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省内信息联播 > 梅州

大罗村脱贫记

在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的大力帮扶下,丰顺汤西镇大罗村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

  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小山村诞生了广东省首个通过验收的农村拆旧复垦项目;借力拆旧复垦,驻村工作队牵一发而动全身,让乡村建设内生动力不断得到释放;保持攻坚姿态,小山村携手碧桂园集团,持续做好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

  初冬时节,地处丰顺大山深处的省定贫困村大罗村弥漫着甜蜜的气息。蜜蜂“嗡嗡嗡”的响声,奏响了大罗村产业发展集结号,也使得大罗村的脱贫步伐愈发坚定,乡村振兴根基更牢固。

  绿水青山有新貌,产业兴旺有新机。大罗村的蝶变,是丰顺县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的缩影之一。目前,大罗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7户224人已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脱贫率100%,达到省定贫困村出列标准。

  “我们将继续帮扶大罗村开展党建、产业、行业扶贫等脱贫攻坚十大工程,进一步巩固各项脱贫攻坚成果。”在广东省自然资源厅驻大罗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朱晓武看来,大罗村的脱贫记还并没有结束。

  有力量

  上下联动一条心

  大罗村,四面环山,中间小平川,由于地形非常像一只箩,故取名为大罗,全村总面积54.8平方公里。“全村挨家挨户走一趟,大概需要一周的时间。”朱晓武说,每走一趟,都意味着大罗村脱贫攻坚工作向前走了一小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016年4月,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原广东省国土资源厅)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下称“工作队”)到大罗村开展对口帮扶工作。“路难走、无产业、人外迁,力量散”这是扶贫干部钟奕苑对大罗村的第一印象。

  走遍全村需要一周的大罗村,要如何从细微处着手,让乡村有新颜、群众生活有新貌?工作队意识到想做好帮扶工作,就必须了解帮扶难点、帮扶重点、帮扶突破点。

  为此,工作队在贫困户精准识别到位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勇于创新原则,研究制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帮扶规划及年度计划。

  打赢脱贫攻坚战,说到底还是要聚焦人这一关键因素。

  “大罗村‘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环境,使得大罗村不少群众都出外务工,村里剩下的都是年老的,给发展带来巨大挑战。没有年轻力量,哪能发展得起来。”大罗村村委会主任黄福财直言,人越往外走,村里就越难发展;村里越发展不好,人就越往外走。

  如何打破这种僵局,是工作队开展帮扶的首要难题。一方面,工作队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充分发挥好帮扶力量。另外一方面,调动村“两委”干部力量,合力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注重加强村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先后培养发展党员两名,入党积极分子4名,后备干部3名,实现村‘两委’和村经联社负责人‘三个一肩挑’。”大罗村党建指导员朱文锋告诉记者,帮扶工作开展以来,村党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战斗力和凝聚力更强了。逐步形成党员联系帮扶贫困户,采取“一帮一”“一帮多”“多帮一”的模式,助力脱贫攻坚。

  画好同心圆,凝聚向心力。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工作队和村干部联合发力,先后完成建设Y117线大罗路修复工程、酒江礤漫水桥升级改造工程,交通道路更加畅通;建设坪坑自来水改造工程,全村水质经县级以上机构检测均合格,解决了安全饮用水问题;建设村民休闲公园、大罗红色文化长廊……村里的变化一天一个样,让不少外出的群众有了回乡发展的想法,黄龙便是其中一个。

  “看到村里变化这么大,帮扶工作又那么给力,我就果断从外面回到家乡,从事电商、农家乐。”黄龙说,目前正在筹划建设民宿,进一步扩大发展规模。

  “我们的扶贫干部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生活上还有哪些需要帮助?”“最近身体如何?”……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光荣多次走访大罗村部分群众,进一步表明要用好帮扶资源,做实帮扶工作。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以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相关领导共41人次先后到大罗村调研慰问,指导帮扶工作,给大罗村的脱贫攻坚工作打了强心针。

  “帮扶工作不是一句话,而是切切实实的行动,需要多方发力。”钟奕苑表示,上下联动一条心打通了大罗村的脱贫路。

  有方向

  内外并举一股劲

  “朱队长,准备去哪里呢?有空到我新家喝杯茶。”这天,朱晓武和同事起了个大早,准备驱车进入大罗村岳潭自然村。刚走出村委会,路过的群众便和朱晓武打起招呼。对于大罗村民来说,工作队队员早已经是村里的一分子。

  岳潭自然村距离大罗村址13公里,进去的道路基本都是山路。

  “开车大概半个小时,一进去基本就是一上午。”尽管路难走,工作队还是时不时就前去看看,做好拆旧复垦工作的后续工作。

  岳潭自然村地处偏远山区,村民长期面临“读书难、耕种难、生存难”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起,村民开始陆续举家搬离,岳潭也慢慢地沦为了“空心村”。“没有人居住,更别谈乡村建设了。”大罗村岳潭自然村村民理事会会长黄佳晓回忆说。

  把闲置的土地资源盘活,工作队充分依托行业扶贫优势,决定通过拆旧复垦政策,为大罗村美丽乡村建设腾出土地、提供资金。

  “当时很多村民也不理解,工作队就逐一解答村民的疑问,光开会就开了几十场。”黄佳晓笑着说,会议本都已经用了厚厚的四五本。

  2018年2月,岳潭拆旧复垦项目在全省率先启动。8月,该项目顺利通过专家联合验收,44.173亩复垦指标交易总金额2154.05万元。其中,向大罗村相关宅基地权利人分配资金191.7万元,筹集大罗村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资金1259.216万元,实现了“闲置变活、乡村变美、脱贫变现、农民变富”工作目标。

  旧房子拆了,民心凝聚了,脱贫的方向更加明确了。

  早已搬离岳潭自然村的村民黄伟明嗅到了发展机遇,带头在林下种下苦笋等经济作物。“预计3年就有收成,按照市场价来估算,是一笔不错的收入。”他说。

  立足于资源禀赋,擦亮生态底色,绘制乡村发展蓝图,工作队并没有一揽子全包,而是在帮扶的同时,与当地干部、群众形成新的合力。“利用好帮扶资金和拆旧复垦政策,把群众的内生动力不断释放出来。”朱晓武介绍说。

  调动内生动力,引进外在助力。在省自然资源厅、当地党委和政府指导下,碧桂园集团以“4+X”扶贫模式,在大罗村落实大罗村幼儿园教育捐赠、主干路路灯、一溪两岸周边环境整治,加快乡村道路、候车厅系统升级改造,全面提升村容村貌。

  “大罗幼儿园已于今年10月正式招生,是一所公立幼儿园,可以容纳学生近150人。”园长冯迎春介绍说,这一举措有力解决村中学龄前留守儿童上学难的问题,真正实现在家门口上学。

  与此同时,省自然资源厅携手碧桂园集团在大罗村举行“粤菜师傅”就业技能免费培训班,共有48人报名,其中三分之一是贫困户。

  黄金华、黄瑞林曾经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经过帮扶和自身努力,现在已经摘下贫困户的帽子,生活条件改善明显。为了让自己有一技之长,拓宽致富道路,他们在得知省自然资源厅携手碧桂园集团在村里举办培训班,且培训费用全免时,第一时间报了名。从开班至今,他们的手艺已经获得家人和朋友的一致好评。对于未来,他们充满信心。

  有奔头

  前后衔接一张图

  “老板,10个人就餐,帮我们安排一下这里的特色菜。”接近中午时分,大罗村村民黄冬春开始忙碌起来,洗菜、切菜有序进行着。在过去,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可以在家开一间农家乐,并成为自己经济来源的一部分。“当时驻村工作队就跟我说,这个可以做,我还犹豫了,现在想想确实很不错。”他说。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依托红色资源,大罗村在脱贫路上,积极开展红色村建设,建设大罗红色文化长廊,开展红十一军军部旧址(岳潭)修复工程,打造丰顺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黄日三故居等。

  盘活资源的同时,也打通了村里的产业发展路。“乐业才能安居,才能让群众有奔头。根据我们的帮扶计划,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才是最终目标。”朱晓武说,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产业发展前后衔接是关键。

  如何立足于前期帮扶成效,聚焦本地资源优势,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工作队以发展林下经济为主要突破口,引进龙头企业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林下“景天三七”中药材种植、林下蜜蜂特色养殖等产业,同时规范发展资产收益项目。

  “大罗村山多地少,蜜源植物丰富。当下正是冬蜜的生产季节,蜜蜂忙碌,我们蜂农也忙碌。”看完自家的蜂箱,丰顺县振兴蜂场老板黄振宇又驱车前往村里蜂农的蜂场进行指导。作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黄振宇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节奏。

  大罗村植被丰富,蜜源植物有荔枝、龙眼、山乌桕、鸭脚木、冬柃等。特别是鸭脚木和冬柃蜜,是岭南特色蜜,蜜香、结晶细腻,是一种中药蜜源植物。“蜜蜂养殖效益是比较可观的,也符合大罗村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从业人员年龄老化、文化水平偏低、加工能力不够。”黄振宇分析说。

  作为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广州综合试验站的示范蜂场,丰顺县振兴蜂场一直严格执行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对示范蜂场、蜂产品生产、蜂群管理的标准。“我们找到黄振宇,提出让他示范带动扩大蜜蜂养殖,他一下子就答应了。”朱晓武说,有了致富带头人,有了产业,村里的发展规划图就能不断变成现实。

  在中国养蜂学会副理事长罗岳雄技术指导下,工作队投入自筹资金64.06万元,按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标准,在大罗村深坷山养殖200多箱华南中蜂,建设浓缩车间和冻库,建立一个标准化示范蜂场,推广养蜂技能,引导一批劳动力就近就业。

  “预计10年合同期间,返回村委本金及分红70多万元。同时,还将支持有条件的蜂农发展赏花、品蜜、蜂疗,体验蜂文化农家乐,打造蜂业特色民宿。开展‘互联网+’蜂蜜认领,拓展新业态和新空间,推动蜂产业和旅游业、休闲农业跨界融合,形成全方位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矩阵。”黄振宇简单地描述了未来的规划。

  目前,该村建成标准化示范蜂场1个,完成投放蜜蜂400箱,产蜜20吨,产值达100余万元。辐射带动林下养蜂70户,利益联结贫困户100余户。

  通过发展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仅2020年,大罗村向33户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分红款高达38.2784万元,户均超1万元。利用自筹资金,大罗村连续4期对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扶贫项目,共发放17.162万元奖补资金,充分调动贫困户的劳动积极性。“在碧桂园集团的协助下,现在我们的扶贫车间装修已经进入尾声,准备承接珠三角城市的服装加工订单,员工基本都是本地的。”扶贫车间里,村民罗贤辉边忙边介绍说,未来这里将成为村里产业的又一重要载体。

  一张图干到底,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数据统计,2016—2020年,大罗村贫困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849元、8351元、9955元、12254元、16532元,年均增长率达24.64%。村集体经济从帮扶前2015年的3.9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36.4万元,增长了8.3倍。

  ■记者观察

  保持攻坚姿态

  做好后半篇文章

  作为丰顺县脱贫攻坚工作的积极探索,大罗村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脱贫攻坚道路,正逐步实现村美民富产业兴旺。

  从大罗村内部环境来看,地理位置独特,面积广,“九山半水半分田”一度限制了该村的发展。其次,大罗村人员流失严重,尤其是年轻力量的缺失,使得脱贫力量不足。两者均具有通性,属于贫困村常见现象。

  从大罗村脱贫攻坚过程来看,是不断挖掘和用好资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首先是凝聚人心,把“人”这个资源盘活用好。其次是生态,保护好生态发展生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因山而兴。

  目前,脱贫攻坚进入收官倒计时,如何保证老百姓脱贫不返贫,保障人民群众脱贫能致富?这需要多方面的发展。

  信心是基础,坚持激发内生动力活力。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驻村工作队在发挥自身资源的基础上,协同碧桂园集团,给大罗村带来新的发展信心,尤其是公立幼儿园以及教育的扶持,让不少群众看到村里发展的希望。同时,通过技能培训实现就业,有效激活内生动力。接下来,大罗村可以更好借助扶贫车间以及林下经济产业,让群众更加有获得感,对乡村更加有认同感,进一步巩固发展信心。

  产业是关键,坚持推动产业兴村理念。经过多轮帮扶,大罗村已经具备了一定产业基础和拥有一批致富带头人,村集体收入也逐年增加。

  打造一支留得住的扶贫队伍。要继续绘好产业图,因地制宜选育产业类型,持续管护产业发展,扩大宣传产业特色,让产业带动经济,让产业成为老百姓致富路上的香饽饽。

  同时,要紧密结合丰顺县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最美后花园、最佳康养地、最优体验场”的发展目标,建设大罗红色文化长廊,开展红十一军军部旧址(岳潭)修复工程,打造丰顺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黄日三故居等,做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数说脱贫

 大罗村贫困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年均增长率达24.64%)

2016年6849元
2017年8351元
2018年9955元
2019年12254元
2020年(截至11月)1653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