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省内信息联播

珠海斗门:久久为功推进乡村振兴

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谋划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

2018年至今,珠海市斗门区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有力抓手。图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的莲江村。

目前,斗门已实现村庄农房风貌整治规划全覆盖。

围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房屋改造等十大要素,斗门东湾村全面整治提升人居环境。

  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在珠海市斗门区北部,莲洲镇莲江村依五指山蜿蜒而建,村口繁茂的古榕见证了这个百年村落的村居环境变化:以往充满泥土气息的乡间小路,如今已全部硬底化;从前满天乱晃的电线也整齐地进行了“三线下地”;统一的民居外立面,让古村更显干净整洁。

  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离不开实打实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莲江村的美丽蝶变,折射出生机盎然的斗门乡村新画卷。

  2018年至今,珠海市斗门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有力抓手,着眼“示范区、示范镇、示范村”建设,逐渐形成了“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全面推进”的全域乡村振兴新格局。

  乡村振兴,久久为功。在三年推进的基础上,日前,《斗门区创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工作方案》正式出炉。按照方案,未来,斗门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吸引港澳资本、城市资本、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创建与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相匹配的美丽乡村,用5年时间高标准、高水平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

  1 三年之变

  累计投入20多亿元建设美丽乡村

  盛夏时节,珠海斗门东湾村,在雨水的浇灌下,怒放的凤凰花微风晃动。车在乡间小道穿梭,村中300多亩鸡蛋花田,红的、黄的、白的花朵绽放枝头,吸引来的不仅是游客,还有大批摄影发烧友。

  “好美啊,这里超适合拍照的。”车上的客人欢呼道。

  “不急,前面还有一大片呢,一会儿就停车让你们打卡。”正驾驶着电瓶车的梁朝武微笑着说。

  梁朝武是珠海朗涛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经理,也是珠海网红民宿停云小镇的负责人,自沙湾小院开业后,他便时常开着电瓶车往来于村与村之间。

  等拐进沙湾村,一幢幢新中式建筑映入眼帘。沙湾小院背靠苍山绿竹,以中式田园风格为主格调,推开大门,竹径通幽之处,三角梅兀自艳丽。

  “以前这些都是荒废多年的闲置农房,有些屋顶连瓦片都没有,还长满了杂草。”梁朝武感慨道,“我们对沙湾村的6套院子进行重新修葺与改造,才有了现在的沙湾小院。”

  位于珠海斗门莲洲镇东南部的东湾村,下辖东湾村、沙湾村两个自然村,是珠三角难得的原生态乡村,也是斗门区着力打造的乡村振兴样板村之一。

  凤凰花见证着东湾村的蜕变。以繁花相伴,映照着水清岸绿,成为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

  然而,就在几年前,这样的美丽田园风光,却被污浊的臭水阻隔,村民避之唯恐不及。

  “村里有30多户人家,这几年逐渐盖起了新房,但村民生活陋习改不过来,未经处理的粪便直排水沟,造成地下水污染,严重影响村居环境。”东湾村党支部委员余昔筹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此前的村庄建设中重实施而轻规划,个别家庭的生活环境好起来了,但却忽视了全村整体的环境整治。

  转机始自三年前。

  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关键是规划引领整治。2017年底,珠海市斗门区推出《斗门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8—2020年)》,推出“深化改革、产业提升、人居环境、村庄风貌提升、补基础设施短板、富民强村、基层治理、文明乡风”等八大工程,用3年时间打造全国先进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从2018年至今,市区两级累计投入20多亿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全区101个村按照不低于2300万元/村的标准投入。”斗门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2 样板之力

  以点带面全域推进乡村振兴

  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

  2019年,以东湾村为代表的13个市级乡村振兴样板村获得共计3.9亿元资金,围绕供水、供气、供电、网络、道路、路灯、绿化、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房屋改造等十大要素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全面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东湾村率先动手,将“厕所革命”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效衔接。余昔筹把目光转向村庄北部,一处方圆近4亩的人工湿地。人工湿地上,水生竹芋立于其中,石板小径通达于外,看似普通却内有乾坤。

  “实际上,这个人工湿地是我们村的一处厕所污水收集点。”余昔筹介绍,在这个人工湿地底部,藏着一个12平方米规格的化粪池,它连通到地面的污水净化池,组成总占地三亩的巨大滤网。全村产生的厕所污水,以土壤自然过滤、水生植物净化和生物降解的方式,最终变成潺潺清流,依地势汇入露天池塘。

  “沉淀发酵过的污水闻不到臭味了。到了晚上,这里成了全村人休闲散步的小广场,特别热闹。”57岁的东湾村村民赵玉兰点点头说。

  人工湿地投入使用后,东湾村内古井回春。“井水一改以往的浑浊,水质变得清冽甘甜。村民汲取饮用,让沉寂多年的‘山泉烹茶’传统得以回归人们的生活。”余昔筹说。

  在全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发生美丽嬗变的不仅是东湾村等13个市级乡村振兴样板村。

  “以‘十村示范、百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我们把乡村振兴的目光着眼于‘示范区、示范镇、示范村’建设,将相同资源条件的村居连片打造,形成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全面推进局面。”斗门区委书记周海金说,目前,斗门区已打造各级各类新农村建设示范村59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区1个、市级新农村示范片区3个。

  盛夏时节的南门村接霞庄,庄外大片莲花吐露芬芳,新建的房屋一派整齐统一的岭南格调,让这个拥有200余年历史的村庄仿佛如新。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三年,斗门区率先实现村居规划全覆盖,出台《斗门区乡村建筑风貌建设管理实施方案》,因地制宜编制43个建筑图集,打造了南门村、莲江村等5个民房外立面改造示范点,村庄农房风貌整治规划实现全覆盖。其中,南门村获评“中国十大最美乡村”,莲江村入选全国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和村庄规划示范,石龙村获评“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

  3  产业之聚

  绿水青山引凤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珠海斗门,盯上民宿经济的不只是在东湾村安营扎寨的梁朝武。

  在斗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正一步步转化为吸引新要素、新产品、新业态落地开花的绿色磁场,吸引产业、资本等要素加速向乡村流动和聚集,让乡村振兴的梦想照进希望的田野。

  “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莲洲镇石龙村,建起了1.3公里的民俗街。不长的街上,100多栋白墙黛瓦的岭南古民居和仿古建筑鳞次栉比,一派返璞归真的田园风情。

  “这就是我们重点打造的民宿一条街,现在已经有企业租用了20多个农家庭院开发民宿旅游。”石龙村党委书记李悦强说。

  “曾经以种植苗木为生的石龙村,现在引进了一个大项目。”李悦强说,“我们通过村民合作社,将下辖的三湾村280亩地进行流转,与邻近的岭南大地田园综合体联手打造岭南大地景区,共建乡村旅游品牌。”

  李悦强所说的大项目,就是首批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创建项目——岭南大地田园综合体,总投资约39亿元。

  “项目首期有望在今年建成开放。届时算上租金、门票收入和分红,村集体收入每年将达到400多万元,拉动村民走向产业兴旺的振兴路,实现跨越小康的致富梦。”李悦强说。

  “我们践行‘两山论’的逻辑是:通过打造人居环境,筑巢引凤,把休闲旅游产业吸引进来,落地生根,最终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的主旨。”斗门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据统计,在2019年,通过土地流转、售卖土特产、打工、分红等形式,斗门农村第三产业占到农民收入的四成左右。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在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农民收入也多元化,有了更多的源头活水。”

  与此同时,十亿人、珠海渔都等一批电商企业和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一支高水平的农产品电子商务领头羊,正在大力促进斗门农产品流通方式创新和农民创业就业。

  “目前,斗门已经形成了白蕉海鲈产业、莲洲花卉水产产业、斗门荔枝产业、乾务青蟹产业格局,在农村特色产业的支撑下,石龙村、昭信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斗门镇、白蕉镇、乾务镇入选2019年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斗门区委副书记、区长马洪胜说。

  用5年打造“净治美韵”特色

  日前,《斗门区创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工作方案》正式出炉。方案明确,未来,斗门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吸引港澳资本、城市资本、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创建与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相匹配的美丽乡村,用5年时间全面推进“五大工程”,将斗门打造成为具有“净治美韵”特色的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样板。

  用5年时间分3步打造

  “净治美韵”,是未来5年斗门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样板的四大特色。

  其中,“四净”即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任务,“美丽家园、美丽田园、美丽廊道、美丽河湖、美丽园区”五大美丽行动全面完成,确保“十村示范、百村建设”行动示范村全覆盖,实现村道净、河道净、田园净、院落净。

  “四治”目标则是斗门将从土地治理、生态治理、产业治理、架构治理四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盘活各类资源要素,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四美”则是将发挥斗门文化、生态、基础等优势,发扬传承斗门精神,打造良好社会风气、富足精神生活、岭南特色乡村建筑风貌、“斗字牌”特色农产品,实现乡村农人美、农房美、农耕美、农味美。

  “四韵”目标则进一步明确,斗门将优化全域发展格局和村镇规划布局,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地方特色高度和谐,将斗门打造成为具有水乡之韵、山乡之韵、渔乡之韵、侨乡之韵的粤港澳旅游目的地和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按照方案,斗门将分三个时间节点,分步骤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

  其中,到2020年末,斗门所有涉农村居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并达到省定干净整洁村标准。

  到2022年,斗门乡村振兴取得重大突破,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基本完成2个现代化农业园区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全域提升,所有涉农村居达到省定美丽宜居村标准。完成2个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

  到2025年,斗门乡村振兴全域实现,斗门乡村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旅游目的地,农民富裕走在全国前列,农业农村现代化率先实现,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乡村治理体系完善,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显著提升。

  农民集体分红收益要达到2亿元

  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样板,是此次斗门方案的一大特色。

  方案明确,将积极导入工商资本、城市资本和港澳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在乡村土地整理、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方面注入强大动力。同时,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鼓励社会资本和农村土地等资产打包合作,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保障企业与农民双方利益,打造乡村振兴发展专业投融资平台。

  在方案提出的多个规划的富民兴村特色产业工程中,都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紧密相关。

  斗门提出,将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基地建设,建设优质农产品配送中心,满足大湾区高品质农产品需求。其中,白蕉海鲈现代农业产业园、斗门休闲农业产业园、港珠澳现代农业示范园“三大产业园”是建设重点。

  为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方案提出要加快培育以宋城演艺度假区——御温泉为中轴的生态旅游产业,形成以“产城融合、科技创新、休闲健康、文化创意和生态旅游”为主的农业产业格局。

  同时,以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抓手,引进和建设一批集“生产+加工+科技+休闲”功能的田园综合体和休闲农庄综合体,推进岭南大地田园综合体、十里莲江农业生态观光园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创意农业、亲子体验、功能农业、节庆活动、乡土美食等业态,满足大湾区居民旅游休闲和康养需要。

  按照方案,斗门未来将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并借鉴浙江先进经验,研究建立村集体经济“消薄”制度,运用考核手段推动村级组织树立“经营村庄”理念,力争到2025年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超过100万元,农民集体分红收益达到2亿元。

  ■数读

  斗门推进乡村振兴这3年

  累计投入20多亿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基本完成全区113个涉农村居人居环境整治,获评国家生态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

  打造各级各类新农村建设示范村59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区1个、市级新农村示范片区3个

  南门村获评“中国十大最美乡村”,莲江村入选全国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和村庄规划示范,石龙村获评“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

  探索出一套建设、运营、管养和厕污处理的“斗门模式”,成为全国农村“厕所革命”九大典型范例

  实施村“两委”干部选聘分离制度,全区建立127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村(社区)干部年人均工作报酬从4.6万元提高到8.5万元

  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22.7万亩,占确权总面积98%,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

  现有各级农业龙头企业22家,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13家,白蕉镇海鲈入选2019年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示范项目,助力“中国海鲈之都”落户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