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省内信息联播 > 汕头

汕头种粮“父子兵” 走出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

昔日父荣登“全国种粮大户”,如今子获评“全国十佳农民”

  一说起“面朝黄土背朝天”,许多人都会想起农民耕作的辛勤场景。在汕头市潮阳区,有一对农民父子虽然常年与田地打交道,但他们却与传统农民的耕作模式不同,他们利用现代化机械助农增收,开拓出一片更为广阔的农业发展前景。这对父子兵,就是“全国种粮大户”马镇顺及其儿子马学杰。

子承父业的马学杰,在种粮事业上闯出新路,被评为“全国十佳农民”。

  近日,在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上,“80后”的马学杰荣获2018年度“全国十佳农民”称号,成为我省首名也是唯一获此殊荣的新型农民。

  “全国十佳农民”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带头人,是农村改革创新的先行者,他们为农业结构调整、绿色发展、转型升级探索了新路子,示范引领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机制。那么,子承父业的马学杰在父亲的“光环”下是如何闯出新路?在日晒雨淋的田野中,马家父子又是如何利用科技创新改变种粮模式的?

在汕头率先探索机械化种田模式的马镇顺,是当年的“全国种粮大户”。

  不羡“铁饭碗” 走进田野中

  在荣获“全国十佳农民”之前,对很多人来说,马学杰可能还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如果说起他的父亲“全国种粮大户”马镇顺,在潮阳几乎就无人不晓。

  由于受到父亲种粮的影响,马学杰和其他“80后”年轻人不太一样,他自小就对农业有着天然的热爱。马学杰记得,小学2年级开始他就经常到田野中帮忙家人耕作,因为自己是左撇子,家人很担心他以后拿农具时,一不顺手会割伤自己。

  如今看来,家人担忧的问题在马学杰身上并不存在。种田这种辛苦的体力活,恰好成了马学杰命运的转折点。

  2004年,马学杰从武警部队退伍后,当时有很多行业可以选择,既可接受组织的工作安排,端起一个“铁饭碗”;也可像其他潮汕同龄人一样,到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打拼。但他衡量再三之后,作出了一个令许多人惊讶的决定:追随父亲的脚步,把人生最好的年华留给家乡的农业。

  原来,当时马学杰的父亲从潮阳区、潮南区等周边乡镇承包了4000多亩水田,两造水稻种植近9000亩,如此大的水稻面积全靠父亲一个人管理,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而且他父亲也经常教育他说“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于是乎,他就决定回到家乡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业空间。

  虽然成长于农村,但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人来说,真正要进入农业领域并不容易。幸好,马学杰有一股子钻劲和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除了父亲的精心教导,他还不时向农户虚心请教,参加上级农业、农机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回到家里自学种田技术理论和上网查找有关培育良种的资料,继而投入到耕作实践中。

  成立合作社 迈向机械化

  慢慢地,在摸清生产要领之后,马学杰对种田也有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劳力、资金不足,没有应用机械化生产,作业方式落后等问题,是大规模种植水稻的主要瓶颈。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将现代化机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成立农机种养专业合作社,或许是突破瓶颈的一道良方。

  潮汕地区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1亩。由于收益少,不少农户丢荒了自家田园到外地打工。通过成立合作社,能租用散户闲置田,改造低产田,集中连片农田开展优质稻种植,并为小规模种植户提供服务。

  2009年5月,马学杰在上级财政部门、农业、农机管理等部门的支持下,成功创办了汕头市潮阳区顺杰农机种养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顺杰合作社”)。身为社长,马学杰认为,合作社要发展壮大,最重要就是规范化运营。为此,他经常聘请农机专家为社员讲解农机使用、保养、维修的相关知识。在农闲时,他组织驾驶操作人员集中学习培训,重点学习安全知识和专业技术,不断提高驾驶操作人员安全意识和操作水平、排除故障能力;在农忙前,他又对即将参加作业的农业机械集中搞好维修调试,使其技术状态、指标良好,顺利投入作业。

  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顺杰合作社”已经从开始的只有5名社员注册资金150万,发展到现在入册社员51户,未入册90户,注册资金680万。目前,该合作社拥有了180多台套农业机械,用于1.2万多亩水稻的生产。2017年,合作社水稻年种植面积达2.4万亩以上(两造),年产优质稻谷2.4万吨以上,带动周边2500多农户,覆盖5万多亩耕地,实现了育秧、整地、插秧、植保、灌溉、收割、运输、烘干、加工等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

“顺杰合作社”全自动谷物烘干中心。

  父子齐上阵 赴国外种粮

  为了提高种粮效益,近年来,“顺杰合作社”在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华南农业大学及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等单位专家的指导下,坚持调整品种结构、统一栽培管理、全程采用机械化耕作等良种良法相配套的技术规程,为社员和农户提供水稻机耕、育秧、插秧、除虫防病、施肥、收割和烘干等“一条龙”全程机械化服务。

  近几年来,潮阳区早造收割期多连续降雨,为提升稻谷的烘干效益,马学杰再次创新升级,实现烘干智能化。今年7月份,“顺杰合作社”的全自动谷物烘干中心正式投产,该中心14台谷物烘干机每天烘干稻谷600吨,相当于1200亩水稻的收割量,拥有40个可容纳3000多吨谷物的仓库,成为目前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谷物烘干中心。马学杰说,按照这一规模,纯人工操作的话需要70人,但如今在烘干中心,只需2名工人操作机器即可。

  烘干中心的投产,不仅服务本地农户,还有潮州、揭阳、福建等地农户也运稻谷前来烘干,有效解决了水稻收获季节遭遇恶劣天气歉收的难题。马学杰告诉记者,接下来,他与父亲计划增加烘干中心库容,扩大生产力,给更多的农户提供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马家父子的种粮事业拓展至国外。2015年初,在省农科院的牵头下,马学杰和他父亲通过租赁的方式,承包了泰国那空拍侬府3000亩田地,准备做大做强跨国粮食产业。

  转眼间,马学杰在田间已度过了15个春华秋实。从子承父业对农业一窍不通,到如今成为“全国十佳农民”,他一路成长一路收获。2010年3月,马学杰参加广东省首届水稻机插秧技能比赛并获得全省第一名;2010年5月他被共青团汕头市潮阳区委评为“十佳青年岗位能手”;2012年当选为雷沃杯“全国20佳农机合作社理事长”;2017年8月评为“广东百佳新型职业农民”;2017年被广东省关心下一代委员会评为“农村创业优秀带头人”;2018年荣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