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省内信息联播 > 梅州

诗画梅江绘出乡村振兴新画卷

  从206国道驶入城北镇,从扎上村到玉水村沿途,升级改造后的双向两车道平坦宽阔,五彩缤纷的鲜花一路相随,樱花谷、桐花谷等景点和新农村建设景观点镶嵌其间;

  在金山街道,“十里梅花长廊”、百岁山郊野公园、高涧观音宗教圣地、“中国最美古树”潮塘古梅等景点镶嵌山间,农村公路的飞速发展,也助力了农旅休闲观光发展;

  在西阳镇,阁公岭村的林风眠纪念馆游人如织,循着先贤足迹,追忆大师风范。经过“梳妆打扮”后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依托林风眠大师这个重量级艺术IP,阁公岭村从偏远山村走向世界舞台;

  ……

  就地取材,活化利用。梅江区统筹人文、山水资源,活化利用名人故居,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擦亮文化品牌,激活了城郊经济、周末经济,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村美民富

  村民乐享“阳光收入”

  冬天,村里的老人都喜欢在屋前晒太阳,聚在一起唠唠嗑,说说笑。屋顶上的阳光在温暖着村民的同时,也给他们增加了“阳光收入”。“晒太阳还能挣钱,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梅江区西阳镇太平村村民吴天发说。

  吴天发说的“晒太阳”,指的是光伏发电。这是梅江区特色优势扶贫产业之一。近年来,该区在加快推进“一村一品”发展的同时,确保有条件、有意愿的贫困家庭均发展一个及以上持续增收产业,致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发展农业,大部分要‘靠天吃饭’。比如种植柚子,感染黄龙病成了众多柚农的心头病,再加上雨季带来的洪水、滑坡等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都会导致贫困户一年到头白忙活。”塘青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黄河说。

  就光伏发电而言,不仅管理操作简单、技术要求低,而且能有效利用住房屋顶等闲置空间,充分利用了贫困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实现了扶贫开发和新能源利用、节能减排相结合。即使下雨时,光伏太阳能板也能正常发电。“它的使用寿命最长可达30年,村民可实现一次投资长期受益。”梅江区扶贫工作局相关负责人说。

  而今,在梅江区像吴天发这样安装光伏发电站的贫困户有68户,此外还建成村级光伏扶贫发电站29座。对于村民而言,每个月的收益虽然不多,但非常稳定。即使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参与并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仍然可以靠着楼顶的光伏发电站赚钱。

  “自去年申请并网成功以来,我们村的贫困户已经收到两笔收益,最多的能一次拿到6800多元。”太平村党建指导员陈莉冬说,平均到每个月,村民除去需还的贷款外,还有约400元的稳定收入。

  该村村民李岸龙一度因为身有残疾无法工作而发愁,听了村干部的介绍后他十分高兴:“光伏扶贫真挺适合我们家这种情况,我还要再加装呢!有了这个‘阳光存折’,接下来养老是不用愁了,能给家人减轻负担,生活也有奔头了。”

  慢慢地,梅江区10个省定相对贫困村悄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宽了,村美了,短中长期的致富项目有了,村民的腰包悄悄鼓起来了。“家乡变美了,还能获得稳定收入,比之前外出务工要幸福多了!”村民们乐得合不拢嘴。

  光伏电站的建成,也增加了村集体收益。“归根结底,村集体的收益还是用来改善村民生活品质的。”直坑村党建指导员邱艳红说。记者走进直坑村,只见道路干净整洁,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亭内有老人正促膝闲聊,一幅风光秀丽、岁月静好的画面呈现在眼前。

  小康生活,不只是“吃饱穿暖”的物质生活改善,还有“雅居美庐”的生活环境改善。因此,在推动脱贫攻坚的同时,梅江区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着力完善村基础建设,提升村庄人居环境,全力打造“村美民富生活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前,小河边是光秃秃的一片空地,除了日常出行,没人愿意在小河边多待上一会。”邱艳红指着河道说。于是,在各级政府和挂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直坑村开始整治河道、加固河堤,并对堤岸进行升级改造,将其建成休闲健身的小公园。

  “村子一天天在我们的眼下发生变化,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丰富。”说起村庄的变化,村民黎苑芬便打开了话匣子。“之前干完农活,唯一的想法就是回家看电视剧,村子内供大家娱乐的地方太少了。现在,我们都相约到休闲广场跳舞、到河边步道散步。”

  快速畅行

  致富路通往新生活

  在西阳镇,在以清凉山郊野公园建设为中心的辐射带动下,“四好农村路”发挥撬动“产业+旅游+民生”发展的汇聚引流作用,明山村的雪莲果、清凉山村的茶叶、塘青和北联村的柚果、新联村的蔬菜从山间公路被运往更广阔的市场。

  路通百业兴。近年来,梅江区充分发挥交通“先行官”作用,投入资金近10.68亿元,推进各类“四好农村路”建设项目达617.4公里,同时建设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民生路”“红色路”“旅游路”“产业路”“致富路”,织绘出一幅“村村通、村村连、村村美”的乡村振兴美好图景。

  要致富,先修路。在玉西村,一批绿色农产品将通过修好的道路运向梅州的农贸市场。“路修好了,农产品的价格就有望回到市场价了。”玉西村党支部书记丘向阳说。过去,商家往往因为运输成本问题,将农产品的价格压低,不少农民因为利润低心生抱怨,却又无可奈何。

  丘向阳表示,玉西村准备引入生态产业,带动村民致富。“道路畅通将带来更多的人气,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乡。我们将会借‘四好农村路’的契机,发展农家乐和家禽养殖等生态项目,带领村民走上致富奔康路。”

  而对于西阳镇桃坪村村民来说,一条条通达的村道,是他们通向幸福生活的路。桃坪村平均海拔800米,距离梅州市区约20公里。全村9个村民小组,共170户564人,村内山高林密坑面多,村民居住分散。由于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较差,产业发展困难。

  值得一提的是,生活在山里的村民仅有20余户,属于典型的“空心村”。不少村民为了孩子入学,已搬迁到西阳镇白宫社区生活。“村里贫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发展的产业有限,另一个是交通不便。”桃坪村党支部书记杨耿辉介绍,原来通往桃坪村的是一条4米宽的山路,车辆通行十分困难。

  自扶贫工作开展之后,桃坪村村干道路修复拓宽开始加速,不仅进村的主干道得到全面升级,通往茶园、果园的道路也在变好。“我们利用扶贫资金与新农村建设资金,对狭窄破损的村道进行拓宽修复,同时在道路两旁设置了护栏,交通便利了,安全保障也有了。”杨耿辉说。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善,行路难、就医难、就业难等难题一一迎刃而解,曾经的省定贫困村传出了安居乐业的欢笑声。

  值得一提的是,梅江区还因地制宜积极推行“微公交”和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建设,全力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建制村、旅游景区均实现100%公交通达,区、镇街、村三级物流节点实现100%覆盖。

  而今,农电商、“网红打卡点”和家庭农场模式的乡村产业顺畅地走出山区,搭上了乡村振兴发展“最后一公里”的顺风车,真正实现了“建好一条道路、成就一处亮点、促进一方发展、谋求一方福利”的目标。

  人兴村旺

  扩大文化旅游“朋友圈”

  坐落在梅江区西阳镇阁公岭村的林风眠故居敦裕居,是一个清代四合院式附筑一横屋客家传统民居。它前拥涟漪云影山色的半月形池塘,屋后“枕”着连绵的山头,在一群民居中显得格外“特立独行”。

  巧妙的是,敦裕居的正面还以鹅卵石垒筑了高台基,并在大门门坪中轴线北尽头筑一矮墙,如同照壁般挡住了直观内庭院的视线。小小的曲折变化,使人从外观屋内不至于一览无遗。

  犹如他的故居一般,林风眠的作品、故事从听闻、知晓到读懂,犹如抽丝剥茧,这位大师的人格魅力才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为大家所敬佩。今年11月21日—22日,梅州举办林风眠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弘扬大师艺术精神。随着这场盛会的举行,西阳镇阁公岭村这个美丽乡村也慢慢被世人所知,游客从四面八方而来,参观故居、缅怀大师。

  这样的一种名人效应,这样一种地域文化艺术资源,是弥足珍贵的。为了更好的活化利用名人资源,梅江区西阳镇“梳妆打扮”迎客人,通过对阁公岭村门及周边环境进行改造,全线铺设具有客家意境的砖石,入村口加设景观墙,修筑木栈道,搭建眺望台、写生平台、观景平台,种植景观稻田,打造成“梅州凤鸣,世界风眠”特色网红打卡点。

  随着阁公岭村的蝶变,村民们也切身感受到村里的宜居宜游氛围渐浓。村前出入道路干净平整,公园、公厕、污水处理设施等配套一应俱全……今年65岁的村民林先生说,村里环境越变越好,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人气也越来越旺。

  村子美,人文兴,游客来。在故居旁边,造型独特的林风眠纪念馆拔地而起。这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座全方位展示林风眠先生生平、艺术成就与贡献的专题纪念馆。“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之后,每天都有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原本冷清的小山村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西阳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梅江区人杰地灵,黄遵宪、林风眠、朱云卿等一代名人将士都出自这里,名人故居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里中西风格的古建筑非常多,我们计划提升乡村的环境景观,让这里变成市民婚庆或假期拍摄的胜地。”梅江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尤其是周末,往来梅江区西阳镇与城区的车辆络绎不绝,这是西阳镇乡村旅游受热捧的一个写照。西阳镇太平村鸣绣谷农家乐的经营者吴明告诉记者,随着乡村的“颜值”越来越高,他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从“生产发展”到“产业扶贫”,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梅江区以美为韵,以文为魂,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传承农村乡风文明,培育发展农村新业态。

  小康故事

  农光互补

  搭上致富快车

  阳光越充足,家住西阳镇新联村的丘汉秀就越开心。去年,他与其他贫困户一起,入股了村级光伏发电项目。

  光伏扶贫项目是梅江区扶贫开发的一个亮点,但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适用。“光伏发电需要满足几个安装条件。”西阳镇新联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丘学松介绍,一是必须安装在不超过6米高的楼面;二是要有西南方向约200度的日照。

  丘汉秀家是典型的客家民居,墙壁因为年代已久,显得有些斑驳。2014年母亲去世后,家中便留下丘汉秀一人。“以前的经济收入主要靠种菜、打杂等,也没有固定收入来源。”丘汉秀告诉记者。

  “入股一年后,我收到了两次补贴共350元。”但丘汉秀仍然感到有些捉襟见肘。归根结底,扶贫还要靠授人以渔。梅江区相关负责人说,“但现实是,一些人爱‘鱼’胜过爱‘渔’。不少贫困户打着这样的小算盘:我是贫困户,兜底有政府。”

  人穷不能志短,扶贫先要扶志。记者在走访中也发现,不少扶贫举措之所以遇冷,常在于村民还没有致富的决心,除非已有成功的示范案例,农民才会迅速跟进。

  脱贫攻坚,精准为要。梅江区充分发挥农业特色产业优势,做好贫困户产业帮扶项目的落实,通过发展“短、平、快”农业种养项目,加快增收脱贫步伐。目前,10个省定贫困村结合各扶贫单位实际,大力推进实施产业帮扶,引进一批造血式扶贫项目。

  这两年,除了加入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外,丘汉秀还在村委会的支持下,包了一个鱼塘,搞起了养殖业。不仅如此,村里还会不定时发放几袋免费的鱼饲料,以减轻他的饲养成本。看着池塘里游来游去的小鱼,丘汉秀觉得自己的日子过得越来越有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