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致富经验

田间种下脱贫梦 美了乡村富了民

蕉城镇湖谷村发展多元产业 增加群众收入,改善人居环境

在帮扶单位的支持和鼓励下,贫困户用自己的双手增收致富。图为贫困户黄秀芳正在照看她的灵芝菌株。廖静宜 摄

勤睦楼的改造,有效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汪敬淼 摄

  “我先去帮徐哥载稻谷,回来再吃早饭。”“行,快去快回!”

  7月盛夏,一大早,徐均安的家里就有了烟火气,一家人其乐融融。而4年前,他们还是贫困户,没有稳定收入,生活过得十分拮据。

  徐均安一家的变化,是蕉城镇湖谷村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2016年,在广州南沙开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定点帮扶下,湖谷村大力发展光伏扶贫、产业园分红、红肉蜜柚农业种植以及参与锦绣田园农业专业合作社白花茶油种植。

  一步一个脚印,脱贫攻坚带来巨变。经过努力,湖谷村“逆袭”了,如今村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19年底,全村46户134名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湖谷村脱贫致富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产业旺了

  大力发展

  蜜柚种植产业

  沿着宽敞的村道进入湖谷村,一大片果树引人注目,郁郁葱葱,柚子挂满枝头。这里种植的是蜜柚,路过的村民笑称它为湖谷村的“黄金果”。

  “现在这一片可以说是‘黄金林’,是帮扶单位助力精准脱贫攻坚工作而开展的产业帮扶项目。”广州南沙开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驻村工作队队长辛云东望着眼前的柚子林说,走向致富路,不仅要摘“穷帽”,还要稳增收。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当地村干部和帮扶工作队深刻意识到,产业扶贫是实现稳定脱贫的必由之路。谈及产业扶贫,不得不提湖谷村的致富带头人王锦阳。

  1993年,21岁的王锦阳从梅州农业学校毕业以后,便扎根在湖谷村。2016年,王锦阳与湖谷村村民委员会签订了80亩的土地承包合同,开始发展沙田柚,运用自己在学校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加上勤劳的双手,柚子基地的产量越来越高。

  经过十多年持续发展,以王锦阳为核心成立的蕉岭县祥和蜜柚专业合作社吸纳了近50户农户参与进来,总种植规模达到820亩。

  “我们分别在2018年8月和2019年8月利用扶贫开发资金共计100万元,投入到以王锦阳为法人代表的梅州市原源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大力发展蜜柚种植产业。”辛云东说,通过“公司+基地+村经济联合社+贫困户”的产业模式形成拉动作用,目前蜜柚种植产业能为湖谷村村集体和25户贫困户每年增收12万元。

  “去年柚子的产量就达到了一百万斤以上,今年经过技术和管理的不断完善,加上使用了国内目前效果很好的有机肥,预测今年的产量还能提升30%。”王锦阳一边查看蜜柚的长势,一边乐呵呵地盘算着今年的收成。

  据介绍,在蜜柚采摘高峰期,该基地还能为当地村民和贫困户提供临时岗位,增加其收入。“高峰期需要50多名工人,其中贫困户有10多名,一天能领到150元工钱。”王锦阳说。

  “绝不让一户贫困户掉队!”这是蕉岭县和对口帮扶单位作出的庄严承诺,他们做到了。去年底,湖谷村全村46户134名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脱贫比例达100%。接下来,帮扶工作队和湖谷村将继续采取措施,把蜜柚种植作为主导产业,让已脱贫的贫困户巩固好脱贫成效,走上致富路。

  收入稳了

  因户施策

  确保不返贫

  “十分感谢村里给我买了辆拖拉机,可以帮别人运输货物,多的话一个月可以赚5000元。”徐均安笑着说,村里还为他的母亲提供了公益性岗位,当上了村里的保洁员,每个月也有1000元的收入。

  村里另一头,黄秀芳正在照看她的灵芝菌株。“去年村里资助2万元,帮助我种植了2000株灵芝,产量有30斤,收入增加1万多元。今年我自己就可以买菌种了,很开心。”黄秀芳看着自家长势喜人的灵芝,笑容满面。

  走访湖谷村,笔者发现,无论是徐均安,还是黄秀芳,帮扶单位都积极支持和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增收致富,提高自身脱贫能力。帮扶单位因户施策、多措并举,不仅打好脱贫攻坚战,还要打好防止返贫这场持久战。

  就业方面,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村民们外出就业变得困难起来。“我们根据每个贫困户的实际情况以及个人意愿,筛选出适合他们的岗位,并积极帮他们联系企业。”广州南沙开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驻村第一书记温家毓说。

  经过努力,全村25户有劳动能力贫困户都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其中6个前往珠三角务工,40个留在蕉岭本地就业,真正把疫情对贫困户的影响降到最低。

  在产业方面,温家毓认为发展产业才是真正长效的扶贫举措。他深刻意识到,扶贫目标任务完成后,他们终究要离开湖谷村的。于是,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队,成为扶贫长效机制的关键一环。

  “我们在帮扶过程中,非常注重产业可持续性,这样才能形成长效的增收机制,确保贫困户不返贫。”温家毓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自开展帮扶工作以来,除了大力发展蜜柚种植产业,帮扶单位投入50多万元发展光伏发电项目,2018年度和2019年度该项目为25户有劳力贫困户和村集体增收4万多元;同时,还投入100万元扶贫引导资金到蕉岭县工业园,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

  “我们扶持湖谷村成立了锦绣田园农业专业合作社,建立白花油茶产业扶贫示范基地,打造油茶种植和深加工的产业链。”温家毓说,该基地采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目前种植了90亩3000多株油茶树,年产量可达500斤,每年集体收入可增收3960元,带动有劳动能力贫困户25户92人人均增收621元。

  环境美了

  百年老屋

  旧貌换新颜

  穿过羊肠小道,来到百年老屋勤睦楼,眼前这座古色古香、韵味十足的古宅,始建于1917年,是当地徐氏祖屋,至今已有约一百年的历史,占地约800平方米,为两层砖木石结构,青瓦木梁的合面楼,上下两层共有36间房间。

  若时间退回两年前,勤睦楼却是另外一种光景。勤睦楼负责人姜东晶告诉笔者,因长久失修,此前勤睦楼破旧不堪,有些地方还出现了坍塌,百年老屋一度荒废。

  启动保护措施刻不容缓。2018年,湖谷村充分依托勤睦楼的地理优势、环境优势,积极帮助、引导徐氏众世孙出资修缮祖屋,打造成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重生”后的勤睦楼,被赋予了休闲、餐饮、书法、住宿等诸多功能。今年10月,民宿将建成开放,成为湖谷村的第一个文化旅游客栈。“勤睦楼改造完成后,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阵地作用。去年以来,该实践站开展了5期书法培训班,还举办了全国书画名家、将军作品展暨捐赠等活动。”姜东晶说。

  湖谷村村干部表示,勤睦楼的改造,不仅为湖谷村增添了一份美色,更为人民群众带来了艺术盛宴,进一步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下一步,勤睦楼将在丰富学习载体、方法上下功夫,重点开展传思想、传文化、传政策活动。

  除了百年老屋得以修缮,村民自家的房子也焕然一新。

  村民黄桂招今年71岁,4年前一家5口人挤在几十年前建的联排瓦房最边上的两间小房子里,小屋子雨季漏雨、冬天漏风。黄桂招的儿子和女婿都没什么就业技能,一家人只能靠破旧的碾米机器带来的微薄收入生活。

  驻村帮扶工作队了解情况后,立即帮黄桂招一家申请了4.3万元的危房改造补贴,又帮他们新添置了碾米机器。一家人用磨米作坊的米糠加工做饲料,喂养扶贫工作队为其购买的兔子苗,用勤劳的双手改写命运。

  如今的湖谷村,环境美了,产业旺了,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