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省内信息联播 > 云浮

云吟村:农家书屋成繁荣乡土文化新引擎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一个村庄的灵魂是文化,而书屋则是文化的象征。在新城镇云吟村开设的农家书屋是该村的重要标签。蔚蓝透明的天空,平坦干净的沥青路,古色古香的吊脚楼,悠闲舒适的草亭,以及一波又一波前来参观的游客……在这个炎热的七月,云吟村农家书屋热闹非凡。

  近年来,云吟村以乡村文化振兴为支点,注重乡村文脉的传承与创新,在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赋予其时代内涵,讲好乡村文化振兴的故事,让文化持续焕发新活力。

  农屋变书屋

  传统民居成网红打卡点

  沿着宽阔的环村道一直往前走,就能看到一幢老旧矮房。这排矮房背靠青翠欲滴的山林。农人未见,鸡鸣犬吠已入耳。屋前一片平整的空地,是以前农户用来晒谷的场地。空地上还坐落着一个用稻草搭建的凉亭,旁边还放着不少小竹凳,和一些用石头堆砌的长板凳,可供村民在此休憩。

  笔者了解到,这间大受欢迎的书屋是由村委会筹集资金建成,于七月中旬免费开放。书屋由一间老旧古屋改造,分上下两层,目前收到社会各界捐赠的各类图书超过5000册。不仅有关于国家大政方针的书籍,还有儿童读物和科学读本之类最受村民欢迎的书,现在每天都有不少村民前来阅读,村里的风气也越来越好。

  仔细观察发现,一楼两扇木门上的红漆依然清晰可见,推开门就是小小的“藏书室”。一迈进这个房间,立即有了书屋的样子,正对大门的厅墙上被粉刷干净。几个大大小小的书架上密密麻麻、整整齐齐地码着书,阳光从一边的窗子里晒进来,抚着书页。书架都不高,很方便小朋友取阅。屋里还有两张大木桌,也都是村委会采购的。这里的书籍很多都是关于哲学类、文学类、少儿读物、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等科目。部分书籍是图文并茂的绘本、图鉴等,很适合村民们阅读。云吟村党支部书记黄北添表示,每一个走进农家书屋的村民,都会发出哇的一声赞叹。“这声惊叹是对我们这段时间忙碌的最好鼓励。”他说。阅览室左边还设置了公用厕所和洗手处,方便村民使用。

  走出阅览室,笔者穿过实木楼梯来到二楼。黄北添说,二楼的村民活动室可容纳十人以上,届时村民可在此闲聊,回忆小时候的时光。到了晚上,书屋周围还会亮起五颜六色的灯光,吸引不少村民驻足观看。

  书屋周围不仅有菜地、山林,还有小河。在这间书屋里看书累了,白天大人们可以坐在门前的空地喝茶聊天,孩子们则可下棋、玩耍;晚上还可以漫步田野。这样青山绿水环绕、节目丰富的小书屋,与奢华的大书店提供的服务完全不一样。“房子虽然还没有全部改造好,但恰恰给我们融入大自然留下无限可能,能给人发挥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这也是很多村民喜欢这里的原因。”黄北添说。

  书屋是学习“加油站”和创业致富“淘金屋”

  笔者注意到,该书屋还专门设立了红色文化读书区,及时添置了党的方针政策等学习书籍,让广大村民在农闲之余,能就近、就地学习。

  是日一大早,村民黄阿姨就来到村里新建好的农家书屋,查找关于养殖蜜蜂以及其他种养技术的书籍。她告诉笔者,村里有几家养蜂大户和牛大力种植大户的种养效益不错,想来了解相关的基本知识,为下一步在村里推广,特别是为产业进村寻找一条更好的路子做些知识储备。

  不仅是作为村干部的黄阿姨对新建的书屋连连夸好,村民张大叔更是竖起了大拇指。他说,云吟村一直有优秀的文化传统,现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村里整修了公厕和观景湖,建起广场、书屋等,村的环境越来越好,生活品质也越来越高。他还说:“小时候一直想有个书屋,现在农村终于有了一个品质、环境都接近大城市的书屋,在这里能够看到关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书籍,非常开心。”

  自农家书屋建成后,这里成为了村民“取经”的好去处,越来越多的农民踊跃到农家书屋查阅科学种养等方面的书籍。现如今,农家书屋已成为了传播科技知识、丰富文化生活、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文化阵地,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不少村民纷纷反映,平时只要在种养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他们都会到书屋里翻阅相关书籍,寻找解决方法,特别方便。

  黄北添告诉笔者,在打造农家书屋过程中,他们也是有意识地利用村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将书屋与特色建筑等结合起来谋划,这样不仅能推动农村新型文化阵地建设,还能将书屋变成村民学习的“加油站”和群众创业致富的“淘金屋”,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享受文化“盛宴”,还能促进农村发展。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云吟村以文化进村提升自我“造血”功能,突出“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目标,为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力求让农民群众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便捷舒适生活。黄北添说:“下一步云吟村将进一步完善书屋文化标识,及时更新读本,以农家书屋作为一个突破口,推动文化进村、旅游进村、产业进村,让村民找到幸福感,能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为今后的乡村旅游发展打下很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