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省内信息联播 > 阳江

【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阳江人的“致富经”:找准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命脉

  阳江依山临海,风光秀丽。不仅有我们熟知的海陵岛大角湾海上丝路旅游区、十里银滩等旅游资源,还有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和水力资源。9月28日,“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网络主题活动广东行第三站来到了阳江。来自中央和地方的30多家媒体深入走访了阳西县程村镇红光村、高新区创新交流中心、粤水电新能源项目厂区、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探寻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幸福密码。

在红光村码头,村民正在对养殖的蚝进行拆分。南方网记者郭昊奇 摄

  阳西县程村镇红光村的养蚝“秘籍”

  红光村位于程村镇东南面,全村80%以上的村民从事养蚝业,距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养蚝历史,养蚝总面积达4.3万亩,年产鲜蚝4.5万吨,销往全国各地。2017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8600元,村集体收入达到33万元。

一望无际的红树林。南方网记者郭昊奇 摄

  据介绍,蚝的养殖对水质的要求非常严苛,水质的波动关系着蚝的生长与品质。那么,是什么让红光村拥有200多年的养蚝历史,而且品质这么好呢?答案就是红光村的天然红树林保护区了。这里的天然红树林保护区总面积1.5万亩,中心区有林面积达6500亩。红树林不仅能净化水质,为鱼类、贝类、鸟类提供栖息、繁衍生殖的场所,红树林沼泽环境及凋落物形成的食物链养育和保护着大量质量好价值高的海产品,给海产养殖带来可观收入。

红光村万亩养蚝基地。资料图

  近年来,红光村先后被授予“国家级近江牡蛎吊养标准示范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广东省‘五个好’村党组织”、广东省“文明村”、阳江市十大最美乡村等称号。

粤水电新能源项目厂区,工人们正在对钢管进行焊接。南方网记者郭昊奇 摄

  粤水电新能源项目:绿色能源的“装配站”

  在粤水电新能源项目厂区,记者看到三条生产线一根根巨型钢管,工人们正在进行焊接、打磨等操作。据介绍,这就是他们制造风电架塔的生产线,要利用风力发电,可不能没有它们。

采访团一行来到粤水电新能源项目厂区参观。主办方供图

  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约5亿元,规划用地面积约300亩,预计年产值约10-12亿元。粤水电风电装备制造项目一期总投资为29,025.40万元。该项目厂区规划占地面积179543.45平方米(合269.3亩),一期总建筑面积为35878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29278平方米、办公生活区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项目一期建成后,年生产2MW及以下陆上风电塔架、3MW-6MW海上风电塔架、海上风电导管架合计280套。现该项目已正式投产。

“南海I号”中挖掘的钱币。南方网记者郭昊奇 摄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揭开“南海I号”的神秘面纱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是以“南海I号”宋代古沉船发掘、保护、展示与研究为主题,展现水下考古现场发掘动态演示过程的世界首个水下考古专题博物馆。

“南海I号”中发掘出的瓷器(拼图)。南方网记者郭昊奇 摄

  如同敦煌的发现对于陆路丝绸之路的意义一样,“南海I号”以其承载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成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标志性发现,被誉为“海上敦煌”。

考古人员现场展示珍贵文物的修补工作。南方网记者郭昊奇 摄

  馆内主要展出“南海I号”数十种珍贵文物,包括充满异域风情的黄金饰品,朴素典雅的中国陶瓷,极其罕见的宋代漆器等。展区内的水晶宫向公众开放“南海I号”发掘现场,观众可近距离地观看考古学家发掘“南海I号”全过程;通过展厅内声光电多媒体场景,体验“南海I号”出帆远洋,搏击风浪和货通万国的浪漫故事,感受古代海上丝路恢宏灿烂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