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农业农村要闻

撂荒土地复耕 长出金色“丰”景

5394047_dzzzz6_1668607588793_b.jpeg

▲种粮大户、旺村村党支部书记彭勇枝看着饱满的水稻充满喜悦

5393989_dzzzz6_1668607672014_b.jpeg

▲梅州兴宁晚稻丰收 何志林 摄

  又是一年晚稻收割季,广东各地一派丰收景象,种植户开动机器,忙于秋收冬种。这些带来了丰收喜悦的土地,有一部分原本是撂荒地。各地设法调动农民积极性复耕撂荒地,或者通过土地流转,转给有积极性的农户或农业公司经营,土地资源被重新唤醒,为确保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肇庆:

  撂荒土地变成了金色稻田

  金黄色的稻田里,收割机轰隆作响,肇庆今年复耕的撂荒地,迎来了丰收的季节。据悉,肇庆今年晚造粮食播种面积145.76万亩,同比增长1.03%,其中晚稻播种面积129.15万亩,同比增长0.92%。

  复耕荒地迎来大丰收

  16日上午,沐浴着晨光,封开县种粮大户、旺村村党支部书记彭勇枝在田间指挥着收割机收割。脱粒、包装、搬运上车,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活开了。

  低垂的稻穗,圆鼓鼓的稻壳,彭勇枝说,作为撂荒地复耕首年,稻谷的长势让他充满信心。他估算,每亩最少能收获干稻谷800多斤。

  而在四会市威整镇,广东华亿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火森说,他们今年开垦撂荒地种植“威整稻香1号”800多亩,亩产量约为1000斤,产量比往年增加了200斤。

  肇庆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市晚稻收割接近尾声,已完成晚稻收割113.60万亩,占计划面积86.76%;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复耕复种2.88万亩、累计复耕复种5.87万亩,总复种率达90.73%。

  农民复耕积极性更高

  晚稻丰收激发了农民复耕撂荒地的积极性。在肇庆高要区莲塘镇温贯村,各种农业机械正在荒地里联动作业,除草、犁地、松土一气呵成。半个小时不到,原本杂草丛生的土地已经开垦翻松,一垄垄田埂整整齐齐,而田边的灌溉渠在挖掘机的持续作业下,正逐渐成型。

  在高要区农业农村局和莲塘镇政府的指导下,温贯村由村集体与农户签订《撂荒耕地代管协议》,代管经营权,并委托给农投公司进行土地平整,再流转给种植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复耕复种,大力发展特色富民产业,村中130亩“沉睡”土地重焕生机。

  梅州:

  创新种养模式迎来增产增收

  又是一年丰收时,梅州大地一片金黄。曾被撂荒的土地上也长出了金色稻穗,带来丰收喜讯。今年以来,梅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目前,梅州全市完成全年粮食种植面积约280万亩,比去年有所增加,眼下已全面完成省、市部署的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任务。

  荒地通过“转手”盘活

  在位于兴宁市坭陂镇的兴宁市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种植示范基地,收割机来回穿梭,在声声轰鸣中将水稻“收入囊中”,再喷涌出金黄的谷粒,这些沉甸甸的丰收成果便有不少产自曾被撂荒的土地。

  这片土地地势平坦,适合机械化耕作,然而由于多种原因,曾经有大片土地被撂荒。当地积极行动,通过土地流转,让有实力、有意愿的农业企业接手。此外,坭陂镇采取了奖补政策,进一步提升农户开发撂荒地的积极性。

  坭陂镇是兴宁市有序有效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的一个缩影。目前,兴宁市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取得阶段性成效,2022年完成粮食种植面积比去年有所增加,昔日撂荒地已成致富田。

  探索出稻虾共作模式

  梅州撂荒耕地种类多,除平整的水田外,还有湖洋田、旱地等,面对不同自然条件的撂荒地,梅州各地因地制宜,选种合适的农作物,也探索出了新型种养模式。

  在五华县梅林镇,本为低洼积水的撂荒耕地在广州市番禺区派驻五华县梅林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支持和当地政府的努力下,“摇身一变”成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稻虾共作基地,原本并不优越的种植环境反而成了优势,在复耕复种的同时还提升了经济效益。

  对比单一的种植模式,“稻虾共作”模式平均每年每亩可增收6000至7000元。截至目前,五华全县累计培育稻虾共作产业经营主体34个,建立基地34个,面积2190亩。除“稻虾共作”外,梅州各地还涌现了“稻鱼共生”“稻鸭共养”等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在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的同时,有效推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