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省内信息联播 > 韶关

绘就独特瑶乡画卷 人居环境整治是关键

韶关乳源县八一瑶族新村蝶变之路

游客参观八一瑶族新村,并品尝当地的民族特色食品。 受访者供图

  今年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为记录好、呈现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壮举,中央宣传部在全国范围内选择约100个城市(直辖市,地级市、地区、州、盟)、1000个县(县级市、区、旗)、10000个行政村,组织开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活动。即日起,南方农村报开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专栏,聚焦人民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动实践,生动呈现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定格”小康路上的美丽画面。

  “这几天村里来了好多自驾游的游客,苦爽酒等瑶族特产卖得特别好。”这个国庆节,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游溪镇大寮坑行政村八一瑶族新村(以下简称“八一新村”)热闹非凡,游客络绎不绝。村党支部书记赵天富说,游客是被当地的民族特色景观吸引而至。

  “以前偏远、脏乱的村庄,现在变成了自驾游的旅游点。这是人居环境整治和创文的成果。”赵天富说。漫步八一新村,房屋整齐划一,巷道实现“白改黑”,这是一座独具特色的瑶族特色村寨。而一切变化的关键在于人居环境整治。

  从“一处美”到“一片美”

  “现在生活条件好太多了。”与1950年代相比,村里的老人觉得恍如隔世。1950年代前,村民在偏僻边远的深山老瑶寨里生活,生产生活条件较为恶劣,人畜混居。在党委政府的关怀下,村民陆续从深山搬迁到平原地区居住。

  八一新村原名“水源宫村”。2009年,在对口帮扶单位广东省军区的支持下,村党支部充分征求村民意见建议,通过党员干部示范引领,自觉带头拆除旧房,让出宅基地,采取农户自筹为主、政府支持一点、帮扶单位扶持一点、社会捐赠一点的办法,整合筹集资金1800多万元,统一规划设计,按照瑶族干栏式吊脚楼的建筑风格,对全村进行拆旧建新、整村改造,建设瑶族特色新房88套,每套148平方米。2011年,村民正式搬进崭新的“小洋楼”。为感谢广东省军区的帮助,水源宫村更名为八一瑶族新村。

  2014年,八一新村纳入“五彩瑶乡”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范畴,借助项目推进的契机,开展新村外立面改造、村巷道“白改黑”“厕所革命”、太阳能路灯安装等配套设施建设。2019年,八一新村全面完成了“三清三拆三整治”任务,拆除乱搭乱建的雨棚鸡棚907平方米,以及影响村庄美观和发展的破旧红砖房、泥砖房共1300多平方米。

  八一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成为独具特色的瑶族村寨。

  从“要我变”到“我要变”

  八一新村变美了,但村民的卫生陋习未随着一起改变,村中垃圾遍地,臭乱不堪,呈现典型的“有新房没新颜、有新村没新貌”的发展状态。

  2018年,大寮坑村党支部成立农村党员为主的服务队,通过多次召开党员大会、入户派发宣传单、用瑶语讲解宣传内容、建设宣传长栏、张贴宣传画、启用瑶语广播、办村晚、开展星级文明户评比等方式,引导村民共同参与到村庄建设,共同维护村庄的卫生环境。

  “精神脱贫”比“生活脱贫”更重要,当村民意识到村庄环境的改变不仅能够让自己住得舒服,还能利用美好的生活环境吸引投资,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自然就有了更高更美好的生活追求。以往,是党委、政府“要我变”,现在,是村党组织、村民“我要变”,八一新村成为了民族特色、绿化美化的文明新村。

  从传统农耕到发展特色产业

  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大寮坑村党支部紧扣“党建引领,产业富民”的核心,大力发展优质水稻和稻田养鱼,种植油茶、水果、蔬菜等经济农作物2000多亩;大力扶持发展瑶绣文化产业,成立“妈妈制造”、瑶绣传承室及培训课堂;并结合乳桂经济走廊建设,依托毗邻云门山旅游度假区、菩提花谷生态观光园等景点,大力发展瑶家乐、瑶族刺绣、瑶山美食等特色旅游项目。同时,鼓励村中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2019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6万余元,走出了一条奔康发展路子。

  “我们规划建设中国瑶族生态自然村风情街,打造‘一河两岸’绿色长廊、农业生态观光园、慈悲峰山外山等景点,发展瑶家特色旅游项目。”乳源瑶族自治县游溪镇副镇长曹国华介绍,该镇将继续利用地理优势,助力大寮坑村发展水电、香菇、中草药、竹笋等产业,带动村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