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镇瓦北村优美的田园风光。 谭文强 摄
经过7、8月份的荔枝、花生采收,在9月到来之际,作为省定贫困村,阳江市阳东区东平镇瓦北村终于从繁忙中消停下来,恢复了平静。
不过,这只是表象。事实上,从7月至今,虽然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但瓦北村的贫困户内心依旧难以平静。在这个丰收的季节,他们看到了与以往太多不同:荔枝通过嫁接改良品种,销售价从原来的每公斤6元增长到50元;花生种植使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之后,每亩增产约30%。就连平日里有很大酒瘾、游手好闲的阿华(化名),也“华丽转身”为村中的劳动积极分子。
贫困户感慨于驻村扶贫工作队到来一年多后村里发生的喜人变化,而扶贫工作队也感受到了贫困户的生活状态发生了令人振奋的改变。“态度改变了,贫穷的面貌才能彻底改变。”市农业局驻村干部李博业说。
生活之变
从贫困户到脱贫“领头羊”
采访当天,在东平镇糯米糍荔枝种植示范区,果农蔡杰贤开着机械喷雾机,给自己的荔枝林喷洒农药。他说,今年的荔枝采收不久,若是早一两个月过去,看到的便是满山红灿灿的糯米糍荔枝。
这个景象转化成数字,记者同样可以感同身受。在过去两个多月,蔡杰贤20亩荔枝林约收获糯米糍荔枝1500公斤,按照当时每公斤36~50元的市场价格,单单这一季荔枝,他的收入就在5万元以上。这与之前种植20亩普通荔枝,每公斤市面价6元,一年产值约3000元对比,简直是“天与地的差别”。 过去一年多里,蔡杰贤的生活一天天发生变化。如今,他已经从贫困户“华丽转身”为瓦北村经济合作社社长,成为带领贫困户脱贫的“领头羊”。对于这一切变化,瓦北村支部书记邓德强认为:“一半在于个人的勤劳,一半归功于扶贫工作队的帮扶。”
自2016年6月扶贫工作队进村开展扶贫工作以来,瓦北村一点一滴的变化,邓德强全看在眼里:扶贫工作队到来之前,村里130多亩荔枝林长年丢荒无人打理;扶贫工作队来了之后,不仅重拾丢荒的荔枝林,还将其扩至300亩,让贫困户拥有更多“用武之地”;扶贫工作队到来之前,村里30多名贫困户犹如一盘散沙,缺乏劳动积极性;扶贫工作队来了之后,先是带动成立瓦北种植专业合作社,随后又购置了背负式电动喷雾器、机械喷雾器等生产设备,并为贫困户提供肥料等生产物资,让贫困户逐渐建立劳动致富的信心……
荔枝种植项目收益达60万元、花生收成贫困户可获得30多万元……这是过去两个多月里,瓦北村两大扶贫项目取得的“成绩单”。邓德强认为,该村产业经济实现“大翻身”,幕后最大功臣是扶贫队,他们带来了技术支持。“之前村里种植普通荔枝,卖到市面每公斤价仅6元,扶贫工作队来了之后,通过使用嫁接技术,将荔枝品种改为糯米糍荔枝,每公斤市场价格达50元,是原来的8倍多;扶贫工作队到来之前,瓦北村贫困户裸地种植花生,扶贫工作队来了之后,引进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现在花生每亩产量约270公斤,比裸地栽培增产20%-50%。”
状态之变
从无业游民到村中“蓝领”
当前,瓦北村正在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村口,看着村民阿华开着拖拉机,将村中的杂物一一从眼前运走,扶贫工作队队长黄红保的脸上不禁露出微笑。之前为了帮阿华将拖拉机从市区运回来,所开的车反而在半路抛锚的情景依旧历历在目。
不过现在看来,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在扶贫工作队到来之前,阿华是瓦北村贫困户中的“后进生”,不仅不爱劳动,还经常酗酒,酒劲上来经常骂人。得益于“一户一策”的扶贫政策,在扶贫工作队的支持下,阿华购买了一台拖拉机,从无业游民变成了作业收入达300元每天的“蓝领”。
生活有了奔头,阿华的状态也一天天变化。“以前见面从不打招呼,广播开得大声点就忍不住大骂,现在不仅生活规律了,见面有时还会跟我们打招呼。”驻村干部李博业说。
这段时间里,生活状态发生改变的不仅是村中的贫困户。以往每到月底,邓德强的心中总会泛起一丝不安:1000多元的公共电费该从何着手解决?
当前,随着瓦北村委会楼顶光伏设施建设工作的推进,邓德强紧皱的眉头逐渐舒展开来。原来,在得知该村长年为公共电费发愁后,扶贫工作队通过申请专项资金,为该村置购了光伏设施。按照计划,这个月上旬该设施就可安装完毕,开始发电。“除了基本满足供应村中公共设施的电量外,每年剩下的电量还可以卖给南方电网,增加村集体收入。”邓德强说。
这只是该村公共服务项目推进的一个缩影。随着入村主干道、村委会旁边卫生站、农产品流通中心、合作社荔枝高产优质基地、新农村示范村等项目推进,瓦北村的贫困户在感受到扶贫工作队为其带来的生活状态变化之后,将迎来家乡大幅度的“颜值”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