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致富经验

惠州市探索建立第一书记“召回”机制,激发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政治动力

  扶贫攻坚,干部当先。驻村第一书记既是中央政策的落点,也是精准扶贫的支点和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多次明确要求“因村派人要精准”,强调的就是要选准派强第一书记。

  日前,广东省委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规定今后每年选派不少于千名优秀党员干部到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

  为确保选准派强第一书记,惠州市在扶贫攻坚工作中探索建立了第一书记“召回”机制,以压力激活驻村干部在扶贫一线建功立业的政治动力,这是推动扶贫工作管理精细化、提升第一书记队伍战斗力的一大创新。按照这一机制要求,前不久,惠州市结合工作成效、工作作风、有关部门和基层反映等情况综合研究判定,“召回”6名不胜任的省定贫困村第一书记,重新选派优秀党员干部“补缺”,为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组织保证。

  驻村第一书记深入扶贫一线积极履职尽责,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全市贫困村、贫困户迈开了脱贫致富的新步伐,取得了致富奔康的新成效。

  第一书记精准制定帮扶规划和措施

  选派第一书记,既是惠州市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强化脱贫攻坚力量的现实需求。

  第一书记扎根农村基层,认真开展建强基层党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等工作,为贫困村带来了新动力、新气象、新转变。

  2016年,32岁的李运龙来到惠东县安墩镇新村村任第一书记,他经过一番摸查,发现了脱贫的最大症结:村民对脱贫信心不足,不相信第一书记能带来变化。

  为此,李运龙积极带领村党员干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遇到村中农户急症,第一时间联系送诊;为解决贫困户黑户问题,多方协调民政和公安部门协助DNA鉴定工作。从此,村民慢慢改变了对第一书记的看法,从怀疑转向了信任。

  赢得群众的信任后,李运龙发挥帮扶单位的带动作用,多方筹集资金整合资源,引进项目和资金,完成了村集体扶贫茶园、道路硬底化、村活动中心、党员活动室、农田水利、自来水入户、通信网络建设、村小学提升等民生工程,贫困户收入由4000多元增加到8000多元。两年后,新村村发生的变化,让村民交口称赞。

  赢得群众信任是脱贫的最大基础。惠东县白盆珠镇横江村第一书记张海平深谙此理,只要贫困户家中发生重大家庭变故,他一定会带领村委班子上门进行慰问。在走访中,张海平了解到村里1名80多岁的老党员因经济困难、全家人长期居住在60平方米的房子后,还积极协调相关企业给予资助建房,帮助老党员改善了居住环境。

  “村民信任是最大的支持。”张海平说,两年来,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横江村摘掉了贫困帽子。

  “第一书记要督促指导村‘两委’加强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还要严肃认真落实各项脱贫攻坚任务。”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第一书记通过开展经常性的入户走访工作,全面了解掌握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基本情况,精准制定帮扶规划和措施,为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基础。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推动“输血”变“造血”

  推动脱贫攻坚,第一书记要帮助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更要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实现贫困村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2016年4月,李应文开始了他的驻村扶贫工作。在博罗县杨村镇石滩村村民眼中,这个市里来的“李科”很严肃,特别是刻苦耐劳、善于协调、敢抓敢管的作风让大家印象深刻。

  精准扶贫,首先要找准穷根。来到石滩村后,李应文在市纪委、市监委驻村工作组的精心指导下,带领镇包村干部和村“两委”班子一道,通过深入走访调研,寻找石滩村致贫落后的根源。

  找准穷根后,李应文主动带领镇、村干部到其他典型先进村 “取经”,大家现场考察学习交流,共同为精准扶贫工作谋思路、出主意、找路子。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根据石滩村的实际情况,李应文与村“两委”班子一同制定了该村三年扶贫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打响了石滩村的扶贫攻坚战。

  2016年,在李应文的积极努力下,石滩村引进了惠州市东部湾农业生态有限公司。该公司在石滩村流转了200多亩土地,投资近400万元,盖起了薄膜大棚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基地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计划由公司承包经营,打造集果蔬种植、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特色产业,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可以获得每年每亩900元的租金,还可以到基地务工。

  “到基地务工每天可以拿到100块钱工资,我们要求优先考虑提供给该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李应文说,“公司做给农户看、带着农户干”的做法,让更多的贫困户“活学活用、现学现干”。

  经过帮扶,石滩村集体年收入由2.67万元增加到62万元,增长23倍多,经济收入和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解决贫困问题,离不开培养群众自力更生的精神,快速有效的帮扶措施是增强‘造血’功能,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李应文感慨道,扶贫工作非常辛苦,经常加班加点,但每当为群众排忧解难后,看到群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时,就充满了无限动力与成就感。

  建立第一书记定期学习和教育培训制度

  第一书记驻村后,必须全脱产驻村,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

  据了解,惠州市规定第一书记任职期间原则上不承担本单位扶贫以外的工作。党组织关系要转到村,严格“驻村”,坚决防止“走读”。严格遵守廉政纪律,不准收受贫困村群众的任何财物,不准接受基层单位的宴请,不准在贫困村报销应由个人或者帮扶单位支付的任何费用,不准挪用帮扶资金。

  为解第一书记后顾之忧,惠州市加大保障激励力度,按每人每年1万元的标准,每年下拨第一书记专项工作经费。今年,根据第一书记反映的问题,按照有关文件规定,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第一书记驻村补助补贴的标准和发放等事项。惠州市还将进一步加强对贫困村第一书记的政治关爱和激励,对在脱贫攻坚中工作出色、表现优秀的干部注重提拔重用。

  提高第一书记的扶贫能力水平,是扶贫攻坚工作有效开展的关键。惠州市建立第一书记定期学习和教育培训制度,组织交流扶贫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让第一书记学习掌握上级关于脱贫攻坚的相关政策要求,加强学习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等专业知识,切实成为行家里手。2016年以来,市委组织部、市扶贫办对贫困村第一书记开展全员学习或培训10多次。

  脱贫攻坚,第一书记大有可为,也应有更多作为。按照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市委对驻村第一书记的政治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组织部门进一步加强了对驻村干部的精选派强力度。选准派强第一书记,大力实施基层党组织 “头雁”工程,努力打造一支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干部队伍,必定为惠州市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惠州乡村走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的政治动力组织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