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省内信息联播 > 深圳

深圳南岭村“老黄牛”张伟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好日子都是一点点干出来的”

南岭村社区党委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邀请张伟基(左一)作发言分享。 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牢记总书记嘱托新时代再立新功

  10月24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后,同我省改革开放相关方面代表亲切交谈,祝愿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再立新功,祝老同志们生活幸福。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关心关怀,让大家倍受鼓舞。即日起,南方日报推出“牢记总书记嘱托 新时代再立新功”系列报道,回访受到总书记亲切会见的党员群众代表,聚焦体现他们对总书记的爱戴之情、对改革开放的感恩之情、对投身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心,敬请垂注。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南岭村是巨大的鼓舞,乡亲们的干劲更足了!”74岁的原深圳南岭村党支部书记张伟基激动地说。10月24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后,同广东省改革开放相关方面代表亲切交谈,祝愿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再立新功,祝老同志们生活幸福。张伟基便是代表之一。

  日前,深圳市龙岗区南岭村社区党委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邀请“老支书”张伟基作发言分享。回忆当时的场景,张伟基振奋地说,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最终要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在改革开放新的起点上,真抓实干、埋头苦干,让居民在南岭村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埋头苦干▶▷敢闯敢试改变贫困村面貌

  林立的楼厦、明亮的厂房、绿树成荫的道路、热闹的文体广场……这是记者在南岭村社区看到的景象。而在上世纪70年代末,南岭村只是宝安县的一个贫穷小村庄,仅有百余户居民。改革开放40年来,南岭村凭借敢闯敢试的勇气,改变了过去穷困的面貌,如今俨然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化社区。

  “总书记时隔6年再次来深圳视察,这既是对广东的肯定,也是鞭策。”张伟基说,“总书记强调,广东要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立足自身优势,创造更多经验,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这为南岭村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南岭村过去的40年,也是不断大胆探索的40年。“现在的好日子都是靠一代代人艰苦奋斗,一点点干出来的。”张伟基感慨地说。

  改革开放前的南岭村有多穷?当时全村集体固定资产不足7000元,人均年收入不足100元,生产靠贷款、粮食靠返销、生活靠救济,房屋破旧不堪、道路崎岖不平、到处是鸡毛鸭粪,南岭村因此被称为“鸭屎围”。

  “怎样才能让村民摆脱穷日子?”时任布吉沙西大队南岭村第一生产队队长的张伟基焦虑得每晚失眠。正在他发愁的时候,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南岭村。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为了招商引资,曾有一段时间,张伟基每天一早就到新安酒店守候港商,中午吃完盒饭后继续等。他还带着村民花了一整年的时间,整治村容村貌,让原本望而却步的企业老板纷纷进门“做客”。等到了1984年末,当时的南岭村,已办起了13个来料加工厂,村民人均收入达3500元。

  改革要一鼓作气。南岭村在1984年推行农村股份分红制度,并在当年实行股份分红;同年,该村又办起村医院,推行统筹医疗,工厂里的外来劳务工每人每月只需交2元统筹医疗费,就能在村医院免费看病。此后,南岭村还建起村里第一个大型工业区,彻底摆脱小农经济发展方式,构建起现代工业生产体系。

  “村集体经济就像一只‘下金蛋的母鸡’。”张伟基说。当年,张伟基带领南岭村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村集体力量,发展工业、旅游业、商贸业,推动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到了1987年,南岭村人均年收入达到5000元,是改革开放前的50倍,村民家家盖了新房、用上新家电。南岭村真的富起来了。

  共享成果▶▷村民年分红达15万元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浓烈氛围中,南岭村也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布置了《致富思源》主题展览。记者看到,展览厅里挂着南岭村的老照片,摆放着一些旧家具、旧农具。“我们富起来了,但不能忘记过去。”张伟基说。

  “总书记强调,要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我们南岭村发展经济,最终就是为了让居民过上好日子。”张伟基认为,要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要真抓实干,不仅要做,更要做好。

  周末,在南岭村社区的文体广场上,居民们下象棋、打篮球、打羽毛球……生活舒适惬意。目前,该社区有规模以上工厂企业46家,还有五星级酒店、商业广场,集体资产超过35亿元,集体年收入3亿多元,村民每年人均分红达15万元。

  南岭村今日的景象让“老支书”张伟基感到欣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南岭村。”

  “曾有一位港商看中了我们村里一块5000多平方米的土地,出高价想要买下来。但我拒绝了他,并且无偿贡献给布吉镇建起学校。”张伟基回忆说,不能富了口袋,穷了脑袋。1983年,南岭村开办了改革开放后深圳的第一家文化夜校,让35岁以下、没有达到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全部参与学习。如今,南岭村社区建成南岭1983创意小镇,另外,社区中1万平方米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53万平方米的休闲公园、24小时自助图书馆、文体中心、大剧院、体育运动场等公共文体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张伟基退休后,他的儿子张育彪接过“接力棒”。在张育彪看来,父亲以前是个“工作狂”,在担任村支书的20年间,为村集体工作不分白天黑夜。“现在改革开放迎来新的起点,南岭村也要戒骄戒躁,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老深圳精神’,推动产业转型,建设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型社区,让居民在南岭村生活得越来越幸福。”

  人物名片

  今年74岁的张伟基是原深圳南岭村党支部书记,曾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当选为八届、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党的十六大代表。改革开放后,张伟基带领南岭村群众走上了一条以发展工业为主导,工、商、旅游业协调发展的道路,使南岭村从过去贫穷的小山村变身全国知名的富裕村庄。

  ■对话

  深化改革开放

  关键在“真抓实干”

  张伟基在离任南岭村党支书后,先后在龙岗区人大常委会、关工委等部门工作,直到2016年退休。退休后,他仍然十分关心南岭村的发展,关注南岭村的产业转型升级。

  南方日报:在南岭村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您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

  张伟基:1982年,南岭村第一生产队拿到了一笔43万元的征地补偿费。对于穷困的南岭村民来说,这可是笔不小的款项,所以有人建议按劳动力多少人均分配。我家里的劳动力多,如果分钱的话,可以分到很多。但我没有这么做,而是提议将这笔钱用于扩大再生产。但是,穷怕了的队员们当时意见很大。最后,通过千方百计做工作、道明理由,大家终于改变想法。这笔钱被用来修建厂房、改善村容村貌,成为村子日后迅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南方日报:南岭村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张伟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成了当时的头等大事,但很多企业老板看到南岭村的环境后扭头就走。怎样才能吸引企业走进南岭村?我觉得首先要营造一个适合投资建厂的村容环境,虽然我们没有水泥路,但是要把卫生整治好,以一个全新的形象示人。于是,我们组建起一支卫生清洁队,每人每月50元,动用全村的力量搞卫生,让南岭村的模样有了初步变化。整洁干净的环境果然给前来考察的商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他们最终被我们的诚意打动,一个接一个地来到村里办工厂、做生意。

  南方日报:作为南岭村的老支书,同时也是南岭村居民,您对南岭村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期待?

  张伟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越是环境复杂,我们越是要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南岭村是莫大的激励和鼓舞。从过去的“种”田到“种”房子收租金,再到现在“种”高新技术企业,现在南岭村面临产业转型升级,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的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改革开放永不停步,南岭村也不能满足于现状,要有更好的发展,希望南岭村今后能不忘初心、埋头苦干,努力探索出一条多元化发展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