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省内信息联播

秀丽兰花开出浓浓乡情 产业牵引凝聚各方合力

四会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试点工作见成效

石狗镇农户参与兰花产业基地种养项目。 南方日报记者 蓝单 摄

  盛夏时节,走进四会市石狗镇程村,能看到有许多头戴草帽的人在村道旁开挖坑道,走近询问才了解到他们都是本村的农户。为了保障当地兰花在酷暑中得到足够的灌溉,农户们自发地参与到水渠的挖掘工作中。

  今年肇庆提出要在全市探索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试点工作,努力建设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社会治理共同体,5月26日,四会印发《四会市石狗镇以兰花产业为牵引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试点工作方案》,实施两月后,试点工作初显成效。记者走访发现,石狗镇以兰花产业为牵引的“五位一体”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打造“五位一体”乡村治理体系

  “近日来天气炎热,对兰花种养会产生一定影响。村里紧急采购了一批抽水机,村民都积极地参与到管道的铺设和排水渠的挖掘工作当中。”程村党支部书记罗杨林说,自从近年来村集体大力发展兰花特色产业,程村村民越来越关心村容村貌及村内基础设施建设。

  石狗镇目前全镇共有兰花企业62家,规划种植面积3000多亩,兰花年育苗达3300万株,有国兰、杂交兰、洋兰三大系列230多个品种,年销售收入达到4亿多元。毋庸置疑,兰花产业已经成为了本地的支柱产业之一。

  “很多本地家庭老中青三代都参与到兰花种养事业当中,产业发展成为凝聚村民共识的一个重要抓手。”石狗镇党委委员赖国飞介绍,许多的本地农户通过进入企业务工、土地出租和自主种养等方式参与兰花种养,而近年来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也吸引了很多本地的年轻人加入其中,兰花已经深深嵌入了本地的生活和工作。

  各村委会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由于邻里乡亲都参与到兰花产业当中,许多过去难以调和的纠纷如今都迎刃而解,矛盾隐患在发展好本地兰花种养产业的大目标下纷纷冰消雪融。

  在此基础上,石狗镇积极探索立足省级“兰花专业镇”,以兰花产业为牵引纽带,以石狗村和程村为主阵地的“五位一体”社会治理共同体。石狗镇所抓住的“五位一体”体系指的是以党建引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的“善治共同体、产业共同体、乡情共同体、兰文化共同体、生态共同体”,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在中共肇庆市委党校副教授张春照看来,四会石狗镇创新性地以产业为牵引,将本地兰花企业和行业协会等相关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带动家庭、个人积极参与其中,使得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主体更加丰富,力量更加多样,效果更加凸显。

  “企业+”模式解决治理难题

  在石狗镇,助农脱贫、退伍军人再创业就业等治理难题均通过“企业+”等模式,以兰花产业为牵引切实解决。

  例如“公司+精准扶贫”模式,2018年11月,石狗镇牵头当地农业龙头企业雅兰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雅兰芳”),在程村建立了“四会市石狗镇兰花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并与115户、331人精准扶贫贫困户签订合作协议,以扶贫资金投入上述基地,由雅兰芳负责种植经营,每年预付所投入扶贫资金的10%作为年收益。

  刁木连是程村狮子村民小组的低保户,有一子一女在校读书,家里还有两位老人需要照顾,她长期只能通过在家务农获得微薄收入。在2019年,刁木连一家领到了5000多元通过该协议获得的扶贫收益款。对这个贫困家庭来说,这无疑是雪中送炭。

  除了扶贫收益款,刁木连从2019年6月起进入雅兰芳务工,平均每月劳动收入约2500元。刁木连家中分得的0.4亩地,在2019年也通过土地集约流转,交由雅兰芳经营,每年可为刁木连一家带来1100元/亩的租金收入。政府对刁木连一家每月还有低保金补助约1200元。

  “在收入和就业得到保障后,刁木连变得开朗和自信了,非常热心地参与村内的各项事务。”罗杨林说,许多贫困户在参与兰花种养之后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他们都怀着感恩的心情希望能为村里或是兰花产业的建设出一份力。

  雅兰芳的创办人潘启明是石狗镇本地人,选择回乡创办企业的他不仅希望自己发展壮大,更想要带动石狗镇兰花产业做大做强。在企业发展步入正轨的今天,雅兰芳通过投入分红、土地田租、务工报酬、免费培训等方式反哺本地,希望能以此壮大本地的兰花产业。

  对于兰花产业稳步发展的石狗镇,谈及建设基层社会治理共同点的难点,石狗镇人大主席曾志和坦言,目前更多的是通过共同体解决治理难题,让农户享有本地发展成果,而在激发他们参与本地事务的动力上还有所不足。

  除了通过产业牵引解决本地治理难题,有关专家提出在建设乡村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过程中要找对关键力量,通过发现、培育和动员党员和群众中的积极分子,探索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激励机制,为群众组织能力提升提供制度化保障和支持。

  ■对话

  中共肇庆市委党校副教授张春照:

  产业架“桥”引活力 基层治理巧破题

  为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不断提升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积极探索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肇庆市在推进试点工作中,成立了专家咨询团队。本期记者对话中共肇庆市委党校副教授张春照,探讨以产业为牵引建设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点与难点。

  南方日报:以产业为牵引建设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有怎样的特色?

  张春照:以产业为牵引首先解决的是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动力问题。

  首先,基层治理共同体的建设需要多方主体参与,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调、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科技支撑”的要求中有所明确,具体到以石狗镇为例就是村“两委”、党员、村民、乡贤。

  创新性的以产业为牵引,则将本地兰花企业和行业协会等相关社会组织调动起来,参与其中,如此一来本地建设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主体更加丰富,力量更加多样。

  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关键在于让参与的各方理解建设目的,直白的说明就是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小事和需求,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更加安稳的生活,而以产业为牵引则将建设目的更加具象化,即产业的发展就是明天的美好生活。

  从村民的角度出发,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收入增长和就业岗位等都是切实的收益,村民更加有积极性参与村容村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在容易出现矛盾的土地流转的问题上也更容易达成共识。

  从村“两委”和党员等角度出发,产业带动了本地的经济发展,同时创造了就近就业的机会,使得村镇能够更加稳定和谐地发展。

  从乡贤的角度出发,产业促进了家乡的发展,使得乡贤更加乐于带来外界的科学技术、资金支持等促进产业进一步发展。

  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产业发展与本地的提升息息相关,企业有意愿也有能力以各种形式反哺本地发展。

  因此,以产业为牵引更能够凝聚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当中各主体的共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一个良性协调发展机制。

  南方日报:乡村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打造的建设要点是什么?

  张春照:在乡村治理领域,大量公共资源投入极大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的硬件条件,但对基层社会的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并没有显著提升,农民缺乏对村庄公共事务参与的热情。

  所以在乡村打造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需要以党建为抓手,动员和组织群众要有新思路和新举措,以党员激活为着力点,使党员成为群众自我组织中的关键群体。

  同时要为群众中的积极分子创造参与“自治”的平台,政府和基层组织提供有效外部支持,通过社会组织等载体对积极分子进行激励,用有效机制提升群众的组织效能感和获得感。

  以产业为牵引的石狗镇为例,本地参与兰花种养的主体十分丰富,有企业、家庭和个人,如兰花协会等社会组织应吸纳多样化的成员参与,使得贡献有体现、参与有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