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省内信息联播 > 阳江

阳江市南龙村三年扶贫奔康 贫困户人均收入增长近三倍

  基础设施从少到多,“富村”工程从无到有,贫困户年人均收入增长近三倍

  4.5公里平坦的水泥公路贯穿全村,岭南建筑特色的文化广场引人注目,一幢幢新洋房拔地而起……走进阳江市阳东区红丰镇南龙村,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已经以崭新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

  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开展以来,负责挂点帮扶的市直宣传系统借助宣传部门联络面广的优势,大力推进“富村”“脱贫”等工程。三年来,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增长近3倍,集体收入增长9倍,阳江市阳东区南龙村告别了贫困,正大步走上奔康致富之路。

  投入真金白银,建设美丽乡村

  “没想到家乡也能如此美。”谈起村里这几年的变化,村民刘伯竖起大拇指。三年来,扶贫工作组投入1940多万元,将南龙村打造成具有文化扶贫特色的美丽乡村。

  走进南龙村,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2000多平方米的南龙文化广场。广场配有舞台、篮球场、小公园等基础设施,一砖一瓦别具岭南特色。扶贫干部吴伟键告诉记者,这里曾是一块杂草丛生的荒坡地,建成广场之后,每天都有上百村民来这里休闲娱乐,逢年过节,广场还会举办文娱表演,周边村的村民都赶过来看戏。

  要致富,先修路。几百年来,阳江市阳东区南龙村的路都是坑坑洼洼,工作组积极争取交通部门建路指标,发动村民、乡贤、企业和社会人士募捐,筹集200余万元,建成一条总长4.5公里,贯穿13条自然村的村道,沿路还安装了LED路灯。路好走了,农产品也能及时运出去销售,村民慢慢富裕起来了。据统计,三年来,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2741元,比帮扶前增长1倍多,而贫困户年均收入则增长近3倍,建新居的村民就有100多户。

  推进产业扶贫,变输血为造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工作组不仅完善南龙村各项基础设施,还变“输血”为“造血”,通过实施产业化扶贫,扶持培育农业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扶贫不仅要扶物质,更要扶智力、扶技术。”工作组组长李国宝深有感触。三年来,帮扶单位多次举办技能培训班,从种养技术、脱贫思想上进行扶贫。同时,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生产技术等多方面的帮扶,让贫困户生产能力大大提高。

  阳江市阳东区石龙自然村的贫困户刘翁,由于身体有病,两个女儿正在上初中,家庭收入仅靠妻子种地和养猪来艰难维持。工作组将刘翁纳入帮扶对象,在生产资金、生产技术、产品销售上给予大力帮扶,刘翁将自己屋旁的池塘改造成10亩的鱼塘,养起了淡水鱼,并把原来只养两头猪的猪栏改建,扩大到可容纳100头猪以上的养猪生产用房,也搞起了立体养殖,每年都有一笔可观的收入,成为南龙村脱贫致富的典范。“三年前,我们一家还住在破旧的泥砖房内,如今已经住上了两层的小洋房。”刘翁乐呵呵地说。

  工作组还大力推进“富村”工程,增加村集体收入。通过入股一些公司,发展马铃薯种植基地等,村集体收入已经达到9.6757万元,较帮扶前增长了9倍。

  打造不走的队伍,实现持续扶贫

  目前,阳江市阳东区南龙村79户贫困户经过驻村工作组的三年努力,已经全部脱贫。如何保证贫困户不返贫,是帮扶单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工作组认为,建立扶贫长效机制,是保障阳江市阳东区南龙村扶贫开发效果的有效措施。

  工作组完善了村民自治管理和财务管理制度,并开展社会成功人士讲座,村民参观学习先进村的致富经验等活动,开拓村民和村干部视野。提高村两委干部思想水平和提升工作执行力,又为南龙村今后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加强产业扶贫机制,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的带动让农户持续增收。如今,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阳江市阳东区南龙村贫困户和村民与市农业龙头企业签订了养猪、种植番薯、种植花生的购销合同,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带动生产发展模式,通过龙头企业较强的市场销售、信息优势,帮助贫困户与市场对接,将贫困户生产风险降低。

  今年,村委会与深圳一家公司合作发展了200亩马铃薯基地,约定明年收获后返还5万元收益和10%收益提成给村委会,保证村集体收入稳定增长。同时,结合漠阳江双捷拦河闸重建及沿江景观环境优势,村里正筹划开展招商引资,建设阳江市阳东区南龙休闲观光农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