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省内信息联播

产业兴,村民富!江门产业扶贫实践不断开花结果

  产业发展是稳定脱贫的重要支撑。如今的五邑大地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代农业园区、三产融合体等各类业态层出不穷,农业、农村、农民相互联结,正逐步构建起多方共赢的利益共同体。近年来,江门全市各地的产业扶贫实践不断开花结果,尤其是镇村基层,闯出了许多新路子,探索出许多新经验。

  数据统计,2016—2019年,江门共安排专项资金10655万元,建成规模项目199个,其中产业项目36个、资产收益项目163个,带动/受益贫困户11271户次。

  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扩大脱贫攻坚成果、取得脱贫攻坚决定性胜利的根本策略。在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达到脱贫标准的背景下,下一步,江门将继续走好“造血”产业扶贫路,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帮扶机制,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年底前力争实现高质量脱贫。

  蓬江区棠下镇良溪村

  农旅融合让贫困户当起公司“小股东”

  早上,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良溪村入口附近的一处果园又热闹起来。正在打理沃柑树苗的,不仅有村民和工作人员,还有村内曾经的贫困户罗衍胜。

蓬江良溪村的种植工人通过手机控制柑园的灌溉。杨兴乐 摄

蓬江良溪村的种植工人通过手机控制柑园的灌溉。杨兴乐 摄

  去年,在蓬江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棠下镇实施“公司+贫困户”合作扶贫模式,引入广东丰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入80万元入股该公司,重点投入良溪沃柑种植基地,让罗衍胜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当起公司“小股东”。去年,经过项目帮扶务工和村集体分红分配,罗衍胜一家总收益达1.6万元,成功脱贫。

  党建活力转化为脱贫动力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扶贫项目,带动贫困户脱贫,同时还带动村民致富。最终,我们选定了沃柑精准扶贫产业帮扶项目。”良溪村第一书记刘旭泉每周都会到良溪村了解项目的进展。

  项目采取了“基地+农户+公司+平台”的产销一体化合作扶贫模式,带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务工;同时通过种植技术培训、与银行合作对加盟种植农户进行融资扶持等,带动愿意扶贫先扶志的贫困户实干脱贫。此外,项目还将通过公司专业化运作,整合周边种植基地,带动成立一批如农民合作社的新型农业主体,扩充发展上下游产业链。

  近年来,蓬江区和棠下镇强化党建促脱贫,组织派驻第一书记,强化担当保障;同时通过“四议两公开”,引导党员和群众群策群力开展项目,并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投身扶贫项目排忧解难,为村民群众,尤其是贫困户谋福利。

  群策群力下,良溪村党建活力转化为脱贫动力。在项目开展的前期,刘旭泉就带领着村内的党员逐户上门征集群众的意见,给群众解释和介绍项目内容。最终,在党员和村民的支持下,项目不到一年便取得不少成效:项目2019年通过销售等方式为棠下镇贫困户共分红5.6万元;完成前期投入约40亩,带动良溪村村民沃柑种植50多亩。

  农旅融合为悠悠古村留下人才

  良溪村坐落于群山环抱之中,犹如世外桃源,背山而筑,面水而居。清山、碧水、古楼……在自然与历史的“浇灌”下,良溪村孕育出一番独有的韵味。

  “当时选择在良溪投资项目,正是看中良溪优质的文旅资源。”站在果园里,广东丰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关耀强看着一片充满生机的沃柑树苗,喜笑颜开。他告诉记者,沃柑种植基地除了进行种植和销售沃柑,还将打造成农旅结合的休闲项目,给到良溪村旅游的游客提供更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留下高质量的旅游体验。“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计划对基地进行改造升级,完善果园里的基础设施,装上精美的灯饰,同时举办草坪音乐会,让游客能够在夜晚享受果园采摘、通过节目表演感受良溪文化。”关耀强说。

  近期,基地还为良溪村的村民举行了一场农村电商培训。“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项目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回村创业,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舞台。”刘旭泉说。“我们有信心,沃柑种植产业旺起来,村民致富的门路多起来,钱袋子鼓起来,回乡创业的年轻人也会越来越多。”

  江海区礼乐街道

  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带动贫困户年增收两万元

  在江门高新区(江海区)礼乐街道产业扶贫示范基地,火辣辣的阳光下是一片绿油油的田园。作为最早加入产业扶贫基地的精准扶贫户,向东村村民陈国栋每天都会准时到田间耕作。

  自2017年以来,江海区突出抓好产业扶贫,结合区内的特色产业,因地制宜推进产业扶贫基地建设,创建“公司+基地+农户”长效脱贫模式,支持贫困农户到扶贫基地开展农业生产,并落实免地租、给予农资补助、提供技术指导和保价收购等措施。

  如今,在这块面积约30亩的土地上,10户贫困户重新恢复了生活的信心。据统计,如今该区已累计投入45万元发展该项目,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帮助贫困户年均增收两万元。

  精准扶贫户实现“零成本”种植

  礼乐街道素有“鱼米之乡”美誉,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培育了不少富有特色的精品农业。近年来,该街道因地制宜,实施“特色种植+旅游”产业扶贫项目,对参加生产种植的精准扶贫户给予政策支持。

  几年来,礼乐街道结合自身优势资源,以当地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生态旅游特色园区——秾稼生态园为平台、载体,打造了“旅游+”产业扶贫示范基地,采取“特色种植+旅游”的形式,以“造血”产业扶贫实现长效增收脱贫。

  “政府向农企租赁约30亩土地,向有种植能力的精准扶贫户免费提供耕地,向扶贫户补贴种子、化肥等农资,补贴金额最高3000元/亩。”礼乐街道扶贫工作人员介绍,在这里,精准扶贫户实现了“零成本”种植,农户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产业扶贫基地的特色种植项目不仅为精准扶贫户免费提供耕地、农资补贴等,还通过与市农科所、礼乐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等部门合作,给扶贫户进行技术指导,引导扶贫户科学选择种植项目,此外还发动采购商收购扶贫户的农产品,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因地制宜、授人以渔,才能看到最明显的帮扶效果。”该负责人说,礼乐街道的贫困户本就以务农为主,他们擅长耕种,也乐于接受这样的帮扶方式,既有种子化肥补助,又有技术指导。“有些收成好的农户,1个月可赚到几千元,生活水平比以往明显提高。”

  帮助贫困户解决农产品销路难题

  今年以来,产业扶贫示范基地的农户颇为焦急:时间一天天过去,扶贫基地里的蔬果眼看着要成熟了,但受疫情影响,农产品销路却受阻了。批发商很少收菜,农户们也没有销售渠道,只能干着急。

  针对上述情况,江海区大力推动消费扶贫,组织辖区的农产品企业参加展销会、广交会,发展“电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直采直销新型销售模式。同时,组织外海面、腊味、酱油系列等名优产品参加“消费扶贫——江门行动”,切实解决贫困户产品销路难题,促进贫困户增收。

  “全家老小指望土地吃饭。”基地贫困户满叔(化名)告诉记者,眼看着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卷心菜、西红柿就要烂在地里,礼乐街道办食堂采购了贫困户的蔬菜,扶贫干部还联系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到基地购买农产品,解决了贫困户的燃眉之急。

  阿培是基地的一名年轻农户。疫情防控期间,他在做好防护工作的前提下,照常到礼乐中心市场销售蔬菜。阿培告诉记者:“有了这块地,每个月都是收获的季节,每次从菜市场回到家,心里都是满满的幸福感。”

  礼乐街道扶贫工作人员说,接下来,该街道将加大力度实施产业扶贫,发动更多农户参与“旅游+”产业扶贫,进一步巩固扶贫成效,实现稳定脱贫。

  新会区会城街道茶坑村

  梁启超故里走宽人文致富路

  午后,83岁的新会区会城街道茶坑村袁松柏戴上草帽,到离家门口不远的柑园劳作。最近,正在为农资发愁的他,收到了会城街道扶贫办免费送来的7大包肥料。送肥料、送技术,靠着村里近年的产业帮扶,包括袁松柏在内的12户精准扶贫对象在2018年全部实现了脱贫。

新会茶坑村紧握梁启超历史文化名片,以文旅发展带动产业振兴。杨兴乐 摄

新会茶坑村紧握梁启超历史文化名片,以文旅发展带动产业振兴。杨兴乐 摄

  近日,新会区召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指出乡村振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要之举,各镇(村)要深挖本土人文、历史等资源,打响农村产业品牌。为此,茶坑村加紧了乡村振兴的步伐,紧握梁启超历史文化名片,以文旅发展带动产业振兴,引领村民走上充满人文气息的致富路。

  梁启超元素点亮百年古村

  银洲湖畔,凌云塔下,茶坑村是远近闻名的“启超故里,陈皮之乡”。一百多年前,中国近代著名的改革家、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梁启超出生于此。名人的血脉造就了茶坑村独有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灵气,也为这里乡村振兴的思路提供了灵感。

  驱车驶入茶坑村新铺好的沥青路,正在建设的游客中心党建公园和人才公园引人注目。去年,茶坑村投入超过160万元,建设占地2000多平方米人才公园。随后,党政文化长廊、名人墙、聚贤亭、仿古栈桥等建筑相继建成,梁启超的家风教育理念还将以喷画的形式在名人墙上展现。

  “停车难曾经是一大难题。”茶坑村党委书记梁国安说,梁启超故居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随着近几年景点人气渐涨,故居周边的停车场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为解决这一问题,茶坑村投入约150万元建成了游客中心党建公园,修建了启超故居第一停车场,为旅游大巴增设停车位,大大提高了旅游接待能力。待游客中心建成后,茶坑还将引导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导游等入驻,为游客提供更贴心的服务。

  擦亮启超故里这张名片,让拥有几百年历史的茶坑古村找到了文化振兴的“法宝”,也让村民有了产业振兴、增收致富的希望。茶坑村是新会陈皮核心种植区,梁国安期待,文旅发展能够带动村里新会柑、陈皮、柑普茶等一系列产品的销售,让村民享受到切切实实的收益。

  未来,茶坑村还计划与周边的天马村、陈皮村、小鸟天堂“牵手”,组成景区集群的旅游圈,统一包装、策划、宣传、丰富旅游线路,为乡村振兴注入区域旅游融合的动力。

  乡村振兴成为全市样本

  最近,茶坑村将代表江门市参加全省乡村振兴比拼赛的消息传遍了整个村子。这对于曾经荣获“中国十大最美乡村”“江门市文明村”“江门市生态示范村”“江门市卫生村”等荣誉称号的茶坑来说,又是一次莫大的肯定。

  过去几年,茶坑村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方的支持下,全力开展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工作,农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村容村貌有了“大变样”。

  在这个过程中,“清”是第一步。从2018年开始,茶坑村大力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清理垃圾杂物和淤泥约1100吨,清理池塘漂浮物约850立方米,清拆60户违章建筑约5500平方米。

  村里的环境收拾干净了,“建”的进程也随之跟上。在农村,部分村民有随地大小便的陋习,这不仅影响卫生环境,还对村民的健康埋下隐患。从2018年10月开始,茶坑村全面推进“厕所革命”,以多种形式和途径开展文明如厕宣传教育,培养村民健康的生活习惯。在此氛围下,茶坑村投入了103万元,以梁启超故居景区创建为契机,对村内6间公共厕所进行改造升级,其中3间达到A级旅游厕所。与此同时,村民积极响应村里的号召,自行对住宅内的户厕进行建造,实现真正的共建共治共享。

  一辈子生活在村里的袁松柏亲眼见证了村里这几年的变化。过去,村道上垃圾被随意丢弃,污水四溢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今走在村路上,每100米就能见到一个垃圾桶,新增的35个垃圾收集点每天都有保洁员负责清运消毒。全村4个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站每日运转,处理后水质达到一类排放标准,正源源不断地向周边的柑园输送。袁松柏说:“现在村里越来越靓,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台山市海宴镇五丰村

  扶贫直播间打开产品新销路

  “这是我们海宴特色富贵竹‘弯竹’,观赏价值特高,欢迎朋友们下单选购……”炎炎夏日,走进台山市海宴镇五丰村商业街,位于二楼的善融扶贫直播间里时常能见到这样的直播场景。

台山五丰村已打造3间扶贫直播间,带动26人参与直播带货。任龙 摄

台山五丰村已打造3间扶贫直播间,带动26人参与直播带货。任龙 摄

  直播带货助力精准脱贫,是五丰村“新时尚”。今年以来,为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进一步提高贫困户收入,让更多爱心人士参与到扶贫直播活动中来,海宴镇扶贫办与五丰村携手科技公司在该村商业街打造精准扶贫直播间。

  “目前,该村街已打造3间扶贫直播间,带动26人参与微商直播营销,各大电商平台上线产品超过15款。”海宴镇挂职党委委员、五丰村驻村第一书记陈金灿说,精准扶贫直播间依托直播技术,向网络客户推荐五丰村乃至整个海宴镇的特色农副产品,帮助全镇特色农副产品打开新销路。

  探索设立“电商+扶贫”直播间

  今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多地农产品面临滞销,海宴镇也面临同样的困难,尤其该镇特色经济作物富贵竹恰逢收销旺季,让农户和许多花卉销售企业陷入了两难境地。

  疫情之下,如何挽救7000多亩富贵竹?“现在直播带货很火热,不如我们也尝试一下。”陈金灿一早便提出,五丰村有场地、有资源,可以借助当下最火的直播形式,以“电商+扶贫”的模式,开展线上推广,直接帮贫困户带货。他的想法很快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

  今年3月,随着台山市供销社上线淘宝电商平台和贫困户微商平台,海宴镇一举打通线上扶贫渠道。3月18日,海宴善融扶贫直播间正式成立,由海宴镇扶贫办提供人气主播首先为贫困户进行农产品销售推广。

  4月16日,拼多多直播扶贫活动在海宴镇五丰村善融扶贫直播间开播,陈金灿和另外两名驻村第一书记走进直播间,为“宴竹”代言。开播当晚短短1小时,销售富贵竹超1100单,累计销售富贵竹11000多枝,销售额达3.4万元。

  “我们扶贫直播间主要帮助贫困户带货,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贫困户收入,让更多爱心人士参与到扶贫直播活动中来。”陈金灿说,随后该镇通过自主培训,培育了一批网红直播能人,让贫困户和农户一起参与直播带货,拓宽了全镇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海宴特色农产品知名度。

  据统计,今年以来,扶贫直播间共为23名村民及脱贫对象提供培训学习机会,带动26人参与微商直播营销,各大平台上线产品超过15款。“扶贫直播间定期对海宴农产品进行直播宣传,并深入贫困户家中和产业基地进行直播,通过视频直播带动‘消费扶贫’,助推海宴扶贫产业健康发展的同时,有效提升了贫困户自主脱贫能力。”陈金灿说。

  “电商+扶贫”将走向全市

  今年来,随着五丰村“电商+扶贫”模式取得实效,成功带动台山市其他镇村积极尝试直播带货,走“电商+扶贫”新路子,北陡镇正是其中之一。

  6—7月,正是北陡镇荔枝丰收的时节。驱车驶入该镇,公路两旁随处可见生长茂盛的荔枝树,红彤彤的荔枝高挂枝头。沿线的村民们早早摘下第一批成熟的荔枝,到公路边摆卖,供来往游客尝鲜。今年,村民们有了销售荔枝的新渠道。

  6月23日,台山市扶贫直通车“直播带货”电商技能培训班首场培训班在北陡镇开班。授课现场,当地驻村第一书记、巾帼创业合作社、妇女创业者、返乡青年创业者、自营农特产品店主等20多人一同学习直播相关知识和技巧。学员们在手机前进行模拟直播、展示产品、品尝水果、介绍特点……在导师的指导下,学员们的直播渐入佳境。

  “希望通过直播带货,扶持本地农产品经济发展,拓宽农特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和贫困户的收入。”台山北陡镇挂职党委副书记文健明说,今年受疫情影响,北陡镇准备举办网络荔枝旅游文化节,借助网络平台直播带货,推广北陡旅游和特色农产品。

  不光北陡镇,记者了解到,台山市扶贫直通车“直播带货”电商技能培训班将在未来3个月走进台山市各镇。通过培训及孵化,在各镇(街)培养打造一批掌握电商理论、熟悉电商业务、擅长特色农产品上行的农村电商骨干,帮助贫困户、妇女和返乡青年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增收致富。

  开平市沙塘镇红岭村

  扶贫柑结出“致富果”

  走进开平市沙塘镇红岭村,农户们正埋头扎在贵妃柑产业扶贫基地里,弯着腰清理杂草,悉心照顾着他们的“摇钱树”。“一期850亩的柑橘种植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预计今年末的亩产量可达5000斤。”展望未来,红岭村党支部书记劳树棋一脸憧憬。

  贵妃柑种植基地是开平市沙塘镇近年来引进的重点扶贫项目,也是当地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项目以“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就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打造集休闲观光、旅游采摘于一体的综合型水果园区,带动当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产业“造血”实现脱贫增收

  贵妃柑种植项目,既实现产业兴旺,更带动就业,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目前,红岭村已有20多名村民和贫困户选择到种植基地工作,使贫困户真正有了“造血”功能的稳定收入。村民李宝笑便是其中之一。“我主要负责给柑树除草、杀虫、施肥,工作比较轻松,而且时间不受限制。最重要的是,来回上班只要几分钟时间。”家门口的就业机会让她在通过劳动创造价值、改善生活条件的同时也能兼顾照看家里患病的孩子。

  “贫困户到基地工作按11元/时的标准计算工资,李宝笑每个月的收入约有1600元。”劳树棋算了一笔账,“此外,村里还为她设置了卫生保洁的公益性岗位,每月可收入1700元。”

  为了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基地还出让5亩柑田,引导贫困户与其合作,通过提供果苗、肥料、技术和建立连片示范种植基地等方式,鼓励贫困户自主创业,提高经济收入。

  每天早上,结束贵妃柑种植基地的工作后,村民劳群珠马不停蹄地来到她“私人订制”的柑田里忙活起来。“我手不灵活,眼睛也不好,进不了工厂,”劳群珠说,“如今每个月我可以在种植基地工作挣2000元左右,慢慢过上了好日子,很满足,当然得更勤快点。”

  “按收成价3.5元/斤,预计今年年底每户可收入约5800元。两年后,柑橘种植将到达盛果期,每亩产量将递增到6000斤以上,每户年收入可增加到3.5万元。”江门市创润生态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荣发说。

  农旅融合共享发展红利

  脱贫攻坚让红岭村不仅加快了前进的步伐,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也都得到了彻底的改善。曾经杂草丛生、垃圾堆放的小山头,变成了村级“小公园”;老旧危房屋拆除腾出的空地上建成一排排整齐的附属房,既方便村民堆放农具和杂物,又不失农村特色。

  “人居环境做好了,接下来,我们村还将结合自身拥有的独特而极具魅力的自然人文资源,通过做大贵妃柑产业规模及优势特色品牌,发展乡村旅游,提高贵妃柑产业旅游扶贫质量,促进稳定脱贫、可持续脱贫。”劳树棋说。

  据介绍,红岭村规划在贵妃柑产业基地四周及沿路两旁引桃、柚、李等10多个名、优、稀水果品种,建设精品“四季果园”,打造成集休闲观光、旅游采摘于一体的综合型水果园区,形成四季有水果的贵妃柑产业发展新格局。

  “乡村旅游要带动贫困户参与其中。”沙塘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积极推进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与红岭村“结对子”,在劳动用工、农副产品采购、产品开发、宣传推广等方面对口帮扶,创新农民(贫困户)财产入股参与扶贫开发的新路径,建立乡村旅游收益共享机制,让贫困农民分享旅游开发的长期收益。

  鹤山市古劳镇茶山村

  “茶旅结合”带旺乡村产业

  6月26日,古劳镇茶山村村民明叔一大早起了床,“今天是去茶园工作的日子,要早点准备”。明叔是古劳镇精准扶贫户,也是该村扶贫茶园的一名工人。“以前每年的总收入大概有2万多元,自从在茶园工作,一年可以挣到3.5万元。”

  明叔所说的扶贫茶园,就是古劳镇茶山生态茶园。近年来,古劳镇立足茶山优势,将精准扶贫项目与古劳茶山生态园项目相结合,依托企业的种植技术,运用扶贫政策,提高种茶收入,助21名扶贫对象实现增收。目前,茶山生态茶园种茶面积已达300多亩,每年为每户扶贫对象增收6000元以上。

茶山生态茶园聘请当地村民务工,助村民增收。 鹤山古劳镇提供

茶山生态茶园聘请当地村民务工,助村民增收。 鹤山古劳镇提供

  因地制宜打造茶山生态茶园

  古劳镇茶山村位于海拔546米的茶山之上,含道坪、乐安、坑坪和红星4个自然村,户籍人口743人。该村与佛山南海西岸、高明杨和镇及鹤山龙口镇连接,与南海西樵隔西江相望。

  茶山村素以茶闻名。“茶山的茶树分为青芽型和红芽型,其中以青芽型最为著名,我们的‘古劳银针茶’就是用青芽型鲜叶制成的。”茶山村驻村第一书记黄秀芳介绍道,发展茶山生态园,是古劳镇的助农新方式。

  “要把村民致富路上的‘大山’变为‘垫脚石’,就要发挥茶山原有的资源和优势,发展茶山生态园。”黄秀芳说,茶山村曾是江门市十大贫困区之一,2018年,为扶持本地特色产业发展,助力村民脱贫,古劳镇携手当地热心企业,结合精准扶贫工作,打造该镇“百企扶百村”项目——古劳茶山生态园项目。

  据介绍,该项目由鹤山市雅图高新、雅图仕等21家非公企业和“两新”组织出资,在茶山生态园认种21亩茶田,支持21名精准扶贫对象投身种茶产业,形成“公司+茶园+扶贫户”模式。“依托企业提供的种植技术,村民种茶收入提高,种茶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精准扶贫对象通过参与茶山生态园项目实现增收。”黄秀芳说,自项目实施以来,21户精准扶贫户每户年收入平均增加5600元。

  “茶旅结合”助村民吃上“旅游饭”

  茶山村有美丽的生态景观,更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据记载,1947年春,高鹤人民解放军总队和敌后游击武工队挺进茶山,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发动群众参军参战,开展武装斗争,让茶山成为名副其实的革命老区。

  “茶山有很多红色革命故事,要铭记首先要保护和发展。”黄秀芳说,近年来,古劳镇发挥茶山优势,走“茶旅结合”路子,打造了一条集红色教育和生态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古劳水乡茶山红星之旅”,途经道坪村候车亭、田螺坑军队集结广场、红星村游击队驻扎点、茶山革命历史展览室及茶山生态茶园等,全长6公里,带旺当地旅游的同时,为村民和贫困户创造更多就业和创业机会。

  如今,上下茶山途中,沿途的农家乐生意十分红火。在茶山村委会七星坑村开农家乐的劳先生介绍说,自家农家乐靠五指毛桃水浸鸡和山泉水来吸引游客,收益十分可观。“虽然只有10张台,但每年效益都在10万元以上。”

  古劳镇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古劳镇正对茶山游击队驻扎点进行修复,在保护生态资源的基础上,打造乡村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相结合的路线,更好地推动茶山村可持续发展。

  恩平市牛江镇昌梅村

  “冯如品牌”铺好农旅结合兴业路

  走进冯如故居,大厅里陈列有冯如画像、冯如设计制造的各式飞机模型以及他驾驶飞机的照片,他生前使用过的生活用品整齐地摆放着,再现了这位航空先驱的不凡人生。

  冯如故居坐落在恩平市牛江镇昌梅村委会杏圃村。近年来,这里的环境发生巨大的改变:硬底化的乡村道路两旁,是绿油油的稻海,还建有村道驿站和景观艺术建筑;破旧村道经过翻新变成了铺满鹅卵石的水泥路,残旧的小农房换上新装,猪舍、鸡栏变身休闲小公园……

  该村以打造“中国航空第一村”为目标,大力打造冯如文化特色旅游品牌。“冯如品牌”不仅为村子攒得人气,也为当地农旅发展带来生机。

  特色文化筑起旅游发展

  乡村旅游要发展,优美环境是基础。昌梅村虽是名人故里,但因公共设施残旧、污水横流、禽畜散养等问题,发展受到阻碍。

  对此,昌梅村全方位多措并举,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牛江镇将“三清一改”“厕所革命”和污水设施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随着长年累积的生活垃圾得到清理,各个自然村都建起了公共厕所,3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点投入使用。昌梅村如厕难、环境脏、村容差等问题得到解决。

恩平市牛江镇昌梅村环境不断改善,为乡村旅游打下基础。 通讯员供图

恩平市牛江镇昌梅村环境不断改善,为乡村旅游打下基础。 通讯员供图

  今年5月,该村开展“三线”整治专项行动。针对村中最为杂乱、群众意见最大的几个线路汇聚点,该村实行“一点一策”整改措施,仅用三天就完成了30多个点的作业。空中“蜘蛛网”消失,乡村“颜值”再次提高。

  做好乡村旅游文章,强化规划是关键。牛江镇巧妙地把昌梅村的名胜、高联村的侨味、莲塘村的古韵完美融合,积极打造“农业+旅游”冯如文化精品线路。“我现在已经是冯如文史馆、郑锦波故居等红色精品旅游线路的讲解员!”驻点在牛江镇昌梅村的“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者梁江霞,去年已经讲解了60多场次。

  目前,冯如文化精品线路现有入库项目38个,计划总投资2700多万元。其中,昌梅村有15个项目,投资1200多万元,现已建成12个项目。冯如文化精品线路建成后,不仅可为村民群众提供美丽宜居的环境,还可以更好地擦亮冯如故里的名片,吸引更多游客前来领略牛江之美。

  万亩示范基地带动扶贫增收

  每年早春二月,冬种马铃薯进入成熟收获期。在牛江镇昌梅村、仕垌村等马铃薯种植基地,多个种植户正奔波于田间地头,有条不紊地收获地里的马铃薯。

  随着今年恩平马铃薯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牛江镇昌梅村马铃薯种植热情更加高涨。牛江镇是国家级万亩水稻示范基地和国家级万亩马铃薯示范基地。近年来,该镇大力发展优质水稻和马铃薯两大特色农产品,全镇每年冬种马铃薯1万亩以上,总产量累计达10.5万吨;水稻每年总产量累计达5.5万吨。

恩平昌梅村打造马铃薯万亩示范基地带动扶贫增收。恩平市扶贫办供图

恩平昌梅村打造马铃薯万亩示范基地带动扶贫增收。恩平市扶贫办供图

  以这两个国家级农业平台为例,吸纳灵活就业扶贫对象350多人,75户贫困户直接种植马铃薯280亩,今年每亩收益达5000多元。牛江镇更是通过“小康农场”的方式,以农技培训和农种生产为帮扶方式,积极帮助贫困户脱贫奔康的创新平台。作为两个国家级高产示范基地的核心区,昌梅村2户贫困户在2018年底前全部实现脱贫。

  同时,该镇发挥各类扶贫助学金作用,资助就读中小学的贫困家庭子女,落实贫困户子女免费入读中职学校政策,切实确保每一个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正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