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省内信息联播 > 深圳

助力村民精准脱贫“拔穷根”

盐田区对口帮扶河源东源驻村扶贫工作组因户施策,建立健全扶贫工作机制夯实长效脱贫

陈村村茶以“贫困户+合作社+村委”为农业经营模式。图为陈村村茶叶基地。受访单位供图

  风景如画的东江河畔黄田村,黄田米酒闻名遐迩。

  如何让特产助力村里解决脱贫问题?黄田村驻村第一书记巩玉强下了一番功夫。“我们联系帮扶单位先后投入50万元与金黄田酒业有限公司合作,打造‘一村一品’——黄田米酒、客家黄酒。通过村企合作,每年可给村里带来4万元固定分红,同时解决20名贫困户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为贫困户带来了长效、稳定的收益。”巩玉强说。

  打好脱贫攻坚战,重在精准。近年来,盐田对口帮扶河源东源驻村扶贫工作组采取“靶向疗法”因户施策,清扫贫困“死角”,推出村民“点单”、照单“上菜”、“一对一”服务等脱贫攻坚模式,精准脱贫“拔穷根”。

  “一村一品”巩固脱贫成效

  “我们依靠茶叶种植,荒山变青山,绿叶子变成村民致富的‘金叶子’,昔日的贫困村慢慢走上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陈村村驻村第一书记周灿明形象地描述着几年来村里的变化。

  陈村村茶又称松嶂茶,相传有200多年的历史,曾是东源四大名茶之一。“虽然茶叶好卖,但以前的陈村村茶都是小规模种植,产量很少,收益不高,村民自己采茶、制茶,而且都只在本地销售,很难走出去,加上缺乏管理,使得不少茶园慢慢荒废了。”周灿明说。

  如何让陈村村茶重新焕发生机,变为村民致富的“金叶子”,成为驻村扶贫工作组帮助小山村致富的关键。在工作组的带动下,茶叶基地采用承包管理制度运行,并按“贫困户+合作社+村委”的形式进行分红。“即由贫困户负责茶叶的锄草、施肥、采摘等,按劳取酬,带动贫困户直接增收;由合作社及村委统一对茶叶进行加工、销售,盈利后对贫困户及村委进行分红,加快贫困村脱贫步伐。”周灿明说。

  “这种模式既提高了贫困户的收入,也发展起了陈村村茶产业。”周灿明说。2016年,盐田区对口帮扶单位投入140万元用于建设陈村村茶叶种植基地一期项目,并引进了配套加工厂房及炒茶设备。2019年底,陈村村茶叶种植基地二期项目也顺利提上日程。

  如今,陈村村茶叶种植基地是“一村一品”精准扶贫项目,也是帮助44户贫困户脱贫奔康的主导产业。截至目前,全村共有310亩茶叶基地,其中一期160亩,二期150亩。“2023年全部达产后,每亩预计可产茶叶40斤,按照200元/斤计算,每年预计总收益在248万元左右,纯利润可达百万元。”说起产业发展前景,周灿明满怀信心。

  因地制宜开展乡村垃圾分类

  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

  近年来,在东源、乐业、凌云等地区,盐田选派了优秀干部长期驻县、驻村,与各级扶贫干部一起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根据资源特色、致贫差异等条件,因地制宜,对不同贫困村实施不同的帮扶策略。

  拥有丰富物产资源和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东源县玉湖村,成了乡村垃圾分类的先行探路者。“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还要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该村驻村第一书记刘运泉说。去年,玉湖村出台了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并召开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作动员会,初步探索建立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的工作机制。

  玉湖村内共有300余户居民,分散在国道两旁,且现有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所有村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需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村落分布,让我们村成为启动河源市农村垃圾分类试点项目工作的一块良好试验田。”刘运泉说。

  “和盐田区进行垃圾分类的方式不一样,我们只对村民投放至公用分类垃圾桶的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进行分类处理,并在村内设置50个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每个投放点设一名管理员进行指导。”刘运泉介绍,2020年,在盐田区城管局的支持下,玉湖村投入65.68万元提升人居环境。

  为了切实推动玉湖村垃圾分类工作取得实效,村里通过健全制度,加强长效管理,采取垃圾分类设施管理“包片区”方式,将全村家庭户分片到每个党员及村干部身上,负责宣传垃圾分类、上门监督指导收集实施情况,并将垃圾分类纳入村规民约,以此增强村民对垃圾分类收集认识,督促村民自觉进行分类收集。

  “通过垃圾分类,我们教化了人心。村民心往一处使,共同谋发展。”刘运泉说。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从2011年起,陈国富就担任陈村村的支部书记兼主任。这一干就快十年,陈国富一直怀揣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执着坚守着把家乡建设得更美丽,让群众过得更幸福、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初心,一直为家乡效力。

  2016年,主动申请赴河源市东源县曾田镇蒲田村驻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戴浩洋,时常奔忙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东源县曾田镇蒲田村是盐田区精准扶贫对口省定贫困村中交通最不便、条件最艰苦的贫困村。

  初到蒲田村,戴浩洋看到的现实远超自己的预想。作为驻村工作队队长,他以贫困村为家,与贫困户为友,奔忙在村里的各个角落,认真倾听贫困户心中的困扰和期许。“经过一段时间的摸底调查,我感触最深的是村党支部力量不足、带领群众脱贫的能力不强。而蒲田村地处边远、交通不便,这些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戴浩洋说。

  扶贫先扶志,戴浩洋积极帮助村党支部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发挥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努力提升党员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精气神”。他组织协调盐田区党员干部到当地贫困户家中作“走、认、谈”对接走访,开展交流慰问,增强了贫困户的脱贫信心。还发挥当地党组织的优势,从有文化技能的优秀青年、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热心农村公益事业的乡贤人士中选取党员致富带头人,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积极引领困难群众脱贫。

  一桩桩帮扶举措、一项项扶贫产业、一个个爱心援助项目……在东源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杨威看来,盐田对口帮扶河源东源扶贫工作队尽锐出战,千方百计啃下脱贫攻坚的“硬骨头”,推动脱贫攻坚政策措施、资金项目精准到村到户到人,在脱贫攻坚战中,帮助困难群众稳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