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数据发布 > 主推技术

2016年主推技术:水稻“三控”技术

  技术名称:水稻“三控”技术

  技术概述:水稻“三控”技术是针对目前水稻生产中化肥农药过量施用、肥料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重和产量不高不稳等突出问题,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主持研制的以控肥、控苗、控病虫(简称“三控”)为主要内容的高效安全施肥及配套技术体系。该技术中的“控肥”和“控病虫”就是针对“减肥减药”的,而且在减肥减药的同时还可增产10%左右,可作为化肥农药“两减”和“零增长”的重要抓手。

  水稻“三控”技术于2007年1月通过广东省科技成果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与传统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三大优势:一是高产稳产,增产增收。一般增产10%左右,倒伏大幅减轻,抗逆性强,稳产性好,每亩增收节支100元以上。二是省肥省药,安全环保。节省氮肥20%左右,氮肥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相对提高30%),面源污染大幅减轻,纹枯病、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等主要病虫害减少30%-50%,可少打农药1-3次。三是操作简单,适应性广。只要按技术规程去做,就可获得稳定的增产增收效果。不同品种、不同土壤和气候条件下均可应用,效果稳定。

  2008年以来,水稻“三控”技术先后入选广东省农业主推技术、农业部主推技术、农业部“双增一百”技术和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等。已在广东各稻作区应用多年,并辐射到江西、广西、海南、浙江等8个省(自治区)。大量应用表明,该技术成熟可靠,操作简便,适应性强,不同地点、不同季节、不同品种(包括杂交稻、常规稻)、不同种植方式(直播稻、手插秧、抛秧)都表现稳定的节本增产效果,深受农民欢迎。由于效果突出,该成果先后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12)和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2011),成果第一完成人钟旭华获2014年度国际作物营养奖(Norman Borlaug奖)。

  近三年应用面积和增产增效情况:近三年(2012-2014)水稻“三控”技术的年省内应用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增收节支40.2亿元。2012年应用面积1000万亩,增产5-10%,每亩节本30元,增收节支110元,共增收节支11亿元。2013年省内应用面积1100万亩,每亩增收32.64公斤,节本36.74元,共增产稻谷3.59亿公斤,节本4.04亿元,增收节支12.3亿元。2014年,省内应用面积维持1100万亩以上,每亩增收稻谷49.9kg,节省肥料成本23.88元,每亩增收节支160.83元,共计增产稻谷5.49亿kg,减少肥料成本2.63亿元,增收节支合计16.9亿元。

  技术要点 水稻“三控”技术规程要点如下:

  1、氮肥总量控制:根据目标产量和不施氮空白区产量确定总施氮量。以空白区产量为基础,每增产100公斤稻谷施氮5公斤左右。空白区产量可通过试验确定,也可通过调查估计。目标产量根据品种、土壤和气候等条件确定。

  2、氮肥的分阶段调控:在总施氮量确定后,按照基肥占40%左右、分蘖中期(移栽后15天左右)占20%左右、幼穗分化始期占30%左右、抽穗期占5%-10%的比例,确定各阶段的施氮量,追肥前再根据叶色作适当调整。该技术的最大特点是“氮肥后移”,大幅减少分蘖肥,减少无效分蘖,在保证穗数的前提下主攻大穗。

  3、磷钾肥的施用:在不施肥空白区产量基础上,每增产100公斤稻谷需增施磷肥(以P2O5计) 2-3公斤,增施钾肥(以K2O计) 4-5公斤。在缺乏空白区产量资料的情况下,可按N:P2O5:K2O =1:0.2-0.4:0.8-1的比例确定磷钾肥施用量。磷肥全部作基肥,钾肥在分蘖期和穗分化始期各施一半。

  4、其它配套技术:(1)合理密植,保证基本苗数。每亩栽插或抛植1.8万穴左右,其中杂交稻基本苗数要达到3万,常规稻要达到6万。(2)适时控苗。当茎蘖数达到目标穗数的80%时开始晒田,控制无效分蘖。但不要重晒田。(3)防治病虫害。采用”三控”施肥技术的稻田,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较轻,可酌情减少施药次数。其它与现有习惯技术相同。

  适宜区域:南方稻区

  注意事项:(1)保水保肥能力差的土壤,或者密度和基本苗不达要求的,应在插秧后5-7天增施尿素3-5公斤/亩。(2)若前作是蔬菜或绿肥的,施肥量要酌情减少。早季稻草还田的,晚季可适当减少钾肥用量。

  单位信息 

  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金颖东一街 3 号

  邮政编码:510640

  技术所有人:钟旭华

  联系电话:020-87579473

  电子邮箱:xzhong8@163.com

  是否新增推荐技术:否;2008年首次发布,最近发布时间是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