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省内信息联播

激励青年到广袤乡村大地放飞梦想

珠海共青团致力培养造就一支“三农”青年工作队伍,构建青年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新格局

1.jpg

由盖山村青年实践基地主办的2019年斗门·盖山乡村音乐节吸引了2万市民参与。受访者供图。

2.jpg

赵志文参加第六届创青春广东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受访者供图。

  前不久,澳门嘉诺撒圣心英文中学组织数百名师生、家长到珠海市斗门区十里莲江开展学农体验:割水稻、抓田鸡、磨米粉、吃大锅菜……现场一片欢乐。十里莲江员工周文伟忙着组织节目,让他们在这度过一个难忘的周末。

  六年前,周文伟大学毕业后放弃城里工作返乡当一名服务员。如今他已成长为十里莲江项目营销经理,每月工资约6000元。

  在珠海乡村振兴主战场——斗门,越来越多的“周文伟”投身其中。距十里莲江不远的停云小镇,原是一座废弃不用的乡村小学。一群年轻人融入设计理念,把这里打造成艺术小镇,供城里人享受慢生活。

  农村天地广阔,大有可为。2018年7月,珠海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吹响了新时期珠海乡村振兴工作的号角。共青团珠海市委员会(以下简称“团市委”)充分发挥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激励广大青年到广袤乡村大地释放青春激情,放飞梦想,建功立业,在全市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青年工作队伍,努力构建起青年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新格局。

  产业振兴

  推动创客下乡,开展涉农创业项目扶持行动

  进入农业领域创业前,史宪宾是一名IT程序员。他把互联网技术与现代农业紧密结合起来,选址斗门区鹤洲北创办珠海十亿人社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因采取人工除虫、物理诱捕等无污染方式,史宪宾种植的火龙果在线上供不应求,并带动一批农民发家致富,他因此被团中央、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评为第十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成为创业圈里的“明星农民”,吸引好些青年前来取经问宝。

  史宪宾哼着小歌采摘火龙果时,斗门区斗门镇大赤坎村31岁的赵志文正在炭火前埋头烧排骨。8年前大学毕业后他返乡传承父辈们的明火烧制叉烧工艺。伴随乡村旅游的兴起,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带动全村15人就业。

  乡村要振兴,产业先兴旺。当前,珠海正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与此同时,港珠澳大桥开通后,珠海成为内地唯一与港澳陆桥相连的城市。便利交通、优越区位为乡村产业新动能培育提供了机遇。

  团市委顺势而为,积极扶持农村产业发展。2019年6月,团市委举办第六届“创青春”广东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珠海市级优秀项目评选活动,为珠海农村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培育搭建平台。其中由赵志文创办的珠海市斗门区肥仔强乡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总分第一的成绩拿到广东省2019年第二届十佳“青农优品”优胜品牌。

  如今,珠海在实施农业创新驱动工程中,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让传统农业插上现代技术;突出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青年群体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敢闯敢干,是推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生力军。

  下一步,团市委将继续开展涉农创业项目扶持行动,具体包括配合“粤字号”农业知名品牌创建行动,继续开展“创青春”广东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珠海市级优秀项目评选活动;推动资本下乡、创客下乡,培育乡村产业发展新增长极。

  针对青年群体创业缺乏资金的共同难题,团市委还将推动成立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贴息担保基金,深化金融机构优秀青年干部赴区级团委挂职工作,协助符合条件的创业青年申请创业贷款和享受贴息政策,定期为农村创业青年提供金融信息服务。

  人才振兴

  完善人才生态圈,为乡村青年人才成长搭平台

  “培训内容很实用!既转变了一些固有思维,又结识了一批同在农村创业的朋友。”参加完2019年珠海市“领头雁”农村青年人才乡村旅游专题培训班后,斗门区白蕉镇新马墩村青年黄兆昌计划把所学用到实际工作中,带动更多同龄人投身农村特色产业发展。

  作为服务珠海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团市委已连续多年开展“领头雁”农村青年人才培育工程。2019年团市委根据涉农青年实际需求,以村淘电商、乡村旅游、农业种植技术和水产养殖技术为主题开展6期培训班,吸引超400名农村青年参加。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当前,珠海尤其需要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青年人才,愿意将所学所得与带动农民创业就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

  对此,团市委正在大力培养、凝聚、举荐一批能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的青年人才,计划在全市建立起农村青年人才数据库,构建起“致富带头人+驻村干部+乡镇团干+龙头企业家+农科专家”的人才生态圈,为优秀农村青年成长为致富带头人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

  近水楼台先得月。珠海高校资源丰富,学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位居全省第二。团市委因势利导,继续扩大大学生乡村社会实践规模,开发具有社会功能的实践项目,提供涉农实习岗位,引导大学生们了解乡村、认识乡村,到乡村就业、创业。

  不止“引进去”,还要“带出来”。团市委开展乡村青年人力资源调查统计,重点对乡村35岁以下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等青年进行排查,采取订单、定向和定岗式培训提升就业技能;实施“千校万岗”大中专学生就业精准帮扶行动,推动华发集团、格力地产等优质企业开发709个贫困学生专属就业岗位,联合珠海大横琴集团、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开展3场人岗现场对接活动,为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此外,团市委还组织各类活动,为本土农村青年成长提供平台。前不久,斗门镇上洲村青年实践基地组织24名村民开展“乡里粤厨”厨艺比赛,一下午吸引三四百名村民参与。“这类活动接地气,既展现了厨艺,又把‘粤菜师傅’工程推至乡村。”该基地负责人黄靖说。

  文化振兴

  联动社会资源,提供文明乡风公益服务

  艾饼、客家咸茶、鸡姜酒、三丫粄……自2016年起,每年“五一”小长假,斗门区白蕉镇都会举办“食乐虾山”客家文化美食节,在团市委的指导下,虾山村青年实践基地在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传统的客家文化、客家风情、客家美食让这个村成为周边游客玩乐的热门之地,2019年两天活动时间吸引约3万名游客。

  “食乐虾山”客家文化美食节仅是团市委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一个缩影。2019年,团市委依托村党群活动中心、村文化站等资源,在斗门镇上洲村、下洲村、莲洲镇东湾村,白蕉镇盖山村和虾山村建有5个青年实践基地,围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以及学雷锋活动月、广东扶贫济困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各类文化服务类活动近90场,服务农村青少年、孤寡老人等群体逾6000人次。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按照部署,珠海将制定公布乡村可开发文物建筑资源目录和旅游开发资源目录,通过开展“白蕉海鲈”旅游文化节、三板水乡文化体验节等活动,传承发展提升乡村文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育计划,保护传承鹤舞、水上婚嫁等岭南特色的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等乡土文化,办好民间“村晚”、民俗文化、传统体育活动。

  对此,团市委将充分发挥全市志愿者规模庞大、组织众多、触角广泛的优势,广泛参与珠海乡村文化振兴,如组织实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和“情义两地行”粤港青年志愿服务合作营活动,动员青年大学生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教育、医疗、科技、文化、卫生和文明乡风等公益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

  生态振兴

  组织青年建主题林,开展“河小青”护河志愿行动

  2019年3月,团市委将“学雷锋全民志愿服务行动月”活动与植树节结合起来,组织逾90名青年志愿者在横琴新区天沐河北岸开展植树护绿志愿服务活动,同时邀请12名来自澳门大学的志愿者,在密切两地青年交流交往的同时,也为“珠海绿”添上一份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珠海自然环境优越,山海相依、陆岛相望,有着宜居之城、幸福之城的美誉,2018年又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禀赋需要一代代珠海人守护下去。

  对此,团市委开展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志愿行动,配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动员团员青年、大中学生等组建志愿服务队,形成生态振兴青年合力。

  植树方面,团市委组织青年、志愿者在植树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义务植树造林活动,鼓励和组织社会公众、志愿者自发建设青年林、感恩林、亲子林、爱情林、志愿者林等主题林。

  河湖保护方面,团市委开展“河小青”护河志愿行动,正在探索组建“共青团+青年环保社会组织+青年志愿者队伍+青年突击队”的“河小青”队伍体系,对招募的青年志愿者进行河湖管理保护专业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据统计,2019年以来,团市委组织开展各级“河小青”爱河护绿志愿培训5场,参与人数达240人次;指导各级团委成立7支河小青护河爱水志愿服务队,开展巡河护河志愿活动近百场,总参与人数近2300人次。

  “我们还计划开展‘河小青’巡河护河活动,动员青少年开展日常性的随手拍、随手捡、随手护等巡河护河‘微行动’。”团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珠海共青团支持专家学者、高校学生开展“巡一条河道、访一个典型、办一件实事、做一个课题”活动,协助党政建立起长效管护机制。

  组织振兴

  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选拔有为青年担任团支部书记

  2019年暑假,30名在珠海高校团学干部经培训后成为团建指导员,驻点金湾、斗门各镇街、村、社区开展新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期间,团建指导员引导近30家新农村企业成立团组织并入驻“智慧团建”系统。

  当前,广东团省委正在开展整治软弱涣散基层组织三年行动“命脉工程”。团市委以“智慧团建”系统为总牵引、总抓手和总阀门,精准发力施策,指导农村组织建立团组织、选拔团干部、执行团的组织制度、组织开展团的活动,夯实农村基层团建。

  具体工作中,团市委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命脉工程”,着力解决基层团组织弱化、虚化、空心化等突出问题,推动基层团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把握时代特点和青年需求,规范、优化农村团组织设置,开展农村团组织联建共建,实现对返乡创业青年、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返乡大学生等团员青年群体的有效覆盖。

  下一步,在农村基层团干部选拔上,团市委将继续选拔有情怀、有能力的团员青年担任农村团支部书记,广泛吸纳优秀青年人才兼任乡镇团干部,配合探索建立村党组织书记担任青年工作指导员的制度,并推动落实在村“两委”换届选举时通过依法选举至少配备1名35周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兼任团组织书记。

  推进组织建设,经费是保障。珠海市、区两级团委工作经费重点向镇村团组织倾斜,围绕禁毒、普法、社区矫正、留守少年儿童关爱等基层社会治理领域,探索“团干部+社工+志愿者”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模式。

  目前,基层团组织已基本覆盖珠海农村行政村,组织建设成效初显,为后期团的基础工作和组织生活开展搭建起多层次、立体化平台。

  ■人物

  让青春在乡村振兴中绽放

  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乡村振兴的未来也要靠青年。

  今天,我们刊登4名珠海乡村青年的故事。他们,既有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也有来到农村寻找机遇的城里人。他们,把对农村和对农民的爱化为粒粒种子,播撒在广袤田野,伴随成长收获快乐。

  黄靖:牵线搭桥,勇做乡村振兴追梦人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斗门人,能为家乡发展献一份力,我倍感自豪。”201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的黄靖,同年7月通过考试成为珠海首批大学生村官,被派驻到斗门区白蕉镇沙石村担任村委副书记。

  沙石村是一条欠发达村,各类基础设施欠缺。在和村“两委”干部研究后,黄靖与同事们走街串户做调查,记录需要改善的地方,撰写申请材料。5年多里,沙石村争取到扶持资金1000余万元,完成包括道路硬底化、村居休闲广场等50多项村居工程建设。

  解决缺钱问题的同时,黄靖还在团市委支持下着手解决农村发展缺人的问题,吸引更多同龄人到农村干事创业。2017年,他与多名大学生村干部共同创办珠海市金谷青年创业服务社,随后又搭建起斗门镇上洲村、莲洲镇东湾村等5个青年实践基地。仅2019年,5个基地组织春节游园会、新春篮球赛、乡村音乐节等140余场活动,覆盖群体近6万人次,吸引周边村民走出小家,融入大家。

  此外,黄靖还借助校友身份,链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参与当地乡村振兴。如该校社团连续3年到沙石村开展暑假支教活动;不动产学院师生们帮助村里编制乡村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设计学院设计标识系统。

  从大学生村官到参加工作,从创立青年创业服务社到珠海青年实践基地负责人,黄靖扎根乡村一线5年多。“将继续筑巢引凤,培育产业,提升‘造血’能力,为斗门农村发展创造更多可能。”黄靖说。

  王玉亮:科技富农,为市民餐桌供应更多优质产品

  “这是我们从日本引进栽培的阳光玫瑰葡萄,该品种果粒大、含糖量高、风味佳、果肉鲜脆多汁、具有玫瑰的香味。”在金湾区红旗镇一处农产品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内,珠海实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玉亮让记者尝尝他试种的新品种。

  王玉亮是珠海农业领域不可多见的专业人才。12年前他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硕士专业,随后在专业公司从事病虫害产品及生物、有机肥料研发;6年前进入农业领域,主要从事葡萄、火龙果等新品种引进栽培及休闲观光农业开发。科班出身,加上先前的科研从业经验,王玉亮在农事活动中较好地将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

  作为珠海市青年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会会员的王玉亮,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得到了珠海团市委、市农业农村局、市供销社等单位的大力支持。2019年广东省青年创业就业促进中心组织的“领头雁”精准扶贫重点项目评选中,珠海实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参加线下项目评选,获得5万元项目扶持资金。目前,该公司还被推荐申请小额贴息贷款,正在进行前期审批。

  不止个人公司在发展,王玉亮还带动了一批人成长。身兼金湾区政协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区农村产业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的他承担着推进全区农业现代化、带动传统农户增收的职责。

  对此,他定期组织周边农户举办技术培训及技术交流会,提升农户的栽培技术,帮助大家生产出更加优质的农产品。

  赵志文:传承非遗,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在斗门,大赤坎明火叉烧烧排骨声名远扬,已成为当地美食名片之一。今年31岁的赵志文是该项非遗的第四代传承人。大学毕业后一年,他便返乡学习父辈们传承下来的明火烧制叉烧工艺。相对父辈,赵志文在坚守工艺同时,更注重延伸叉烧产业链,拓展产品品牌,努力让更多人了解这项非遗。

  在2019年举办的“创青春”珠海优秀创业项目征集评选活动中,大赤坎明火叉烧项目脱颖而出,被推荐参加省级赛事并斩获广东省2019年第二届十佳“青农优品”优胜品牌,同时还参展第十届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暨2019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农产品采购商峰会。

  如今,大赤坎明火叉烧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菜,店铺每年吸引食客超十万人次,共吸纳15名农村青年就业。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近些年,赵志文开放店门口位置,免费供3户本地村民售卖当地小吃,让大家共同发家致富。他也成为中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会员。

  因客流量不断增加,现有餐厅接待能力和厨房面积受限制。三年前,赵志文注册成立斗门区肥仔强乡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规划非遗产业化发展和非遗文化旅游项目。

  目前,这一规划项目已成为珠海市重点预备项目。“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新起点。”赵志文对未来充满憧憬。

  童秀娟:共享农房,让农村闲置资源“活”起来

  “生命不息,折腾不止。”这是童秀娟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她职场人生的真实写照。

  2013年,童秀娟离开耕耘多年的地产行业,投身乡村振兴这片新天地。作为创始团队核心成员,她参与筹建的珠海逸丰生态养生园初获成功。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闲置房屋越来越多。部分城里人又希望体验农村恬淡生活。因信息不对称,加上市场尚未发展,导致这一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童秀娟看准其中商机。起初,她瞄准农村长期闲置农房、宅基地,于2016年初在斗门区莲洲镇石龙村联合创办“石龙艺术+”民宿;2018年,她又调整思路引入“共享农房”产业模式,在莲洲镇东安村创办“莲里香舍”主题民宿,改造修缮闲置农房的同时,对有常住农户的闲置客房进行装修。两处民宿项目已带动29户农民创收,提供长期就业岗位12个。

  单一民宿产品还满足不了童秀娟的创业梦想。她有着更大的乡村产业布局,计划将茶文化、酱香酒文化、乡村生活文化等休闲文旅元素植入其中,打造具有乡村生活艺术特色的田园康养小镇,满足追求“一半在城市,一半在田园”城市居民的多方需求。

  这样的产业规划定位缘于童秀娟长期以来的学习。仅2019年她先后三次参加广东团省委组织开展的“领头雁”人才培训。在与全省其他优秀农村创业青年们交流碰撞中,她逐步找到乡村民宿发展方向。

  在童秀娟看来,“共享农房”的打造,既可让城里人在与农户交流互动中更好体验乡村生活美学,又可促进其在地消费,通过延伸产业链给农民们带来发展机会,增加农民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