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农业要闻

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交出亮眼“成绩单”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立春过后,正值春耕时节,在台山市都斛镇莘村,一名农户正娴熟地操作着插秧机,秧箱上的秧苗通过特殊装置,一排排整齐地插在满是上一造水稻留下的禾秆草稻田中。在机械走过的土地上,新的秧苗与禾秆草间隔排列。
  以往的插秧方式,在水稻耕作前,先要清除上一造留下的禾秆草,但在莘村联业农机合作社的示范田里,二造秧苗却可以直接插在头造禾秆草的水田里。
  这就是免耕同步施肥机插秧模式——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下称“世行项目”)保护性耕作台山试点的其中一种技术模式。
  不整地 不除草  
  产量怎么上得去?
  惠州市博罗县柏塘镇作为世行项目首批保护性耕作试点之一,今年是该县的柏盛水稻专业合作社参加世行项目的第五年。50多岁的杨寿生是该合作社的负责人,也是柏塘镇的种粮大户。如今,他负责的保护性耕作面积已达5000亩,其中稻菜轮作水稻旱直播模式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在园州、罗阳、公庄、石坝、杨村、泰美等地均有种植。
  “刚开始接触保护性耕作时我是持怀疑态度的,不整地、不除草,产量怎么上得去?”质疑是老杨听到保护性耕作时的第一反应,水稻种子直接撒在菜地里,水稻能否生长都是个问题,更别提收成了。2014年以前,他种植的400亩地主要靠传统的耕种方式,一年两次甚至多次翻地,插秧全靠人工抛秧,不仅效率慢还费时费工。随着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多流向城市,请人难人工贵成了让老杨头疼的事。
  和老杨一样,如何降低成本?如何提升效率?也曾是摆在雷州市沃德农生态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钟健强面前的一道难题。
  “以前往地里浇水,整个人湿透了才浇一小片。”钟健强苦笑着说,人工浇水,水量很难控制,不仅浪费大,水流的田间四处都是,“滋润”着杂草争先恐后地冒头,火龙果所需的水分反倒被草抢走了。由于浪费大,肥料也不敢用好的,进口肥更是想都不敢想。一年到头,扣除昂贵的成本,到手的钱屈指可数,倘若天公不作美,更是血本无归,一年的血汗都打了水漂。
  省时 省工  
  新模式获农户青睐
  如何解决百姓的耕种苦恼?世行项目之一的保护性耕作一直在探索答案的路上。据介绍,保护性耕作是指以机械化作业为主,采取少耕或免耕方法,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用农作物秸秆及残茬覆盖地表,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
  “传统的耕作方式步骤繁琐,投入的人力物力太多,用保护性耕作的模式能大大节省耕作成本。如果担心产量,可先用一小部分田试种。”世行项目实施后,专家多次登门劝说老杨尝试保护性耕作,并表示除了提供技术支持外,还将为他提供32套农机器械。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老杨同意拿出10亩地做实验,并使用专家推荐的免耕同步施肥水穴直播、浅耕同步施肥水穴直播、免耕同步施肥机插秧、浅耕同步施肥机插秧四种保护性耕作技术。
  带着疑惑的尝试,却换来了出人意料的结果。“亩产居然增收了10%!”老杨表示,此次试验不仅解决了最头疼的人工问题,还节水节肥,降低了成本。成效显著的试验结果让老杨信心倍增,他开始放开手脚大胆干起来,除了世行项目的试点农田,合作社其他非项目内的农田也被引入保护性耕作,耕作面积从400亩扩大至5000亩。
  “这些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减少成本,同时提高化肥利用率。”广东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胡建广表示,保护性耕作模式下肥料施用量较常规耕作模式减少了约15%,通过少耕或者免耕加上秸秆覆盖,能减少地表径流及径流带走的化肥农药对水体的污染。
  在保护性耕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世行项目的环境友好型种植技术也取得了可喜成绩。
  “现在都不用人下田打理,几个阀门就能轻松控制。”2017年成为世行项目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后,雷州市沃德农生态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火龙果示范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用起了1万元一吨的进口水溶肥,产量比以前翻一番。”钟健强介绍道,世行办不仅为自己提供了水肥一体化技术支撑,还给予每亩500元的资金支持,“以前看不到希望,现在还想着再扩种”。
  减药 减肥  
  水稻亩产增75公斤
  跟钟建强同样充满憧憬的还有德庆县悦城镇罗洪村农户小惠。
  “平均每亩田增产约50公斤,增收50元。”小惠说,自己耕种的稻田按照“三控”技术进行耕作,结合冬闲田种植绿肥,减少化肥农药投入的同时,病虫害明显减少,且抗倒伏性增强,“既提质又增收,村里的其他农户看到好处后都跟着用起了‘三控’技术。”
  据介绍,德庆县于2015年12月被定为世行项目环境友好型种植业子项目第一批示范县,2016年7月正式实施。2018年该项目继续在新圩镇、回龙镇、官圩镇、马圩镇、悦城镇等5镇6个村委会实施,种植作物为水稻,总面积10889.71亩,参加农户1778户。
  “世行项目的实施,平均每亩减少化肥29.38公斤,减幅40%;平均每亩减少农药0.28公斤,减幅39.44%,平均每亩节约成本117.44元,平均每亩增产40公斤,增收96.63元。”县项目办负责人介绍道。
  根据第三方监测数据,参与项目的农户使用配方肥、控释肥和“三控”技术后,水稻亩产量提高75公斤,节本增收达83.9元/亩/造,经测算,2018年项目农户种植水稻节本增收共7005.65万元。
  示范 带动  
  农户成项目“代言人”
  “今年我自己出资购买了4台机械,种植面积扩大至5000亩,全部耕地只需20人左右就能管理。”参加世行项目以来,老杨“精神”“物质”双丰收,不仅得到专家的技术支持,还配备了专业农机器械。通过一次次的技术探索和磨合,如今的老杨对保护性耕作技术越来越熟练,收成也越来越好,当地农户纷纷来向他“取经”。
  “博罗试点的蔬菜水稻轮作是很好的模式,不仅能减少土地耕作增加自然堆肥,还能提高土地利用率,是保护性耕作的创新点。”世界银行代表、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官员约瑟夫对老杨负责的示范田称赞连连,并表示免耕在中国取得了良好成效。
  “柏塘镇的水稻保护性耕作各个模式早晚造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产,以稻菜轮作水稻旱直播模式为主。该模式使用新型自走式水田喷药撒肥机机械化作业,种植面积达200亩/天以上。”博罗县农林局世行办负责人说,通过对比试验,少耕旱直播(菜-稻-菜)模式在收获稳产的基础上,亩产达到590公斤的历年最高产量。
  “该模式省工省肥省地租,通过稻菜轮作减少肥料流失浪费,减轻病虫害发生,减少农药施用,达到了世行项目农药面源污染治理的目标。”保护性耕作国内首席专家区颖刚表示。
  据资料显示,1万多亩示范田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化肥深施、稻秆还田、耕地保护与利用有机统一。台山水稻免耕同步精准施肥机插秧、少耕同步精准施肥机插秧对比传统耕作分别增产13.4%、24.9%,增收385.6元、282.15元,农药、化肥施用强度分别减少18.2%、30%;博罗少耕同步施肥旱撒播(菜-稻-菜)增收837.5元。
  随着项目不断开展,项目试点辐射带动了当地农民,已掌握技术的农户成为项目宣传者,在日常耕作中逐渐改变着其他农户的传统耕作习惯。
  惠州保护性耕作试点进展顺利的同时,雷州水肥一体化示范点也取得了良好成效。
  雷州市世行项目的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内果味飘香,百亩连片的火龙果地里,只有几位农户在劳作,几根黑色胶管缠绕在果树的根部,管上小孔滴滴答答渗透的水肥,正被果树根部“大口大口”地吸收着。
  “用的农药少了,不仅成本降下来,而且环境也慢慢好起来。”钟建强表示。现在水清了,鱼虾也多了,“即使以后项目结束了,我也会一直坚持下去”。
  “世行项目的目标是减少种植业和牲畜养殖业的水体污染排放,对比参加项目前,项目区农户农药化肥使用数量明显减少、结构改善。”省农业农村厅世行项目办主任胡学应表示,2018年项目共推广配方肥3.2万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66.6万公斤,高效电动喷雾器3.6万台,农药品种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禁限用农药全面退出项目区。主要污染物削减明显,COD(化学需氧量)减排3.9万吨,BOD(生物需氧量)减排1.4万吨,总磷减排584吨。
  根据监测,世行项目区99.3%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得到回收,农田水质和土壤健康改善,生物种群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