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省内信息联播

“侨字号”农产品擘画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江门是粤港澳大湾区内重要的“菜篮子”“米袋子”,从传统农业大市迈向现代农业强市的路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始终是江门抓得最紧的民生工程。

  2015年,江门启动“四个最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行动;2016年,江门出台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实施方案;2017年,江门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试点单位,并同步创建广东省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成为广东省唯一开展“双安双创”的地级市;经过两年创建,2019年11月,江门市被农业农村部正式命名为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成为全国上榜的11个地级市之一。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从运用“互联网+”技术构建溯源体系,到建立“市—县—镇—村”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网格化体系,再到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江门市九年来持续保持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零发生”的良好局面,农产品抽检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绩效评价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细数江门“创安”之路,江门市始终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主旋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农业产业兴旺,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广东乃至全国探索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江门经验”,“让人民吃得放心”,实现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筑牢质量安全生命线

  编织立体式“保护网”

  2018年6月,江门市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建立的市级农业应急检验检测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正式投入使用,该平台实现了质量安全监测、农业环境监测、动物防疫监控、技术培训、信息化服务等资源的整合、共享,在资质认定通过项目达591项,检测能力位居广东省地级市农检系统前列。

  其中,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是该平台的“成员”之一,除了有宽敞明亮的实验室,还有许多“高精尖”的检测设备。“中心拥有农产品检测方面最先进的设备——液质联用仪,它能快速、准确对蔬菜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进行很准确的定性定量检测。“江门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办公室主任麦润锋说。

  据了解,为推动质量检测与基层服务能力持续增强,打通农产品检测“最后一公里”,我市建立起了覆盖市-县-镇-村四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由市、县两级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综合行政执法队伍,70个镇(街)按照“四统一”标准全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服务机构,1446个村级协管员实现村(居)全覆盖......

  此外,全市推动落实每个镇级检测站聘请专职检测员不少于2名,确保日常监测工作正常开展,监测数据实时上传,并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应急预警机制。以此为依托,江门还将进一步加大监测力度,组织做好抽样监测和委托监测工作,加强种植业、畜禽以及水产品中禁用药物等监督监测工作,确保禁用药物检测合格率达到100%。

  在此基础上,一张张农产品质量安全多层次立体式的“保护网”在江门各处逐渐编织开来。

  在生产环节上,我市针对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重点产品和薄弱环节,制定并组织实施了多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今年1-9月全市共抽检种植业产品12.45万批次,畜禽产品13.5万批次,水产品686批次,流通环节食用农产品26.8万批次,检测合格率99%以上。

  在安全执法上,我市大力开展综合执法,实施江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重点整治农药、兽用抗菌药、水产品兽药残留及非法投入品、生猪屠宰、“瘦肉精”、生鲜乳和农资打假等7个领域,2018至2019年8月全市共出动农业行政执法人员1.8万人次,检查企业和经营门店7188家次,立案查处案件129宗,已结案117宗,罚没款60.25万元,没收假劣农资7260公斤。

  在建立农资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上,全市共有5093家生产经营单位纳入监管名录,实施信用评价和“黑名单”制度,各级农业行政部门与生产经营主体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农产品生产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质量承诺和从业培训,实行标准化生产。同时,坚持“双随机、一公开”、行政许可与行政处罚信息“双公示”制度,带动农业生产经营者自律意识不断提升,为农产品生产和品牌打造提供可靠保障。

  良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利器”,同时也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强心剂”。

  江门市积极探索大数据溯源监管新模式,完善监管制度,构建质量监管长效机制。实行农产品产地证明和合格证明试行工作,开展创建“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工作,力争年底前各市(区)至少创建1家“放心肉菜示范超市”,通过以点带面,发挥超市食品供应主渠道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食用农产品种养殖、加工、贮存、运输、销售等各环节强化质量安全管理,逐步实现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的衔接机制。

  此外,我市与五邑大学、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共建农业信息化产、学、研工程,开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管理专业”,与中国电信联手搭建农产品专家信息平台,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提供运营基础,并重新制定了《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操作手册》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构建“上下联动,信息畅通,反应快捷,快速高效”的应急工作机制。

  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

  打造可追溯“身份证”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放心,“舌尖上的安全”已成为现代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供应端”与“需求端”的信息不对称,加剧了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疑虑,传统监管手段逐渐显露短板。

  “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应用,让这一难题有了“新答案”。

  从一颗颗花生、一粒粒芝麻,提炼成一瓶瓶花生油、芝麻油……走进蓬江区明富粮油公司,作业车间里的自动化生产线一片忙碌。而在每件产品走向市场前,都有最后一道特别的工序,那就是贴上“身份证”——农产品溯源二维码。

  一个个二维码,既是企业对自身产品的信心,也是消费者对购买产品的“放心”。“做好溯源,既能更好地接受政府监管,又能让消费者买得放心,还能推动企业发展、宣传企业品牌。”在明富粮油公司总经理英延辉看来,管好生产端是不够的,食品溯源不能缺位。

  农业生产有别于工业生产,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和独立性,而农产品追溯也是食品追溯中最复杂和艰难的部分。构建起信息化平台,连接生产者、监管者和消费者,实现信息互通,这是农产品追溯的“核心”。

  近年来,江门市以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为契机,全面推广应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多次开展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执法和追溯业务应用培训,指导并督促符合条件的企业和合作社主体在国家平台注册并开展追溯业务,截至目前已有651家企业完成注册登记。

  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创新,江门正走出一条独具“五邑风情”的农产品溯源之路。 

  一方面,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农业投入品溯源信息平台建设,首创农资全程信息化追溯模式,接入生产企业及各级经销商,直至销售给农户之间各个节点环节的信息录入,探索构建农业投入品(农药)生产、批发、零售、使用全链条追溯体系,记载农资产品的“一生”。

  据了解,目前我市农业投入品溯源信息平台共备案生产企业728家,经营企业1309家,农药品种数量2586种,农户注册755个。

  今年5月,“广东省农药数字监管平台”上线推广,我市迅速组织将江门市农业投入品追溯平台对接入省监管平台,软件采集数据可实时上传到省监管平台,实现大数据共享,并制定农业投入品购买索证索票制度、农资经营单位台账管理制度、购买实名制度、流向记录制度等农资经营管理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另一方面,我市还在全省率先施行了溯源加农产品责任保险“农安保”,全市范围内,以农业龙头企业、“三品一标”企业和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等优质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为基础,重点倾斜江门市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公共服务平台上线单位。目前,建设“农安保”试点85个,涉及33个农产品品种,保险金额共31997.2万元。

  下一步,除“农安保”外,我市还将探索建立‘农安贷’,通过银行的金融贷款产品,支持生产经营主体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通过建立企业责任、政府担当、市场监管的检测、溯源、保险等多层次体系,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心。

  加快标准化品牌培育

  扬帆“侨字号”农产品

  “杜阮苦瓜柿饼蒂,莲塘菱角两头利,滘头大蔗真脆皮,江门白菜匙羹髀,荷塘芥兰几分地......”一首流传已有上百年的民谣,唱出了昔日江门地道名蔬名果的风光。

  而如今,身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变革浪潮之中,这批“侨字号”农产品又该何去何从?

  2012 年,江门在全省率先推行《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奖励办法》,通过鼓励推动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带动农业生产标准化,加快农业名牌产品发展。

  自此,“侨字号”农产品扬帆远航,迈向标准化、品牌化的质量兴农之路。

  走进新会柑种植基地内,立在田野间一根三四米高的白色杆子连接着智能型物联网农业监测设备,它使用太阳能供电,采用综合气象信息物联网监测、生态环境监测等技术,与新会陈皮大数据平台进行对接,可将监测到的柑场地块的空气温度、湿度、光照度等指标实时传输到大数据平台。

  利用智能型物联网农业监测设备传回的信息,陈皮产业园的工作人员可以将新会陈皮从生产到加工的行业标准和不同地区的水、土、风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精确制定出适合每一名农户种植新会柑的个性化方案。

  “以前新会柑种植没有统一的标准,种植出的产品质量也参差不齐。”在中国电信广东分公司现代农业团队专家邓云聪看来,大数据平台的标准化生产,将进一步擦亮新会陈皮优质农产品的“名片”。

  标准催生品牌,品牌造就质量。

  正是新会陈皮多年来对标准化品牌培育一点一滴的“较真劲”,20多年前产值不足300万元的“小陈皮”如今“大变样”,全产业产值突破66亿元,品牌价值超89亿元,衍生出超百种陈皮系列产品,产业链也从单一的种植产业延伸到加工、销售、旅游等方方面面。

  在江门,借助标准化品牌打响名气的做法,新会陈皮并非孤例,杜阮凉瓜亦是如此。

  “我们成立了14 个杜阮凉瓜专业合作社”“我们委托农企进行种子提纯和培育无土试管苗,向瓜农免费提供苗种,让瓜苗长得更茂盛更高产”“ 我们还建了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

  一个小小的绿瓜,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2017年,杜阮凉瓜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随即进入发展高速期。“以前我们要自己把自家种的凉瓜运到批发市场卖,现在不用了,凉瓜还没上市,别人就已经主动找上门来了,根本不愁销路。”瓜农黄益坚边说边掏出了手机,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今年的订货情况,“我们的凉瓜现在越卖越远了,以前都是卖给杜阮本地的散客,现在都卖到广州、珠海等珠三角城市,有的甚至都卖到北京、上海了”。

  标准化品牌培育,造就了农产品发展的“新引擎”。

  有了新会陈皮、杜阮凉瓜的成功经验,江门乘胜追击,依托区域优势,突出地方特色,以“一县一标”为工作目标,深入挖掘资源,积极引导具备培育价值和市场前景的农产品打造优势特色品牌产业,形成以点带面的局面,推动标准化品牌培育兴业富农。

  截止目前,江门有效期内“三品一标”农产品达184 个、广东省名牌农产品62 个。区域公用品牌 48 个,占全省的 15%。农业品牌建设走在广东省前列。

  从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打造一张张可追溯的农产品“身份证”,让假货、劣质产品“无处藏身”,到编制质量安全“保护网”,实现对食品从田间地头到餐饮消费的全链条互动监管,再到加快标准化品牌培育,扬帆远航“侨字号”农产品,我市走出了一条条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创安”之路。

  在未来,江门将进一步依托特色优势,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建设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大湾区农产品交易流通中心为载体,规划打造连通港澳、辐射全省的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业合作发展平台,引导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与江门农业产业优势充分对接、有机融合,助力五邑农产品走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