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省内信息联播 > 汕尾

汕尾海丰“草帽书记”张立业:自掏腰包租地做实验田 番茄丰收赢得村民信任

2月25日,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表彰的张立业在人民大会堂前留影。

  这一次我在人民大会堂获得表彰,感到非常的激动,同时也感到无比的光荣,更加感到身上沉甸甸的责任。接下来,我将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从两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方面是继续做强做优村里面的产业园;另一方面是培养好我们的接班人才队伍,通过这两个方面,继续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振兴继续出一份力。

  ——张立业

  “我的名字叫立业,我觉得扶贫工作就是要立足于产业,变输血为造血,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表彰的张立业这样讲述自己眼里的扶贫工作。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进行表彰,海丰县赤坑镇大化村驻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汕尾城区供电局总经理张立业,便是受到表彰的先进个人之一。

  一顶草帽一单车 开启乡村扶贫路

  汕尾靠海,北部多山,多地存在交通不便、水患严重的情况。年轻人都想往外走,村里的良田都成了荒地。大化村位于海丰县赤坑镇,由于位置偏僻、产业单一、基础设施落后,还常受水患影响,是省定贫困村。2016年5月,时任汕尾海丰供电局纪委书记的张立业骑着一辆自行车,戴着一顶草帽,一头扎进大化村,开启了他的扶贫之路。一顶草帽、一辆自行车,是张立业最为常见的行头。

  刚来的时候,村里不少村民对这位扶贫书记保有疑虑,与其坐在办公室想点子,不如去田间地头找路子,为尽快融入扶贫工作,张立业常常在田间地头察看庄稼长势,挨家挨户走访贫困户,和他们拉家常、聊近况、算细账。对贫困户不足够了解的问题,张立业就带头参与其中,让大家放下担心和疑虑。

  村里的一大块有机番茄试验田,就是张立业和队员们一起牵头开发的。当时张立业考察到有机番茄相比于其它一些传统农作物,受市场波动影响小,利润相当可观,计划鼓励村民种植起来。但是此前大化村从没试过种植有机番茄,他担心贸然推广会给村民带来风险。

  于是,张立业他们当起“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自掏腰包租了两亩地试种。皇天不负有心人,有机番茄试种获得丰收,销售供不应求,仅2020年春节期间,销售收入就超过1.3万元。“明年我也要种一些!”村民们纷纷咨询如何种植。

  “要是没有张书记支持家乡发展,可能早就出门打工去了。”说起大化村的变化,在养鸡场上忙活的养殖户孙贤谈及时任大化村驻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的张立业,连连竖起大拇指。去年,村集体控股的扶贫产业合作社与汕尾市艾益农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南瓜种苗、化肥农药等物资购置协议,同时签订产品保底收购协议,按照每亩产量4000斤以上,以当前市场行情,刨去各种成本,30亩南瓜每造可以实现纯利润6万元。

  因地制宜建设产业新模式

  5年筹集项目资金约900万元

  “我觉得扶贫工作就是要立足于产业,变输血为造血,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从小在农村长大的经历,为张立业研究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张立业认为,对于一个贫困村来讲,单靠贫困户自己去找事情干是比较困难的,最好能引进一些企业,形成一些合作,构建具有可持续性的扶贫产业。

  为此,张立业开始探索“公司+村集体+农户”产业新模式,引进广东礼扬农业科技公司打造产业扶贫项目,建设腐竹产业基地,带动20余户贫困户种植黄豆60余亩,并为近30户农户提供就业。同时,他还牵头创办海丰县勤致种养专业合作社,除带动农户种植黄豆、养殖黑猪外,还大力兴办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并计划通过农特产品配送中心推动其它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高大化村集体经济收入,构建具有可持续性的扶贫产业。

  疫情之下,企业需要工人,却招不到人,贫困户需要就业,却赋闲在家。对此,张立业多方收集汕尾市用人单位招聘信息,架起企业招工和贫困户就业的桥梁,敲门问“需”,逐人问“急”,把招聘信息及时传递给贫困户,帮助10余名村民(其中贫困群众4名)找到了工作,确保他们的收入来源。

  张立业还充分发挥电力行业优势,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项目,拆除了全村老旧电线杆,解决了村内电力线径小电压不稳定等问题,完成了村里62盏路灯的改造,点亮乡村夜景,确保村民安全出行。截至2020年底,大化村全村有劳动力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6113元提高至15159元,无劳动力贫困户全部纳入政策性保障兜底。

  从南方电网广东汕尾城区供电局总经理,到帮助大化村脱贫摘帽的“草帽书记”,这一身份的转变,张立业用了五年,通过筹集项目资金约900万元,推动近50个发展项目,“草帽书记”让村里103户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三番。

  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2.25亿元

  全县9707户实现稳定脱贫

  大化村脱贫之路是汕尾海丰县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作为经济发展较落后的革命老区,海丰县的脱贫工作关系全局、影响深远。根据海丰县的统计数据,目前,全县9707户29946人按退出标准实现稳定脱贫,贫困村有劳动能力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155.9元,无劳动能力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259.6元,相对贫困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111元,村集体年均收入41.13万元。圆满完成脱贫攻坚总工作目标。

  在深圳龙岗区的鼎力帮扶下,海丰县积极应对疫情的挑战,加大扶贫工作力度,按“四不摘”的政策要求,攻坚克难,全面推进稳就业、发展产业、电商扶贫、消费扶贫等措施。立足本县产业优势,打造县、镇、村三级产业基地,建立冠龙甜叶菊、黄羌金针菜、莲花茶叶、袁隆平水稻等县级扶贫产业基地7个,镇级基地14个、村级基地58个,实施建设村扶贫项目474个,户扶贫项目18382个,培育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无公害农产品121个、绿色农产品5个、有机农产品5个,名牌农产品31个,形成县有龙头企业、村有主导产业扶贫格局,100%有劳动能力户连结了产业基地,实现稳定增收。

  海丰县构建扶贫资产带动贫困户长效增收机制,建设梅陇扶贫产业园、海龙投资大厦、红色旅游公寓等长效扶贫项目,带动龙岗帮扶的33个贫困村年均增加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明确驻村干部与贫困农户实行结对帮扶责任,确保每条村、每户贫困户都有责任人挂钩联系。深圳龙岗及省直、市直单位选派105名驻村干部,各镇及107个县直单位派驻678名驻村干部挂钩帮扶贫困户,全力开展脱贫攻坚各项工作。4年多来,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2.25亿元(包含深圳龙岗投入对口帮扶资金6.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