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省内信息联播

种植高品质新会柑的大泽“密码”

李荣信父子在做无人机起飞前的准备工作。

李荣信父子在做无人机起飞前的准备工作。

  新会区大泽镇地处潭江下游北岸,潭江之水沿着省道S364新开公路大泽段蜿蜒铺开,东、南邻会城街道。如今,借着境内土壤肥沃、水土资源丰富的“上天恩赐”,新会区大泽镇找准发力点,采取“有机种植+无公害管理”的种植方法,积极探索出属于自己的一条新会柑种植之路,种植面积已达4000多亩。出自大泽产区的新会柑品质优良,全国各地的顾客争相购买,果农们幸福地忙碌不停。

  推行优质高产栽培模式 把控新会柑品质

  大泽镇位于新会区中西部,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长年温热潮湿,无霜期长。大泽出产的脐橙和红肉火龙果尤为出名,没有丝毫的酸味,非常香甜可口。得益于这里的水土,大泽镇产区的新会柑也品质优良。

  6月19日,在新会区大泽镇的一个果场里,一棵棵新会柑树在阳光的照射下“光彩夺目”。柑树上,一个个新会柑翠绿欲滴,凑近轻轻一闻,清香四溢。

  果场主李杰文看着自己的果园,颇为自豪。他说,自己2009年就承包了这个果园,有150亩,种植的新会柑树树龄均超10年,“我们的新会柑树有4个特点,高产、稳产、树势好、柑品质优良。大部分的新会柑树如果有了6年左右的树龄,产量就会急剧下降。我们的树已有10年树龄,但亩产还可以达到7000斤,长势也非常旺盛”。

  “大泽借助得天独厚的种植环境,通过自身的努力,把控新会柑的品质。”在新会区大泽镇,从事新会柑栽培研究四十多年的林兆伦声望颇高,现在为李杰文的果场提供技术指导。从一个懵懂少年到头发花白的“伦叔”,40余年过去,林兆伦总结了一套种植新会柑的方法。

  林兆伦十分重视种植源头的管控。为了让新会柑质量得到保障,他在柑园实行“有无结合、实用易行”的优质高产栽培模式,“有机种植+无公害管理”的种植方法,让这里出品的新会柑品质上乘。

  “有机化种植和无公害管理的种植方法可以使新会柑的亩产量在很长一段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品质也可以得到保证。”大泽镇农办工作人员表示,标准化种植新会柑已经成为很多大泽镇农民的第一选择。

  高科技助力 喷药杀虫用上无人机

  现在正是为新会柑树喷药杀虫的黄金时期,不过,大泽镇灏霖农场的种植户李荣信却显得不慌不忙。他没有急着装药杀虫,而是从办公室搬出装药的容器,并将容器安在无人机上。

  “别看这个无人机不大,但作用可大着呢!”李荣信笑着说。随后,李荣信的儿子启动了无人机,父子俩坐在办公室的石凳前,向记者演示无人机喷药杀虫的好处。李荣信的新机器,刚买了一个月,花了5万元。

  李荣信种了300多亩新会柑,每年杀虫都面临着雇人难、人工贵的问题,他很想看看这个新机器能不能帮点忙。

  机器虽贵,但李荣信和记者算了一笔账:“我的果园有300多亩,每年杀虫的时候都得找人连续干7天,每年一般请15个人,一个人一天最少50元,无人机是一次性投入,加上儿子早前考无人机驾驶证照的费用,几次下来可以省很多钱。我还可以通过遥控器实时监控无人机杀虫的效果,而且,喷药效果比很多不熟手的工人都要好。”

  雇无人机驾驶员的费用节省下来了,杀虫效率提高了,人工成本也减少了,对于李荣信来说,这台新机器贵得有价值,“如今,我们父子只要花3天就能完工”。

  借助高科技提高生产效率的例子在大泽镇并不鲜见。比如种植户钟贵贤,从2010年开始种植新会柑,2015年开办柑普茶厂,近年来,他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做大。“2015年,我买了几台茶业烘焙机,觉得不够好,2016年到云南考察后,便引进了锅炉蒸汽风干系统,以求最大限度地保留陈皮的原味。”钟贵贤说。

  在钟贵贤的柑普茶生产车间,记者亲身体验了小青柑从果园到成品的打造过程:筛选优质柑源,严格采摘、运输、清洗、传统手工剥柑、锅炉蒸汽风干等关键加工工序,如今,钟贵贤的柑普茶生产车间一年的产量最多达80吨左右。

  加速产业融合,加大高科技助力,利用“有机种植+无公害管理”等特色种植方式,目前,大泽镇正重点推进新会柑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推进新会柑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