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省内信息联播

湛江那毛村沙地长出“金饽饽” 小番薯撬动大产业

1.jpg

那毛村村民收获新一季番薯 莫谨榕 摄

  4月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在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乌石镇那毛村两委办公室内,那毛福平种养专业合作社和珠海画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举行了签约仪式,画喜公司将在那毛村承包建设一个占地1300多平方米的番薯加工厂。

  那毛村精准扶贫工作队队长、村支部第一书记彭彬心头的大石终于放下。这是彭彬来到那毛村的第四个年头。小有名气的“福平”薯、高效有序的薯粉加工厂、酷炫的无人机队、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随着扶贫工作不断深入,那毛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今摆在彭彬和工作队面前的首要任务,是要让这些扶贫成果牢牢巩固,深深扎根。

  “手指红薯”点“土”成金

  4月中旬的那毛村已有一丝暑意,在 “福平”番薯种植基地,村民们正忙碌收获新一批冬种番薯。“那毛村的‘黄金手指薯’高峰期种植面积达到800多亩,三年累计产值达200多万元。”站在田头,彭彬看着这热火朝天的收获景象感慨万千。

  2016年,彭彬“二进村”,来到了位于雷州半岛西南、偏远北部湾岸边的那毛村。尽管拥有着风光旖旎的热带海岸线,但那毛村发展相对落后,是广东省定贫困村,有贫困户52户200人。

  “那毛村台风多发,全村耕地不足,可耕作田地面积仅1100亩,贫困户缺乏种植技能,大多数没有受过教育。”入村摸底后,彭彬发现那毛村的扶贫担子并不轻。

  “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那毛村的扶贫工作只能靠科学技术来帮助。经过调研,彭彬和工作队发现,那毛村是典型的滨海沙质土,富含火山灰,适合种番薯。于是,他们从惠州引进“手指红薯”主攻冬种番薯,不仅可以避开台风灾害,还能南薯北运,供应北方冬春市场。

  “还以为是什么高端产业,我种了一辈子番薯还是这么穷,种番薯能有啥出路?” 在推进番薯种植的初期,来自贫困户和村民的质疑声不绝于耳。

  “要让老百姓相信我们,就得让他们尝到甜头,看到盼头。”为了带动贫困户和村民参与,彭彬和扶贫工作队想了很多办法: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鼓励贫困户种植,不仅免费提供薯苗、耕种设备、技术指导,还全量保价收购。番薯种出来以后,工作队大力做推广,为那毛番薯注册了“福平”的专属品牌。

  如今, “福平薯”在华东等市场销量强劲,已成为助力那毛村脱贫的“金饽饽”。那毛村的番薯种植面积从第一年的20亩左右,发展到2017年最高峰时的800多亩,今年经过科学调整,仍有400多亩。20多户贫困户、80多户村民积极参与到番薯产业中,一个种植周期(通常为3到4个月)可为贫困户实现纯收入超2000元/亩。

  产业齐发提升“造血”功能

  四年来,以“福平薯”为代表的新引进产业给那毛村送了 “福”,脱了“贫”。据统计,那毛村52户贫困户共200人,目前已经基本实现脱贫。

  不过,身为第一书记的彭彬仍不能松劲。“扶贫工作是循序渐进的,每个阶段都有新的挑战。随着番薯产业步入正轨,我们在科学技术、资源管理、市场销售方面的短板都暴露出来了,下一阶段就是要巩固扶贫成果,让我们的特色产业能扎实落地,稳步成长。”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就强调,要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对于这一要求,彭彬有自己的理解:“要固成果、补短板,光靠那毛村的老百姓不行,光靠工作队也不行,要从社会上引入有技术、有经验的合作伙伴,保障产业的持续发展。”

  于是,便有了4月17日福平合作社和珠海画喜公司签约的这一幕。那毛村引入画喜公司承包建设一个番薯加工厂。画喜公司的加入只是那毛村番薯种植产业链不断延伸的版图中的一块,彭彬的目标是把那毛村打造成番薯产业示范村。

  早在两年前,彭彬和工作队就开始围绕“福平”番薯进行产业链布局。“那毛村的番薯产业现在是上游育苗,中游环节是种番薯和鲜薯的销售,下游是把番薯加工成粉丝。” 彭彬表示,除了种植和销售鲜薯外,那毛村还布局了番薯加工环节,将一些不适合单独销售的番薯加工成粉丝,还对加工厂进行了兼容性设计,未来还可以生产番薯干、番薯汁、番薯蜜。

  数说成效

  ◆2019年那毛村福平种养专业合作社收入增至50万元,较上年度上升20%,52户贫困户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1000元,超过省定8266元。

  ◆2019年那毛村通过农机社会化服务,番薯种植、小番茄种植,为集体经济创造近200万元的产值。

  ◆2019年,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投入30万元建设了那毛村田头冷库,投入100万元发展一村一品番薯项目;引进碧桂园专业力量参与到那毛村乡村建设,大大提升村容村貌。

  无人机开辟扶贫创新路

  多管齐下防止返贫,是当前彭彬和工作队思考最多的内容。

  彭彬介绍,如今那毛除了番薯产业链,还增加了青枣、芒果、小番茄等种植品种,引入秸秆饲料厂、无人机植保项目、光伏发电项目等,那毛产业链的不断丰富,能大大降低番薯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工作队还给那毛村留下一笔带不走的“财富”。过去四年间,工作队为村里所有的番薯地配备了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建好了番薯粉丝加工厂和800立方米的冷库,还留下了一批种植采收的农机设备。

  扶贫工作的关键仍然是人。脱贫必先立志,智和志,是内力,也是内因。“年轻人觉得农业生产很‘老土’,不愿意回村,一直是扶贫工作的痛点难点。”彭彬说道。

  为了吸引年轻人加入农业生产,彭彬和驻村干部们想了不少“酷炫”的新点子。比如,带着村民“上天”搞飞机,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的支持下,那毛村合作社和珠海羽人公司合资成立湛江羽人飞防服务公司,在村里办起了操作农用无人机培训学校。如今已经拥有一个60多台无人机的机队,培育了10多个无人机飞手,去年该机队在粤西地区喷药、施肥、播种、作业、服务作业面积10多万亩,带来15万元的可观收入。

  对话第一书记

  那毛村支部第一书记彭彬:产业做大抗风险

  羊城晚报:目前,那毛村围绕番薯产业做了许多布局,除了种植番薯外,还延展了包括番薯粉丝加工等产业链。在您看来,推动产业扶贫的关键是什么?

  彭彬:产业扶贫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在不同时期关键点也不一样,产业的起步期非常关键,要让老百姓尝到甜头,看到盼头,愿意参与进来。所以,在推广番薯产业初期,我们不计成本、千方百计也要把番薯种好卖好,让老百姓相信加入我们是能够提高生活水平的。

  在产业逐步走上正轨后,我们对外寻找合作伙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这时候部分老百姓一些狭隘意识可能又会“抬头”,比如,当市场价格波动时,部分农户把番薯以次充好卖给合作社。所以,我们要把扶贫和扶智、扶志相结合,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思想引导。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成果,老百姓越来越看到口碑和诚信的重要性,自发地规范种植。

  羊城晚报:目前,那毛村贫困户已经基本实现脱贫,巩固脱贫成果成为当前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扶贫产业,增强农村“造血”功能?

  彭彬:贫困户只是一个小的群体,他们的发展还要放到整个村庄发展的大格局来共同考量。只有全体村民和贫困户一起发展好,才能够更好地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所以,全村共同发展、共享成果,对我们是一个刚需,也是一个任务。

  为了巩固扶贫成果,我们想了不少办法。无论贫困户还是贫困村,都是一个小的群体,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抵御市场上的风险能力都是比较弱的,所以我们要尽可能链接更多的资源把产业做大做强。目前,我们连接周边几个贫困村组建扶贫产业联盟,目的就是把几个村的信息和资源共通共享,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比如,去年有4个村联合种植小番茄,因为规模较大,我们有了跟化肥供应商和采购商的议价能力。接下来,我们还有一些资源可以互补,比如我们村有冷库和打包厂,有的村种植面积比较大,但没有冷库,我们就可以出租冷库,共同打包,既给那毛村带来效益,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羊城晚报:年轻劳动力流失是目前扶贫工作的一大痛点,在您看来,如何吸引年轻人回村?

  彭彬:扶贫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还是在人。很多年轻人宁愿到城市里做烧烤、卖啤酒,也不愿意回村务农,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之一是年轻人的观念问题,部分年轻人觉得务农很“老土”。

  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做好产业,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另一方面要引入年轻人感兴趣的新产业,吸引他们回来。比如我们组建无人机植保队伍,年轻人不用再拿着锄头下地干活,而是操作“飞机”。现在我们已经培养了10多个年轻“飞手”,其中一个已经拥有了培训资质,又被无人机植保企业选拔到了世界500强总部工作,用三年时间从烧烤摊服务员摇身一变成为蓝领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