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省内信息联播 > 韶关

青山常驻 内外皆美

乳源大寮坑村“小康梦圆”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宽敞的柏油路修进了小村庄。

绣娘在学“过山瑶反面绣”。

  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南岭群山犹如一道青翠的屏障延绵不绝,山下一排排蓝顶白墙红梁房屋整齐划一排列,房前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流水潺潺,村外大片绿油油的农田一望无际……这是记者近日来到韶关市游溪镇大寮坑八一瑶族新村时看到的喜人景象。谁曾料到,这个美丽的小山村的“前世”却是一个偏僻深山中潮湿阴暗、人畜混居的深山老瑶寨?

  整治人居环境 绘就瑶乡画卷

  “小康生活是怎样的?就是我们现在这样的!”乳源游溪镇大寮坑八一瑶族新村村民赵志信右手竖起大拇指。老赵如今骄傲不已的村庄位于世界过山瑶之乡的乳源县城东北,因村口有一条清澈的河流,故又名“水源宫村”。新村距乳源县城仅约8公里,这里临水倚岸,竹林成片。全村92户380人,其中党员16人,精准扶贫贫困户2户5人,2019年农村人均收入达16200元。

  实际上,上世纪50年代前,村民们在偏僻边远的深山老瑶寨里生活,生产生活条件较为恶劣。后来,大寮坑村委一组、二组的村民陆续从深山搬迁到平原地区居住。

  2009年,广东省军区对口帮扶援建八一瑶族新村,村党支部充分征求村民意见建议,通过党员干部示范引领,自觉带头拆除旧房,让出宅基地,采取农户自筹为主、政府支持一点、帮扶单位扶持一点、社会捐赠一点的办法,整合筹集资金1800多万元。经过统一规划设计,按照瑶族干栏式吊脚楼的建筑风格,有关部门对水源宫村进行拆旧建新、整村改造,建设瑶族特色新房88套,每套148平方米。2011年村民们正式搬进了崭新的“小洋楼”。为感谢广东省军区的帮助,村民们将水源宫村更名为八一瑶族新村。

  2014年,八一瑶族新村纳入“五彩瑶乡”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范畴,借助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项目推进的契机,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并按瑶族风格统一规划设计,打造独具特色的瑶族特色村寨,规划建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广场、百姓舞台、宣传长廊、篮球场,实现了绿化美化的文明新村。

  党建引领 产业富民

  走进“妈妈制造”游溪镇瑶绣合作社(以下简称“妈妈制造”),一群穿着瑶族服装的“绣娘”们巧手飞针走线,彩线灵活穿刺,精美的吉祥图案跃然布上。她们使用的刺绣技法,是在大山深处流传有千年之久的神秘的“过山瑶反面刺绣”。

  为了让神秘的刺绣重获新生,2019年1月,游溪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妈古”瑶绣传承志愿服务队成立了。该服务队以传承和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绣为宗旨,以“妈妈制造”为依托,为广大妇女传授瑶族刺绣技艺,培训班里“妈古”为参加培训的妇女们详细讲解瑶绣图腾名称,反面刺绣的基本原理和选材、设计、绘图、制作等绣品知识,并从穿针引线开始一步步手把手教学,从反面找位置穿针,到线颜色的搭配,图案刺绣的走线等,来学习瑶绣的妇女都对瑶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纷纷加入刺绣的队伍。游溪镇“妈妈制造”自2019年1月成立以来,共开展瑶绣培训班二十多期,参训妇女2000多人次,帮助更多的贫困户、单亲家庭、低保户、留守妇女增加收入。

  “妈妈制造”正是当地努力实践产业富民的一个缩影。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该村党支部紧扣“党建引领,产业富民”的核心,大力发展优质水稻和稻田养鱼,种植油茶、水果、蔬菜等经济农作物2000多亩,成立“妈妈制造”、瑶绣传承室及培训课堂,大力扶持发展瑶绣文化产业。

  美丽村寨 留住乡愁

  “我们现在文化生活也比以前丰富了很多,镇政府和村委在节假日会举办歌手比赛、文艺汇演、篮球赛等各种文体活动,大家聚在一起互动增进感情。”作为大寮坑村村民的赵小丽感到“非常幸福”。

  从“外在美”向“内在美”,大寮坑村成了内外兼修的文明村寨。大寮坑村变美了,村党支部成立农村党员为主的服务队,通过入户派发宣传单、用瑶语广播讲解宣传内容、办村晚等方式,引导村民共同参与村庄建设,共同维护村庄卫生环境。通过党员示范带头作用,村庄的建设也由物质文明上升到了精神文明的高度。

  2012年,“八一瑶族新村”农家书屋获评广东省优秀农家书屋。2013年,大寮坑村被评为“韶关市民族团结示范村”,2014年,大寮坑“八一”瑶族新村被国家民委列入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挂牌名录。2015年,乳源县委县政府启动“八一”瑶族新村在内的85个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村建设,完善了一批批的民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大改善了村民们的生活居住环境,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从“一处美”向“一片美”,大寮坑村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近年来,通过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村建设,建设一批民生基础设施,大大改善了村民们的生活居住环境。大寮坑村从原来的一处美变成了现在的处处美,与村庄周围的山、水、林、田自然融合在一起,真正成了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