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省内信息联播 > 云浮

“小金果”丰盈全村梦想

郁南便民村成立5家专业合作社,助力无核黄皮产业发展

便民村三分之一的村民靠种植黄皮年收入过五万。

  盛夏时节,岭南佳果相继上市,眼下黄皮正卖得紧俏,这也是周志艳和其他便民村村民一年中最忙的时刻。便民村位于云浮市郁南县建城镇近郊,是建城镇种植无核黄皮最多的村,被称为“郁南无核黄皮第一村”,也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周志艳是便民村的黄皮种植大户,和往年不同,今年周志艳对黄皮有了新的希望,她的大儿子刚参加完高考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她说,顺利卖完最后一批黄皮,正好迎来大学开学,有了充足的学费,“希望儿子能更好地开启新的未来。”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无核黄皮让便民村村民不同的生活期盼成为现实。

  品种优异

  两棵“母树”繁衍出亿元村

  岭南地区流传着“饥食荔枝,饱食黄皮”的俗语。意思是饿的时候吃荔枝,饱的时候吃黄皮。原因在于黄皮吃起来酸中带甜,又鲜嫩多汁,足以与荔枝媲美,又具有化痰生津、利咽、消滞开胃、行气通便等保健功效。让便民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谢永泉意想不到的是,小时候当零嘴的水果,现在竟成了富民兴村的特色珍宝。

  “黄皮是后来才大规模推广种植的。”谢永泉介绍,便民村山多田少,过去多种周期长、产量低、经济效益差的经济作物,“由其自生自灭,不少土地荒废闲置。”

  1988年,原县农委在便民村创办了无核黄皮苗圃基地10亩、生产基地25亩,几年后取得成功,为村民起了示范作用。在全县各级党委、政府的扶持引导下,便民村开始大规模种植无核黄皮,现在无核黄皮已成为便民村的主要经济收入,种植面积也逐年增加。

  “目前,便民村种植黄皮已过万亩,连片种植约5000亩,全村886户村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和地里都有种植,总产值过亿元,三分之一的村民光靠种植黄皮就年收入过五万。”谢永泉介绍道。

  便民村种植的黄皮有很多种,其中鸡心黄皮、冰糖黄皮,无核黄皮是主要品种。相比一般的黄皮,无核黄皮果大、肉厚、皮薄,作为一种奇特的优稀水果,其微量元素含量也比一般水果丰富。更不同的是,郁南无核黄皮是上世纪出现的新物种,其诞生地正是建城镇一座别墅庭院“干园”里。

  据当地记载,早在1932年,建城镇人曾乃桢卸任乐昌县长后荣归故里,兴建“干园”别墅,其族长告诉他,黄皮是正气果,可使屋宅呈祥,主人浩气凛然,于是种植在“干园”内。

  四年后,2株黄皮树结果时,发现其果穗大、果实成熟前起棱方角、成熟后呈鸡心形、色泽黄澄、皮薄光滑。放进嘴里品尝,他发现味甜略带微酸,更神奇的是没有果核。

  1964年,广东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专家到各地普查本省优稀水果,于建城发现了这两株无核黄皮树,确认其为省内优稀水果之一。1983年,当地政府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将“干园”的房屋和庭院交由曾乃桢私人所有。

  1984年4月,他偕同家属回到阔别三十余年的老宅,把两株无核黄皮树的枝条无偿提供给当地农科部门开展嫁接繁育和示范推广。1986年,广东省召开第二次全省优稀水果鉴评会,无核黄皮获得总分第一,荣获“广东省优质品种”称号。从此,作为世界唯一的名优稀水果的无核黄皮便声名鹊起。

  进入90年代,当地政府开始推广种植,便民村的无核黄皮正是由这两颗“母树”繁衍而来。

  产销稳定

  “正气果”让贫困户供出大学生

  省道279穿过便民村,向车外一瞥,满地里缀满金灿灿果实的无核黄皮树,道路两旁常看到临时支起的帐篷,路过的游客停驻即可向村民购买到果实饱满的无核黄皮。

  作为便民村的主导产业,无核黄皮产业托起了村民的“致富梦”,该村组建了区氏无核黄皮专业合作社、盛世水果专业合作社、绿艳无核黄皮专业合作社等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部分农民逐年加入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实行统一种植管理标准、统一施肥喷施、统一应对市场,并主动与市场对接,提高郁南无核黄皮的品质及知名度。

  周志艳是绿艳无核黄皮专业合作社的法人代表,带领12个农户,种植60亩无核黄皮,年收入十多万。她的丈夫和公公都是当地的教师,一家老小的生活由她操持。一开始她在自家几亩地里种植黄皮纯粹是为了补贴家用,没想到随着无核黄皮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行情稳中带好,超过了预期收入,于是胆子大了起来,联合其他农户成立起合作社,不断扩大种植规模。“现在家里又盖起了新房,买了两台小车,日子越过越红火。”她高兴地说道。

  “不担心销量,每年都不够卖,我做的大部分是熟人买卖,相对固定。”周志艳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虽然黄皮每年7月中旬到8月中旬左右才结果,但自己很早就会接到预购订单,“通过熟人相互介绍,客户群在逐年增多。”

  “不像其他水果,有大小年,价格受波动。”易品琳说,黄皮价格一向较稳,品质越好价格越高。易品琳是便民村贫困户,丈夫已年过六旬,两人育有一女,因家中缺乏劳动力,往年紧靠夫妻二人打散工,年收入不到1万元,很难维生。

  在政府的帮扶和指导下,易品琳在自家的四亩地里全种上了无核黄皮,“树苗和化肥都不用我出钱,价格也稳定。”她说今年已经卖了1万多元黄皮,全部卖完差不多有三万元,加上其他扶贫项目分红,收入比过去要好很多。让附近村民人乐道的是,易品琳靠种植黄皮,还将女儿供养上了大学,给全家带来更多的曙光和希望。去年年底,易品琳顺利脱贫,明年她的女儿将大四毕业。

  让便民村村民自豪的是,贫困户种黄皮脱贫,供养出大学生不是个例,曾敏强家也是如此。曾志强妻子患有残疾,以前他在外打工,主要做运输,后来回家种柑橘,发现黄皮比柑橘好打理,于是改种黄皮,家里两个女儿都靠他种黄皮,顺利读上大学,大儿女学医、小女儿学幼师专业。去年年底,曾志强也顺利脱贫,在村民们看来,等她两个女儿毕业工作后,他们家将会变得更好。

  党建引领

  吸引本土人才发展特色产业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在于领头雁。”谢永泉介绍,便民村在发展黄皮产业上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便民村党总支部共有66名党员,分成6个党小组,开展“党建+合作社”和“一组两化”的工作模式。成立了多个以党员为骨干的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设立特色党小组,实现党员管理的网格化和信息化,用党员将农户集中起来,摆脱传统的小农经济局限性束缚,实行集中化、产业化种植、经营和销售。

  谢永泉是盛世水果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在便民村其他合作社,均有党员参与。“确保每个合作社都有党员参与,这样不管是在产业规划还是政策落实和培训上,都能得到较好的规范引导。”谢永泉告诉记者,便民村还实行“党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治组织”的经营模式,落实“一对多”联系服务群众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一条龙服务,抓好无核黄皮标准化种植管理,进一步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为发动外出人才回乡发展产业,我们村‘两委’干部分片入户,重点对外出经商、务工、复退军人、高校大学毕业生等各类农村本土人才进行调查登记,摸清本村人才基本情况、能力特长及主要优缺点和本人回村服务真实意愿,分类造册,建立‘本土人才库’共30多名。”谢永泉说,在优秀回乡创业青年、外出务工人员中发展了10多名党员,作为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党小组组长,引导带动更多的农民掌握新技术。

  此外,便民村还创建党员创业示范基地,不仅推广鲜果营销,还注重延长产业链。“我们整合了党员种植大户的资源,对接一些知名品牌食品公司,共同探讨研究发展产品深加工业,培育了具有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的“郁江牌”著名商品品牌,获得了无公害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中华名果”等金字招牌。”谢永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