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省内信息联播 > 梅州

乡村振兴擘画“富而美”新梅州

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近45亿元,实施帮扶户项目近50万个,贫困村引进或培育龙头企业242个

五华县转水镇黄龙村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张炳锋 摄

  温暖的阳光洒在一排排翠绿的菜叶上,旁边的溪水汩汩流淌,贫困户在田间忙着锄草、洒水,前来摘菜参观的游客来了一批又一批。这是五华黄龙村超顺现代农业绿色有机果蔬基地的一幕,这个项目的落地投产,让村里的贫困户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实现相对贫困人口增收脱贫,补齐农村建设短板,是梅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近年来,梅州在新农村建设中,以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契机,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把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生产生活紧密结合,与扶贫开发工作相结合,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精准脱贫与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截至2017年12月底,梅州累计筹集扶贫资金29.69亿元,实施帮扶户项目近50万个,贫困村引进或培育龙头企业242个。

  ▶▷创新帮扶方式

  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在阳光好的情况下,一天能产电9万多度,每度电0.98元。”梅县区南口镇金声村18兆瓦光伏发电项目负责人邹挺方介绍,该项目从立项、建设到建成及并网发电,仅用了半年时间,如今已产生效益。

  据该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前两年贫困户每年年底能领到5800元的入股分红,第三年至第十年,贫困户每年有800元的分红,“在贫困户较多而且相对分散的地方,考虑到贫困户的长效脱贫,镇政府与企业、银行对接,担保贴息,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入股光伏发电项目”。

  变闲置资源为资产,拓宽贫困户的收入渠道,在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的偏远地区,梅州各镇、村积极探索,利用荒地、废弃学校、厂房等农村“沉睡”资源,建设光伏扶贫电站,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共实施光伏扶贫项目173个,发电规模达99MW,投入资金5.21亿元,带动贫困户8536户29448人,预计贫困户年人均可增收1000多元。

  除了光伏这一新兴产业扶贫方式在梅州各地兴起外,发掘当地农业特色,发展模式化种植业、养殖业是众多驻村工作队选择的传统扶贫方式。

  不论是光伏扶贫还是发展种植业,在贫困村发展产业需要一笔资金,钱从哪里来?梅州积极探索创新,有效利用金融手段,破解贫困户发展生产资金缺乏等问题。

  去年8月,丰顺县汤南镇新楼村村民罗展奕从丰顺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领到了3万元贷款,“政府政策好!未来3年我还可以实现年增收3000元。”罗展奕笑着说。

  据了解,丰顺县委、县政府与丰顺县农村信用联社达成协议,由县扶贫开发局统一协助全县现在系统中3104户有劳力贫困户进行贷款,以户为单位,每户贷款3万元,期限3年,以所贷款项与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广东蓝田农业有限公司进行保底扶贫项目合作,确保有劳动能力相对贫困户年收益10%(即3000元)。

  这种“政府+农信社+农户+农业产业”“四位一体”的扶贫小额信贷模式,是丰顺县政、银、企、户联动的重要举措。据悉,梅州的8个县(市、区)结合自身实际均出台了小额信贷实施方案和相关配套文件,并分别与相关银行签订了扶贫小额信贷合作协议,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牵头、银行配合、企业带动、贫困户参与的扶贫小额信贷工作机制。目前,全市累计发放小额信贷资金1.99亿元,居全省第二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脱贫致富的根本举措不是靠救助,而是靠就业帮扶和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帮扶是外力,内生动力是关键。

  “面对村中大部分留守妇女等富余劳动力因文化低缺乏技术闲散在家的情况,我们引进公司合作,创立鞋面加工厂。”五华县龙村镇洞口村驻村干部邹国才说,加工厂第一批招收了23名贫困人员,使大部分本地留守妇女实现“务工、耕种、顾家”三不误。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驻村工作队的干部摸清贫困户的“家底”,再把准致贫脉,找出致贫源,然后精准施策,通过在外力上“推一把、搭台子、提一下,点一下” 使其在短时间内改变现状,进而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综合整治环境

  全面推进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工作

  黄龙村蔬菜基地旁的小溪边,建了一座漂亮的水上凉亭,一对爷孙正在亭子里观景赏鱼,玩得不亦乐乎。这位爷爷叫钟彩芳,今年70多岁了,每天带着孙子在村里四处转转,是他最快乐的事情。

  “以前从没有想过我们村会变得这么漂亮,当初村里说需要用地建小公园和村委会,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无偿捐出去给村里做事业!”钟彩芳笑着说,他贡献了1亩多的空地,心里很自豪。

  “三清三拆三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步,也是最迫切的要求。黄龙村村支书钟兵坦言,如果不把村民发动起来,新农村建设的土地问题就是第一道“拦路虎”。

  和其他村一样,黄龙村刚开始清拆整治的时候也遇到过村民不理解不支持的情况,“慢慢做了一些成果出来以后,村民享受到了好处,也就支持我们的工作了。”钟兵说,建村委会和公园的13亩地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有十多户村民像钟彩芳一样无偿捐出来。

  “如今,梅州正以贫困村创建示范村为突破口,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变农村面貌的根本抓手,从最基础最急需的做起,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鼓励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全过程。”市委农办主任、市扶贫开发局局长罗伟章说。

  去年8月2日召开的全省2277个省定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各地抓紧推进省定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工作,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我省新农村建设,为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梅州市迅速行动,结合实际制定总体工作方案,明确了349条省定贫困村在2020年全部建成新农村示范村的总体目标和年度目标。

  在新农村建设中,梅州坚持规划先行,引领农村科学有序发展。引进深圳铁汉生态公司、棕榈生态公司签订规划设计帮扶框架协议,免费为贫困村提供规划设计。目前全市349个省定贫困村2010个自然村(20户以上)已完成编制整治规划和提升规划。

  针对不同类型村庄,梅州按照先急后缓、从易到难、分类实施、梯次推进,优先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专项行动,突出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和畜禽污染等整治,推动贫困村基础设施提升、村庄环境向“三化”转变。

  在创建新农村的过程中,梅州大力推进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工程、省级名镇名村、中央苏区县幸福村居示范工程和市级示范村等“四类示范工程”建设,积极创建示范样板工程,辐射带动周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蕉岭县“十村示范·百村行动”、丰顺“五村连片·十村联动”、五华县“益塘流域·十里水乡”、梅县区“山水梅县·客韵乡村”等县级连片示范建设成效显著。

  据统计,2017年,全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44.5亿元,其中,省定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到位12.17亿元,累计投入6.16亿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鼓励开展“三变”改革探索

  梅州是广东重点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全市相对贫困人口58633户158994人,贫困户人数占全省的9.6%,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决战贫困,是亘古未有的历史性跨越。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在历史成就的基础上,十九大报告为中国广袤农村发展和亿万农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擘画了新坐标、描绘了理想蓝图。

  乡村要振兴,农村脱贫自然是题中要义。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大扶贫格局,进一步深化和创新了精准扶贫理念。2018年是全面实施十九大各项部署的开局之年,作为广东脱贫攻坚主战场的梅州,将如何作为?

  “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有关要求,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强化脱贫攻坚责任和监督,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确保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罗伟章说。

  实践证明,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贫困地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产业扶贫扶到了根上,扶到了点上,实现了由“输血”向“造血”的华丽转身。特色、精准的产业定位,已成为众多贫困村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强力引擎”。

  因此,接下来,梅州将做好脱贫攻坚项目的立项、审批、资金下拨、启动实施工作,力促帮扶项目尽快落地并取得实效,并支持和鼓励各县(市、区)积极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探索,不断拓宽贫困户的增收渠道。

  此外,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也是梅州未来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梅州将以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为依托,着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着力补足农村短板,着力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着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把农村建设成为美丽和谐家园。

  “培育发展美丽山水田园综合体。盘活梅州市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良好的自然生态以及现代农业资源,开发一批美丽田园综合体示范片,培育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载体,带动农民、特别是贫困户就近就业创业。”罗伟章说。

  ■样本

  五华:“5+2+3”连片推进农综改

  蜿蜒的矮车河绕村而过,清澈的河水缓缓流动,河岸上的小公园里,孩童在嬉戏,几位村民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这是转水镇矮车村文化广场的一幕。一年多前,这里还是河滩地,经过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实现了华丽转身。

  “从广场的建设开始,我们村慢慢发生了大变化,生活垃圾统一收集,脏乱差的现象少了,村容变美了,生活也越来越舒心了。”矮车村村民钟伯见证了其中的变化,他切身的感受不仅是环境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习惯也跟着改变了。

  这是转水镇以连片推进环境整治着力建设新农村的一个剪影。为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去年,转水镇利用景色秀丽的益塘水库和热矿泥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将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创业富民有机结合起来,以“5+2+3”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为抓手,围绕提升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发展富民产业、建设精神文明等方面开展新农村建设。

  2017年初,转水镇依托新丰村新丰寨农业休闲基地,通过“政银企农”和梅片种植“保底+分红”两种产业帮扶模式,以点带面辐射全镇贫困户就业产业共建,助推贫困户脱贫增收。

  其中通过“政银企农”产业帮扶模式,把金融扶贫、企业融资、用工需求及贫困户脱贫有效衔接,将建档立卡有劳动力100户贫困户的10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作为担保风险补偿金,通过金融杠杆放大5倍,将银行发放的500万元信贷资金入股,期满后新丰寨负责偿还本金,合作期内政府给予贴息,贫困户将按年度入股信贷资金额的9.5%收益分红。

  “通过入股的方式,贫困户每户每年可获4750元分红。”新丰寨农业休闲基地负责人黄新南说,同时新丰寨通过梅片种植“保底+分红”产业帮扶模式,引进华清园公司优质梅片树苗木和先进种植、管理经验,统筹产业帮扶资金,采取“保底+分红”模式,在新丰寨种植100亩梅片产业示范林,按照各占50%比例,统筹11户20万元入股,合作期内华清园进行保底收购梅片树枝叶,合作期前三年处于种植管理阶段,每人每年分红1000元,2020年后,扣除当年抚育管理费,进行保底和溢价收益分红。

  “接下来,我们还将不断探索产业帮扶、金融帮扶等新模式,精准发力,向‘精准扶贫不落一人、推动整县脱贫’的目标迈进。”转水镇党委副书记张思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