在贫困边缘,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疾病等变故,就有可能陷入贫困,对这类人群要保持密切关注。建议广东提前进行预防,可推行主要针对边缘人群的防贫保险,监测因灾、因残、因病、因学等可能导致返贫的风险因素,一旦发生特殊情况,马上通过防贫保险进行救助。

  从未来长期看,要将脱贫工作与乡村振兴更好衔接起来。乡村振兴是稳定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保障,让已经摆脱绝对贫困的人口不返贫,在此基础上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人民共同富裕。

  南方日报:2017年以来,广东以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为支点,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你认为,下一步应该如何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汪三贵:大的政策方向是清晰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里多次提到,2020年之后将关注相对贫困问题。此前的贫困人口在2020年之后绝大多数依然是相对贫困的扶持对象。现在脱贫攻坚的有效模式、政策、措施等,乡村振兴也将充分借鉴、复制。比如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五级书记一起抓等做法,已经被乡村振兴工作吸收。

  广东在这一轮扶贫中打造了以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的“广东特色”,探索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机制,成效比较突出,或将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继续实现引领。

  下一步,在乡村振兴的大框架中,农村和城市将逐渐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扶贫体制。从发达国家发展规律看,城市人口普遍占绝大多数,农村人口特别是以农业为生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不超过10%。未来我国还将有大量的农村人口持续进入城市,城市相对贫困人口可能会成为今后扶贫的重要对象,扶贫政策也会随之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