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农业农村要闻

全省粮食丰收在望

晚稻已收逾八成,成功应对多重挑战

56d38774-d9d0-408a-942e-34e9dcdede21.jpg

深秋时节,云浮罗定,一派丰收景象。南方拍客 谢深本 摄

  金秋时节,梅州市大埔县湖寮大地,层层稻浪结出粒粒金黄,田间地头机器轰鸣,田野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这是全省晚稻收成中的一抹掠影,10月下旬以来,全省掀起晚稻收获和冬种生产的热潮,南粤大地到处是一派繁忙景象,农民抢抓晴好天气,积极抢收稻谷,确保“颗粒归仓”。

  截至11月20日,全省晚稻收获1250万亩左右,已收割逾八成,预计月底基本收割完成,全省粮食生产丰收在望:早稻面积1296.3万亩,同比增加8.5万亩,增幅0.7%;晚稻种植面积在1400万亩以上,预计今年全省粮食总产量有望超过去年粮食总产量,再次获得丰收。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粮食丰收的背后,是广东克服了多重困难: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多地遭遇特大洪水,台风频发、农资涨价……广东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采取有力措施,科学应对,确保全年粮食生产保持稳中有进,实现“产量不降低,力争有增产”的总体目标。

  夯实根基

  今年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36.63万亩

  收割完晚稻后,在已重新平整的田地上,潮州市潮安区江东镇下湖村溪东种养合作社负责人黄继青与农户们一起忙着在地里打理格桑花、鼠尾草等花苗。

  “这片有近500亩土地,是从下湖村流转而来。”黄继青说,合作社通过水稻种植和发展农文旅结合,为当地注入产业振兴新力量,也让这片土地重焕生机。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然而,全省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23亩,不足全国的1/5……

  这样的背景之下,广东如何稳定粮食面积,如期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通过土地流转可以提高粮食的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一定程度上能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风吹稻浪,清香阵阵。在广州市增城区朱村街道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内,晚稻开始大规模收割,现场一派丰收景象。得益于农村土地流转工作,近1.2万亩耕地通过规模化流转,不仅让经营方实现规模经营,也助力当地保障粮食种植面积。

  近年来,广东支持各地探索土地碎片化整治新路径,基本建立覆盖县、镇两级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平台,探索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至去年底,全省农村承包地流转面积占比超58%。”省农业农村厅政策法规与改革处处长胡学冬说。

  位于汕头市濠江区河浦街道的河玉围,曾是芦苇丛生的撂荒地。如今,这里成片的稻田阡陌纵横,沉甸甸的稻穗随着微风波浪起伏。

  变化背后是当地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的成效。“经过近一年的改造,如今这里从荒地变成良田。”汕头市濠江区齐士安农业种养专业合作社总经理陈俊感慨道,今年河玉围已相继种植了两造水稻,亩产突破1000斤。

  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蔡立告诉记者,近几年,广东把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作为稳定增加粮食生产面积的重要措施,将该项工作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考核,在全国率先开展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撂荒耕地核查,分解下达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任务。

  实现粮食稳产增收,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夯实粮食生产根基。

  走进茂名市茂南区“好心湖畔”田园综合体金塘镇,“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一望无垠。“现在农田之间都是水泥路,收割机可以开进去,收割起来非常方便,也节约了种植成本。”茂名茂南区君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均飞说。

  据统计,今年1—10月,全省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36.63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80万亩。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20%。“我们还将对高标准农田项目启动进一步的改造,以达到提质增效的效果。”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彭琳表示。

  应对挑战

  “灾前防、灾中守、灾后抢”

  5月以来,全省多次经历强降雨、台风等极端天气影响,特别是韶关、清远等地遭遇特大洪水,这给全省粮食生产带来严峻挑战。

  如何有效应对?广东的答案是:全力以赴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做到“灾前防、灾中守、灾后抢”。

  早稻还没有收完,省政府便迅速出台《关于印发广东省支持2022年晚造粮食生产12条措施的通知》。“目的就是从高位推动‘以晚补早’措施落实落地,确保完成国家下达广东的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12条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

  激活“沉睡”土地资源,亦需良种、良法赋能。在种粮大县惠州市博罗县,农业农村部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迎来测产,结果显示,原本秋粮亩产仅200公斤的低产田增产近30%,化肥用量还有望继续下降。“通过化肥有机肥兼用等方式,全省有近20%的极低产田有望实现类似幅度的增产。”省农科院资源环境研究所学科指导专家、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资源环境”首席专家徐培智说。

  无论是晚稻还是早稻,农业机械已成为粮食生产的“主角”。在汕头市锦沣种养专业合作社办公楼门口,一辆辆装满稻谷的运输车依次进入烘干车间。“我们有13台大型烘干机。每天能烘干400吨水稻。”汕头市锦沣种养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林岳锋说,预计晚稻20天左右能收完,今年合作社的产量总体不错,湿稻谷平均亩产约1300斤,比去年增加100斤。

  广东高温多湿,夏收季节雨水偏多,因水稻烘干不及时造成的损失比较大,亟需大力发展烘干机械。为此,今年投资建设了一批烘干中心,已经确定251个烘干中心项目,预计新增日烘干能力达1.72万吨,可有效缓解全省机械化烘干能力不足的问题。

  “我们的思路就是抓两端、促中间。”省农业农村厅农业机械化管理处负责同志告诉记者,“两端”指育秧和烘干,即提高机种率和烘干率;“中间”是指农机专业合作社,即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作用,通过增加农机装备和加强人才培训,建立县级统筹、镇村服务站点全覆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与此同时,广东还想办法节粮减损,如在全国首创激励机制鼓励水稻机收减损。同时,积极开展病虫害防控,2022年全省防治水稻病虫害9000万亩次,预计挽回水稻产量损失200万吨。

  鼓励主体

  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9.1亿元

  走进在韶关市仁化县董塘镇高莲村,种粮大户欧伟强在田间地头忙得不可开交,晚稻收完后又着手规划来年的种植安排。“今年的早稻,全部补贴到位后,我能拿到将近2.4万元,这些补贴为我们的晚稻生产增添了信心。”欧伟强说。

  及时发放补贴资金解决了种粮农户们的“燃眉之急”。今年全省的财政投入粮食生产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及时足额发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资金9.1亿元,省财政配套种粮补贴资金2.9亿元;安排1.57亿元开展水稻“一喷二防”统防统治;安排3亿元用于支持补短板稻谷烘干中心建设……

  在东莞市石排镇黄家坣村的一块块金黄色的“鱼塘水稻”种植场里,人保财险的无人机航拍搜集农业保险的相关数据,随着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推广试验在全省各地开展,相应的农业保险也安排上了。“前段时间,水稻种植新模式在我们的鱼塘成功落地,现在又有了保险保障,我们更加安心了!”东莞市雅利种植有限公司总经理姚雅说。

  农业保险的上阵为全省种粮农户解了“后顾之忧”。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全省水稻保险参保农户802.34万户次,投保数量2151.54万亩,保险金额223.9亿元,同比增长9.77%。

  在广州增城,晚稻已进入规模收割期。广州市增城石乡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沈燕芬兄妹几个与合作社农机手们一起,驾驶着收割机在田里来回穿梭。“我们自己种1000多亩水稻,也到了收成期,但作为社会化服务组织,要首先为周边的农户做好水稻收割服务。”沈燕芬说。

  和石乡农机专业合作社一样,全省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正在帮助种粮农民“解绑”。数据显示,2022年,全省重点培育100家生产服务型合作社、10家生产服务型联合社、200个生产托管示范基地和10个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超1000万亩。“据我们抽样调研,水稻生产导入托管服务后亩均生产成本降150元以上,收益增加250元以上,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已成为促进全省粮食生产节本增效的最有效手段。”省农业农村厅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处副处长丁艳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