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省内信息联播

鞋厂老板转行做蚝农吃了蚝肉还想“吃”蚝壳

  由惠东黄埠两家鞋厂老板变身,回到家乡铁涌赤岸村从头做起,成为考洲洋的一名蚝农,这就是80后“蚝哥”方炳松的故事。3年多时间里,他的蚝田从40亩扩大至170亩,养蚝之余,他办起了饭店,搞起了生蚝加工,在赤岸村打造出一条集养殖、餐饮、加工于一体的生蚝产业链。如今,这条产业链一年能为他带来超过120万元的收入,他也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能手。方炳松的事业,不仅带动邻里乡亲的就业,也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留在家乡发展,接力赤岸村的养蚝业。

  别人觉得碍地儿的蚝壳,给他带来无限幻想

  南方三月,乍暖还寒。惠东县铁涌镇赤岸村,考洲洋寒意徐徐,不见挖蚝人亦没有蚝腥味。眼下的季节,蚝农们买来一批批竹排,忙着将之切成段,放入海中制成蚝排,不久投放蚝苗,冬季时便可收获肥美的生蚝。

  方炳松从黄埠回到村里,略显疲惫。他看上去不像生意人,瘦瘦的,打扮时尚,倒像IT行业精英。他的餐馆眼下也很平淡,生蚝上市季每天接待两三百辆车的热闹情景眼下寻不到踪影。但他没闲着,对于他来说,现在仅仅是他生蚝事业的起步阶段,有更多的前景需要他去谋划。

  方炳松行走在海岸边,这里遍地都是蚝壳,大片蚝壳在人们踩踏下变得细碎。有些蚝壳堆成小山丘状。方炳松蹲下身,细细打量着这些蚝壳,在别人看来,剥去内里饱满的蚝肉后,蚝壳便一无是处。“到了吃蚝的季节,能看到更多蚝壳,堆得跟山一样高。”有时候,一些生意人会请人来将蚝壳拉走,这些蚝壳还能进行简单的加工制作。在方炳松眼中,这些碍地儿的蚝壳却能带来无限的幻想,甚至可能砌出他又一个事业王国。

  不久前,方炳松收到了从上海发来的蚝壳检验报告,报告中指出蚝壳不仅含有大量碳酸钙,而且还含有铜、镁、钾、钼、磷、锰、铁、锌等微量元素。方炳松显得有些兴奋,这与他的预想相符,他谋划的前景中就包括了利用蚝壳制成护肤品的计划。“未来,我们可以将生蚝制成蚝油、中药、护肤品、建筑材料等等,赤岸村的生蚝加工也会更加多元化。”

  家乡生蚝卖到广州,萌生养蚝念头

  方炳松对赤岸村生蚝未来的勾画,信心来源于他在生意场上十多年的摸爬滚打。

  回到家乡赤岸村之前,他是惠东县黄埠镇的鞋厂老板,身家超百万。方炳松是赤岸村人,1982年出生的他,从中专的会计专业毕业后,就跟随父辈在黄埠从事制鞋业。肯吃苦、善经营,十多年时间里,他在这里拥有了两家较有规模的鞋业加工厂、一家制鞋厂及鞋料售卖店。

  近两年,当地鞋业陷入低潮,方炳松察觉行业前景不明。一次到广州出差时,在一个市场偶遇卖生蚝的女孩,对方打着赤岸生蚝的招牌,卖的比普通生蚝贵些。家乡特产卖到广州,原本习以为常的东西在别人眼里成了品牌,这让他来了兴致。随后,生蚝上市季节他回到家乡,发现村里开起一排排的餐饮店,食客从珠三角各地而来,连蚝乡沙井的人也来赤岸村尝鲜。

  思路仿佛瞬间被打开,一本蚝生意经在他心里逐渐清晰。很快,他决定关掉黄埠的鞋厂,回乡发展。而目睹家乡蚝农普遍年纪大,传统养殖业后继乏人的情形之后,更加坚定了他回乡养蚝的决心。

  “可以说是有一种乡土情怀吧。”方炳松说,他爷爷那辈就养生蚝,那时候,他还曾跟爷爷一起,坐着旧式渔船出海,一幕幕的画面成了童年时难忘的记忆。而以这种最传统方式养出来的生蚝,味道鲜美,同样让他难以忘怀。一只生蚝送入口中,鲜甜无比。对于赤岸村民来说,这就是家乡的味道。

  第一年缺乏技术经验,几近亏本

  2012年,与家人商量后,方炳松一家回到赤岸创业。他在自家40亩蚝田里投入40万元,大半年忙活下来,却没有赚到第一桶金。“我们家十几二十年没有养蚝了,现在养蚝的方式又不同以前,很讲究方法与经验,而我们正缺少这些。”

  要产出好的生蚝,蚝苗很关键。第一年,方炳松从五邑地区采购回来的蚝苗,只能适应当地20度左右咸度的海水,来到惠东后,本地的海水咸度相对较低,这些蚝苗很难适应生长。这一年,由于缺少养殖技术与经验,方炳松养出来的生蚝个体太小,达不到市场所需的肥美标准,销售无门,几近亏损。

  回乡大干一场的信心如同被泼了一身冷水。身边亲友不理解他,本在黄埠事业有成,何必回来吃苦。与他一同回乡的家人也开始动摇,劝他放弃的话都到了嘴边。方炳松却不愿意,商场上的摸爬滚打练就了他的眼光,同时也淬炼出他的韧性。第一年的失利,让他意识到经验与技术的重要性,于是他四处参观学习取经,恶补养蚝技术:从蚝苗的选种、投苗的时间,到养殖水温的控制、海水水质的判断,统统从头学起。付出总是有所回报,第二年,他的生蚝养得个大肥美,通过了市场的检测。

  尝过电商失败教训,做生蚝事业更谨慎

  作为一名商人,方炳松在事业上颇有野心。2013年在电子商务发展蓬勃之际,方炳松与同伴投资开了一家鞋业电子商务公司,是当地制鞋业试水电子商务第一人。

  他投入了不少资金租场地、请员工、搭建摄影棚、聘请模特等等,1年后,这项事业却搁浅了。“回想起这次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经验不足、入不敷出。一开始,心太大了。”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正是有了这次的打击,让方炳松变得谨慎起来,他明白事业就该稳扎稳打,慢慢做大做强。“朋友见我的生蚝事业小有成就,建议我在海边搞农场、果园等,但我觉得还是应该稳步推进。”方炳松严格控制生蚝的品质,开拓自己的市场。如今,方炳松的生蚝养殖面积达到180多亩。

  顺应形势,方炳松在村里开起了一家农家乐,自产自销一部分生蚝。四处闻蚝而来的食客在店里品尝过生蚝之后,都向方炳松打听如何买到品质上佳的生蚝。于是,方炳松又顺带开了一家海鲜干味销售店,方便食客购买。经过方炳松有意部署,一条集养殖、餐饮、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生蚝产业链已经打造起来。

  注册商标,收购生蚝做自己的品牌

  政府对考洲洋的整治工程,让考洲洋的水质与海域环境有了极大改善。考洲洋曾因无度、无序开发,引发生态环境恶化:红树林遭受破坏,一些鱼、虾、蟹、贝类生殖繁衍场所消失,种类和数量锐减,海水受到污染。整治后,曾经密密麻麻占据考洲洋的围网养殖和非法捕捞设施,已彻底从考洲洋水面消失。如今,吊蚝养殖严格控制新增面积,并逐年压缩现有高密度养殖面积,采取稀疏、高效养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得益于政府对考洲洋的治理,海水中的微生物、浮游生物增多,养出来的生蚝品质会更好。”方炳松说,可以预见,赤岸生蚝的品牌会更有分量。“铁涌可以说是巽寮海滨旅游的后花园,沿海的经济发展主要靠美食带动。”生蚝的品质有保障,丝毫不用担心销路。

  为打造生蚝品牌,方炳松特地成立了一家农贸公司,注册了自己的商标,还设计好了品牌包装袋。“赤岸生蚝品质好,现在市场上已有不少假冒产品。我要做的,是保护好赤岸生蚝的品质,做自己的品牌,从我这里出去的,保证是赤岸优质生蚝。”方炳松准备收购本地出产的优质生蚝,如今,有合作意向的有20多家人。

  方炳松在家乡发展得风生水起,不仅带动邻里乡亲的就业,更多的年轻人也愿意留在家乡发展,接力赤岸村的养蚝业。

  “下一步,我计划跟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设法将蚝壳变废为宝。”方炳松说,蚝壳里含有的碳酸钙有诸多用处,他希望能充分利用蚝壳,挖掘其深加工中的中药提成、化妆品、工艺品方面的价值。

  他人眼中的方炳松,有想法敢创新

  “他是个比较有想法的人。”这是政府工作人员王女士对方炳松的印象。王女士2008年来到铁涌工作。在铁涌,人们喜欢以打火锅的方式吃生蚝,这样生蚝更能保留其鲜美味道。去年一次机缘,王女士在方炳松的饭店品尝到不同往常的生蚝菜式。方炳松别开生面地推出了生蚝刺身、芝士生蚝、腊味焖金蚝等菜式,吸纳中西方烹饪方法,丰富了本地生蚝菜式,赢得了众人肯定。

  方炳松还跟王女士聊起了自己的想法。早前,政府注册了“赤岸蚝”品牌,在作为商人的方炳松看来,赤岸蚝仍旧停留在本地的土法炮制阶段,没有真正发挥其最大效益。方炳松希望通过品牌推广将赤岸生蚝打造成广东名优产品,让赤岸蚝真正走出去。“如今新一代的80后,很多都外出打工了,能够留在家乡发展的很少。挖掘本土特色,打造本土品牌,带动当地劳动力发展,方炳松传播的是一种正能量。”王女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