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和平县彭寨镇土厘村今年上半年完成撂荒地复耕190亩。
在梅州市五华县河东镇太和村,林运合作社负责人李汉林正在田里查看水稻成熟度,准备近期安排机器收割。“上半年完成了163亩撂荒地的复耕复种,下半年村里剩余的200多亩也将种上晚稻。”
广东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也是粮食主销区,推进撂荒地整治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广东各地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吹响撂荒地复耕复种的号角。这其中,农业生产托管成为撂荒地复耕复种的主要推动力。据统计,2021年全省农业生产托管项目推动撂荒地复耕超过10.7万亩。
撂荒易复耕难
“一地一策”来推进
撂荒地的复耕复种,是一场不断破题的攻坚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谁来复耕的难题。
因耕作条件、配套设施不同,撂荒地复耕复种需因地制宜、“一地一策”来推进。“在全面摸清全镇撂荒地的位置、面积、现状、撂荒类型、有无水源和耕作道路、劳动力情况、适宜种植的粮食作物种类等,登记造册、挂图作战。”大埔县三河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对于复耕复种难度小的地块,积极引导村民自行复耕复种;对连片面积较大、缺乏劳动力耕作的地块,引进龙头企业承包经营;对碎片化、无水源、路不通等耕种难度大和无村民、无大户、无企业承包的地块,统一由村组织包田责任人兜底复耕复种,或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进行复耕。
撂荒地复种的收益主体和责任主体形式多样,有村集体、村民、企业、种植大户和托管服务组织等。实际上,以农机合作社为代表的托管服务组织或具有托管服务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凭借自身机械和规模优势,正成为各地撂荒地复耕后的实际复种主体。
五华县林运合作社负责人李汉林从2006年开始做农机维修,结识当地大多数农机手。林运合作社所在的河东镇太和村有撂荒地近400亩。“去年托管服务面积超过1万亩。村里的耕地打田、飞防、收割等环节基本都是我们在服务,这几百亩撂荒地,是顺带的事。”其中,80多亩连片撂荒地,林运合作社与村里签订了10年土地流转合同,由合作社直接耕种;剩余撂荒地由其他经营主体负责,不过也由林运合作社提供托管服务。
“行政田”问题多
整村托管效益高
从撂荒地整治实际情况来看,各地整治进度不一,面临不少困局,有的地区出现大片“行政田”。“对于耕作条件较差的撂荒地,农户和经营主体的积极性都不高,只能靠镇村兜底。但村干部本身就不擅长耕地,为了节约成本,耕作的‘行政田’播种密度较低、施肥打药少、管理不到位,去年复耕土地基本没有获得收益。”河源连平县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员介绍,该县去年复耕了1.2万亩撂荒地,其中60%至70%均是由镇政府或村委会耕种的“行政田”。
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农业生产托管可有效减轻经营主体负担。由村集体将分散种植的土地集中起来(包括撂荒地),统一签订生产托管服务合同,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撂荒地整治路径。
茂名市将推动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与农业生产托管工作有机结合,大力推行“村集体整合集中+生产托管”模式。“没有村集体参与,由服务主体直接对接小农户,效率低,不现实。”化州市农业农村局政策法规与农村合作经济指导股股长程剑彪介绍,村里整合土地后,一般都会成立一个经济合作社,作为经营主体。
化州市那务镇那冰村将18个村组390户的620亩土地(其中包括200多亩撂荒地)集中起来,统一由茂名市翔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翔龙公司”)提供托管服务。那冰村村集体投入3.4万元,翔龙公司投入2.6万元,合力整合耕地,改善灌溉水利,优化耕种条件。实现细碎的“小田”整合为“大田”,地块由原来773块减少到182块,面积由平均0.8亩扩大到3.4亩,种植面积较之前增加5%。翔龙公司负责人黄春华介绍,公司实行集约化和标准化的种植,每亩水稻减少化肥用量15公斤以上,并且在农药减量20%以上的情况下防效仍优于传统农药,每架次无人机每天可提升60-80亩的作业效率,节约肥料与人工投入50元/亩。
良田变“产业田”
生产托管大有可为
土地撂荒,农业效益低是根本原因,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直接原因,土地耕作条件差是主要原因,土地流转难是深层原因。
今年《广东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出台,首次将各级政府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写入省地方性法规,并对撂荒地复耕复种作出制度性安排。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广东确保全面完成连片15亩以上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任务,并逐步建立撂荒耕地数字化监管系统,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撂荒地复耕复种年年都在抓,以往通常是给村民发放一些种子或者补助,但第二年往往又会撂荒,不可持续。”程剑彪说到,近两年化州市将撂荒地复耕复种和生产托管统筹推进后,取得很好的效果,尤其是一些村集体发展的项目。“农户如果第一年享受到生产托管带来的增产增收,那他们就会认可,后面还会继续沿用托管服务。”2022年化州市整村推进托管服务的行政村已达73个,托管服务面积达9万亩。
种地有钱赚是解决问题根本出路,服务组织可在种植规划上筹谋划策。封开县长发农机合作社和当地镇政府签订托管合同后,完成撂荒地整治3000亩,并通过种植番薯与玉米等作物,提高经济效益。
为保证运营,大多数服务组织通过自建或合作的形式,与销售端充分对接,延长产业链,以增加效益。台山市斗山镇五福村采用“农户+村集体+合作社+托管中心”模式,通过打造大米品牌使每亩产值达到2000元,减去保底租金600元和其他所有种植成本700元,剩余的700元盈余中,农户获得105元,村集体获得105元,合作社获得49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