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省内信息联播 > 梅州

善用党建“绣花针” 绣好乡村振兴图

梅江区全力抓好“三强一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梅江区西阳镇直坑村,扶贫“三朵金花”通力合作,为贫困村脱贫出谋划策;在双黄村,村集体采用光伏发电、入股公司、建设葡萄采摘园等多种方式,为贫困户提供发展资金扶持;在新联村,扶贫队伍带头,通过危房改造、医疗保障、教育保障为贫困户解决了民生保障问题……

  近年来,梅江区各级党组织准确把握抓党建与促脱贫相融互促的关系,围绕按时脱贫、稳定脱贫、高质量脱贫的目标,全力抓好“三强一补”,即强思想、强堡垒、强队伍、补短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群众交出了一份精彩的脱贫答卷。

  据数据显示,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709户1429人,至2020年6月底已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并按照省定程序有序退出,退出率100%。全区10条省定贫困村均通过2019年度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验收,已全部达到出列标准,退出率100%。

  强思想▶▶

  集中“充电”聚力脱贫摘帽

  清晨的西阳镇北联村十分热闹。在“榕树下·渡口边”红色讲堂,80多名党员干部认真听取红色村建设情况介绍,参加这个红色讲堂的,有梅江区应急管理局驻北联村干部、党建指导员马扬辉,广州市医疗保障局驻北联村第一书记罗伟等。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脱贫攻坚各项任务落地见效,首先靠的是理论武装、思想指引。为此,梅江区极为重视抓好省定贫困村扶贫干部以及扶贫协作干部的精准培训。

  为提高实战能力,梅江区用好用活“一城两翼”红色资源及区镇党校、党群服务中心等培训阵地,对新任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村“两委”成员和驻村干部,分层分类抓好惠农政策、产业发展、实用技术、农村电商等业务培训工作。“省定贫困村第一书记、党建指导员、驻村工作组长、区直行业扶贫部门业务骨干,都要到脱贫攻坚干部专题培训班进行集中‘充电’。”梅江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2016至2020年,全区共举办扶贫干部学习培训班11次,培训驻村第一书记、党建指导员、脱贫攻坚成员单位业务骨干及各村党组织书记800多人次。

  抓好党建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保障,脱贫摘帽是对党建成效的重要检验。梅江区采取区委常委会、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形式,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从党的承诺、党的宗旨、党的威信上认识和把握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意义,用脱贫攻坚的具体成效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牢记嘱托,担当使命。梅江区以区委书记为扶贫领导小组组长,10名区委常委“一对一”挂钩联系10条省定贫困村,印发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任务清单,推动各项攻坚任务落地落实。

  尤其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成为影响脱贫攻坚质量的重大不确定因素。战“疫”战贫要打赢,作为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大考紧要关头,疫情挑战面前,梅江区委、区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

  在疫情期间,各镇(街道)领导班子切实担负起了脱贫攻坚重担,通过直播带货等各种创新模式,大力帮助贫困户解决农产品的滞销问题。

  “我们北联村出产的枇杷味道甜美、口感怡人、营养丰富,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今年4月,梅江区、西阳镇相关负责人和当地农户一同上镜,首次试水直播带货,为网友介绍了梅江区脱贫攻坚的法宝——北联枇杷,并推介枇杷蜜饯、枇杷花等农特产品。

  在现场,西阳镇政府还与企业就“北联乡村振兴项目”进行签约。通过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和帮扶长效机制,帮助北联枇杷改良产品包装,建立了农副产品销售渠道。

  强堡垒▶▶

  配齐建强村“两委”班子

  初冬的下午,西阳镇筀竹村的本真书屋里,阳光与书本同时落座。几个年轻的女孩子在书架旁静静地看书,不远处的落地窗前,一对情侣坐在摇椅上拍照,将美丽小山村的美景定格在了此刻。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随心打造的公益书屋迅速成为了梅州当地的网红书屋,也让原本寂静的小山村渐渐热闹起来。“最热闹的时候,每天有1000多名游客前来‘打卡’。”广州市统计局驻梅江区西阳镇筀竹村第一书记罗辉跃说。

  如今,在书屋的旁边,已经有慕名而来的投资人在这里建设咖啡屋、清吧等。“还有文创公司找到我们,想在这里建设一个集居住、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文创基地。”筀竹村党支部书记李小龙告诉记者,村里计划充分发挥文化惠民、利民的作用,让这里成为村民的文化阵地,助力乡风文明建设。

  然而,在2018年之前,省定贫困村筀竹村因村“两委”班子不团结、村务混乱等,干群矛盾激化,一度戴上了软弱涣散村的帽子,成了当地有名的问题村、落后村。

  脱贫攻坚的难点在哪里、党旗就高高飘扬在哪里。2018年,在区镇两级的指导下,筀竹村重新组建村“两委”班子,以党建为抓手,凝心聚力,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持续发力,蝶变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幸福村。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通过实施党员人才回乡计划,2019年6月,退伍军人党员李小龙通过选举成为筀竹村支部书记。2020年8月,李小龙担任该村委主任,实现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主任一肩挑。同时,选拔了1名大学生党员为后备干部,采取压担子、定期培训等方式加强培养,有效解决了原来“两委”班子不团结、战斗力不强的问题。

  打铁还需自身硬。“任职后,为解决原来班子不团结、战斗力不强的问题,村党支部开展党建考核,实施‘四议两公开’议事决策制度。并制定了村党支部年度党建工作目标,同时党组织班子成员也要制订个人党建责任清单。”李小龙告诉记者,村看村、户看户、村民看干部,要重拾村民的信任,必须改变党员干部的形象。

  与此同时,结合年终述职和党员民主评议工作,村党支部书记代表村“两委”班子向全体党员进行述职。支委班子成员根据个人工作情况,依次进行述职,述职评议情况在党务公开栏、筀竹村微信群进行公布,接受群众监督点评。

  “谁做了哪些工作,群众一看就明白了。”梅江区水务局驻筀竹村党建指导员廖伯军说。村务事项一件件公开,多年难题一个个化解,村民也过上了好日子。据统计,该村有劳动力贫困户年人均收入从之前的不足3600元,到去年年底已达到了18581元。

  “有村民反映路灯坏了,村‘两委’立即前往查看,筹集资金用几天时间就让路灯全部恢复照明。桥护栏被大水冲毁,村‘两委’与党建指导员一起筹集了2万元资金,购买了修复危桥护栏用的钢管材料,修复护栏,排除了村民出行的安全隐患……”谈及村里的变化,村民林先生停不下来。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2018年以来,梅江区深入实施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优化升级81个村(社区)党组织,实施“五治”措施强力整顿转化17个软弱涣散党组织,大力推动党群服务中心落地工程和规范化建设,逐年提高基层基础保障。村级办公经费每年每村11.2万元,配套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每村6万元,有效提升了贫困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

  强队伍▶▶

  党员带头当先锋作表率

  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阵阵凉风拂面,村口亭内三三两两的村民正促膝闲聊,清脆悦耳的鸟鸣时而响起……走进直坑村,一幅风光秀丽、岁月静好的画面呈现在眼前。

  “3年前,村口这条路还是破破烂烂,河边也杂草丛生,更不用提什么绿树、鲜花和公园了……”回忆起自己第一天来到直坑村看到的场景,邱艳红感叹道。

  为帮助省定贫困村直坑村摘掉贫困帽子,梅州市环卫局驻直坑村党建指导员邱艳红、村党支部书记李秋满,以及结对共建单位市环卫局副局长黄兴国组成了扶贫工作团队。

  他们走村串户,共同制订产业帮扶计划,与村民共谋致富策……从一开始被质疑“行不行”,到如今被村民交口称赞,村民的口碑成了他们多年扶贫路最好的见证。

  桥边绿树红花,桥下流水潺潺,硬底化的水泥路直通家门口。“农村变美了,越来越多的人也愿意回到家乡生活、休假。”邱艳红告诉记者,在短短2年时间,直坑村的常住人口就增加了100多人,不少村民看到家乡变美后重新迁回来。

  “以前可没有这么美。”村民陈先生说,整治之前白宫河两岸不仅没有公园,而且两边全是杂草与泥土,村民想散步都没地方。即使如此,大家一开始都不愿意拿出土地支持村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一个党员一面旗帜。“面对困难,我们首先想到从党员入手,让党员干部带头拿出自家的土地,谁同意,就从谁家房前开始整治。”邱艳红说。随着河流两岸的景色一天天变美,村民尝到了人居环境治理的甜果之后,对于建设河滩公园的态度也开始改变,直坑村也成为了西阳镇首个村民愿意让出土地进行河流治理并建设公园的村子。

  事靠人做,业由人兴。“脱贫攻坚一线的队伍既要选优、管严,更要用好。”梅江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推动脱贫攻坚工作落到实处,梅江区建立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机制,深化实施机关与村级党组织结对共建、千干扶千户、亮党旗亮党徽亮身份等制度。开展党员评星定级,推动党组织引领、党员发挥作用显性化、常态化。”

  在开展驻村工作过程中,梅江区还探索出三访、三清、三听、三衔接“四个三”工作法,被驻村第一书记、党建指导员广泛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近年来,梅江区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扶贫干部。其中,有多名扶贫干部获得各级荣誉称号,如李贵元、刘星等7位同志被评为“广东省脱贫攻坚工作突出贡献个人”,邱艳红、李新棋2位同志荣获广东省“双百”优秀书记称号。另外,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基层一线干部获得提拔重用、职级晋升70多人次,西阳镇、城北镇党委书记先后被提拔重用。

  “只有将严管厚爱相结合,严格按照要求落实扶贫干部的经济、政治待遇,才能充分调动扶贫干部的干事创业激情。”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观察

  脱贫攻坚补短板

  提质增效聚民心

  70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1429人全部达到脱贫标准,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指标。脱贫攻坚是一份民生账、人情账,是真刀真枪地干事业,不是条条框框一圈就能完成的。

  党建为民、党建富民,是党建工作的根本价值取向。梅江区牢牢牵住党建“牛鼻子”,下好了脱贫一盘棋。记者走访发现,大多农村亟待补齐的党建短板有三个:一是集体经济短板,二是公共服务短板,三是农民致富短板。

  无数事实证明,越是贫困的地区,发展能力越弱。之所以如此,有自然条件制约的因素,也有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但根本上还是缺技术、缺人才。

  俗话说,村里有个明白人,胜过请个活财神。要补齐短板,首先要强思想、强堡垒、强队伍。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乡村治理中,如果村“两委”软弱涣散,没有实际行动,就算给出再多的承诺,也得不到群众的信服。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奎竹村正是通过从党建入手,切实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真正发挥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从软弱涣散村蝶变为幸福村。奎竹村的乡村治理探索,对其他乡村的治理有借鉴与启发意义。

  解决了“头雁”的问题,再来谈补齐短板。

  要补齐集体经济短板,首先是要提高造血能力。梅江区想到了“百企帮百村”的办法,首先支持农村党员领办创办致富项目,因地因村发展林下经济、特色种养、金融扶贫等产业项目。持续做好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试点工作,为脱贫攻坚奠定稳定的集体经济基础。

  桃坪茶叶、太平苦瓜、塘青金柚、新联稻米、北联枇杷、双黄南药……走进梅江区的各个农村,各类特色的农产品百花齐放;红色北联、田园双黄、水韵直坑、艺术新联、桃源筀竹……每个村还制定了各自的发展方向,这便是“百企帮百村”的成果。

  一组数据显示,目前梅江区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共1441个,扶持发展了11个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先后培育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建成了一批美丽乡村,81个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到34万元。

  与此同时,梅江区大力实施“33110”工作法,解决痛点难点问题,着力补齐公共服务短板。通过每个村(社区)为群众办理3件实事、每个村(社区)的干部为群众办理3件实事、每个村(居)民小组为群众办理1件“微实事”,以及镇党委集中力量办理群众反映强烈的10件实事等方式,累计落实了3500多件民生实事(微实事),打通了“断头路”,连通了安全水,整治了脏乱差。

  最后便是党政一把手齐上阵,通过创新开展直播带货、抗疫助农、消费扶贫等各类活动,打通产销上下游,极力补齐农民致富短板。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通过线上、线下两手抓,梅江区的杨桃、梅菜、苦瓜、枇杷等各类农产品,从滞销变畅销甚至脱销,为贫困户增加了收入。

  聚焦民生用心用情,桩桩件件温暖人心。梅江区将党建工作贯穿于脱贫攻坚全过程,以实际行动书写了脱贫路上的政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