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致富经验

东莞帮扶揭阳逾2.7万贫困人口脱贫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石板下隐藏的鲍鱼、山林里进食的黑山羊、漫山遍野的绿化彩林……走进东莞市对口帮扶揭阳市多地的贫困村里,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产业在对口扶贫干部帮扶下逐渐形成,效益显现。

  产业帮扶作为乡村长效发展的内生动力,成为各贫困村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但不同的贫困程度和原因,对扶贫干部探索产业脱贫之路也提出不同要求。

  在东莞对口帮扶的揭阳市部分贫困村里,一条条因地制宜的脱贫之路正在形成。在周边有企业的贫困村,扶贫干部尝试“龙头企业+合作社或基地+贫困户”的帮扶模式带动发展;在没有产业的村子,帮扶队伍创造机会引进产业甚至自主培育新产业。

  据介绍,截至2020年6月底,东莞市对口帮扶揭阳市的114个贫困村、7112户27168名贫困人口已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并完成脱贫出列手续。

  自主培育 投入160多万元养殖黑山羊

  每到下午2时许,惠来县惠城镇新乡仔村的一片绿色山林里远远望去总会有一些移动的小黑点,时不时还会传来“咩咩”的声音。记者了解后才知道,这是当地脱贫的“产业宝贝”黑山羊。

  新乡仔村是东莞市横沥镇对口帮扶的贫困村,从2016年东莞派驻驻村队伍开始,如何引入产业提高当地“造血”功能就成为扶贫干部驻村后的第一难题。

  经过调研,当地扶贫工作队发现,新乡仔村位于山区,大片葱郁山林覆盖村庄,山地面积达到4522亩。全村552户2511人,总耕地面积仅有610亩,平均每户耕地面积不足1.2亩。

  少耕地、多山林、无产业,这是当时新乡仔村的贫困状况,也是当地扶贫干部找到脱贫路径的灵感来源。

  “惠来县惠城镇就有上百家羊肉火锅店,加上当地丰富的山林资源,于是我们决定发展黑山羊养殖产业。”东莞市派驻新乡仔村第一书记吴柏江告诉记者。

  没有龙头企业带路,黑山羊的养殖要靠扶贫干部自己一点点摸索,把黑山羊当孩子养,才能养出村里人脱贫的希望。

  2018年9月,投入资金163万元建立起的羊舍正式投入运营,首批368只黑山羊住进了400平方米的羊舍。在1名技术员、2名管理员的规范管理和照料下,羊群数量不断发展壮大,现在已经有黑山羊450多只,预计至2020年底将有新生黑山羊100只左右。

  走进羊舍,入口对面的小箱子里放满了各种治疗的药物。“黑山羊本身体质脆弱,在外面放羊回来一定要仔细检查,如果不小心被虫子咬了,整个伤口会越来越大。”正在羊舍打扫的管理员方文坚说,每天晚上6时许,400多头羊都要一一检查。

  “有一次,从黑山羊身上挑出满满一碗虫子,太瘆人了,后来每天回羊舍都必须仔细检查,确保羊的健康。”一旁的吴柏江也深有同感地补充道。

  亲手抓虫、亲自放羊,一个新产业的培养需要扶贫队伍的亲力亲为。在东莞派驻惠来县的扶贫工作队伍里还流传着驻村第一书记吴柏江接生小羊羔的故事。

  “一人抓头,一个人抓两只后腿,一个人帮忙慢慢的拽出小羊羔,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接生的场面,不过看着自己养的羊能有收益,还是很满足的。”吴柏江笑着说。

  据一名管理员介绍,黑山羊出生后一年半就基本可以投放市场。在2019年,基地共销售黑山羊120多只。该项目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已发放收益资金7.05万元,受益贫困户38户188人,人均增收375元。

  作为对口扶贫干部培育的特色产业,如今新乡仔村黑山羊养殖基地的效益已经初步显现。“后续,我们会免费给村民提供羊苗,基地也会提供一些管理经验,带动更多贫困户加入黑山羊养殖中。”吴柏江告诉记者。

  在基地从事管理工作的方文坚也是当地的一名贫困人员。他每天早上喂食、检查羊的健康状况,下午放羊。因为放牧面积广,管理难度大,一天下来,方文坚大约要走十几里路。

  “我来这边两个多月,现在每个月固定收入大约4500元,等学得差不多,也会回去跟村民说,鼓励大家加入。”方文坚说。

  引进产业 竹笋种植铺就村民致富路

  在东莞对口帮扶地揭西县,同样的产业引进故事也在上演。泮坑村位于揭西县五经富镇东南,村民多外出经商、打工,部分务农,主要作物为花生、番薯、柑橘等。一直以来,村集体经济都很薄弱。

  2019年,东莞市城建工程管理局派驻的扶贫干部来到当地,希望在耕地面积少、山地资源相对丰富的泮坑村走出一条发展产业之路。

  位于揭西县东侧的揭阳市揭东区埔田镇的甜笋种植产业走进了当地扶贫干部的视线。

  “揭东的竹笋产业已经形成产业,在市场上占有率很高,而且甜笋种植历史悠久技术成熟,田间管理难度相对简单,产品加工形式多样,方便多样化储存,市场价格波动较小,规模种植效益比较可观。”经过多次考察、调研后,泮坑村驻村第一书记韦卫忠认为推广甜笋种植可行。“我们还拉了一车揭西的土到揭东的甜笋基地,想先试试我们的土种出来的口感如何。”回忆起去年调研的过程,韦卫忠笑着说。

  经过试验,扶贫干部兴奋地发现泮坑村微酸性黏土土壤非常适合甜笋种植。依靠揭东地区形成的产业,加上当地的优势地理条件,甜笋种植就被引进到泮坑村。

  2019年12月份,泮坑村一期300亩集体荒山启动开垦作业,今年2月份,第一批笋苗开始种植。记者在现场注意到,每隔5米左右,就种植有一颗竹笋,有些竹笋已经露出尖角。

  “前段时间已经有客商来询问,所以基本不愁卖,按照3000元—5000元/亩的收入,一期种植的这300亩就能收入上百万元,项目收益60%归贫困户、40%归村集体,未来市场很广阔。”韦卫忠说。

  借力企业 以合作社模式帮扶村民脱贫奔康

  没有产业基础的乡村,扶贫队伍创造条件引进新产业,而对于已经有龙头企业带路的贫困村来说,借助企业力量,以合作社的模式帮扶则成为更加有效的脱贫方式。

  “紫薇花开百日红,轻抚枝干全树动”,在一片郁郁葱葱的乡村,正盛放着一大片紫红色,这是省定贫困村揭阳市揭西县京溪园镇大鹿村紫薇树种植基地呈现的一片绚烂景象。

  2016年,东莞市审计局派驻大鹿村第一书记兼队长冯庆权开始了他的驻村扶贫工作。经过多次与投资者协商,冯庆权终于于2018年将珠三角企业引进大鹿村,并成立了该村有史以来第一家企业揭西县尚绿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500万元。

  公司成立后,东莞对口扶贫干部协助成立了由村里党员干部牵头的村内第一个农民合作社,依托揭西县尚绿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贫困户)”模式推动实施彩化苗木特色产业项目。

  “简单地说,就是公司免费为村民提供种苗,而且与合作社、贫困户或其他村民签定种植代管回收合同,包技术包收购,村民只需要种,其他的都有合作社和公司来做。”冯庆权解释道。

  目前该公司在大鹿村种植基地上投入超过3000万元,聘请了20多个当地村民和贫困人员在基地务工,其中种植的彩化苗木中的紫薇树已超过100亩,主要由贫困人员和其他村民进行管理。另外,部分贫困户和村民利用自己的田地或流转过来的土地也参与种植中,预计亩产年收入可以达到5000元至8000元。

  有了产业加持,村民增收的途径多了起来。冯庆权介绍,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贫困户和其他村民可以通过代管种植、就近就业、土地流转等方式实现增收。

  “未来,希望把种植基地打造成集观光、苗圃种植于一身的大鹿村农业休闲园,将会吸引更多人前来观光旅游,带来更多帮助村民增收的机会。”该公司负责人兰云才说。

  在揭阳市惠来县周田镇头径村,“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带动模式也在进行中。

  作为以鲍鱼育苗和成品鲍养殖为主业的龙头企业,惠来县海源达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经过30多年的发展,如今拥有工厂化鲍鱼养殖场24个,总占地面积达600亩,是广东省规模最大的工厂化养鲍养殖单位。

  借助龙头企业雄厚实力,今年1月,当地将扶贫开发资金240万元投资到海源达海产养殖有限公司,投资期为三年,涉及贫困户36户192人,每户每年能获得3000多元分红。

  除了分红,养殖场的季节性用工也可以提供近800个临时性就业岗位,目前有20名头径村村民在这里工作,包括5名贫困人员,工人工资每天结算,每天工资100元—130元。

  不仅可以带动就业,学会技术的员工也可以自己养殖鲍鱼。目前,海源达1万个鲍鱼池中有4000个鲍鱼池提供给50户农户承包,农户变身股东自主经营,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

  ■聚焦

  对口帮扶也要入乡随俗

  东莞扶贫干部的“文化课”

  扶贫也需要文化助力,从珠三角城市东莞派驻到潮汕文化区揭阳市的不同贫困村,了解当地文化习俗,成为每位扶贫干部的必修课。

  在揭西县南山镇火炬村,了解解放战争时期潮汕人民抗征队的英雄故事,为火炬村找到一条红色旅游脱贫之路;在普宁市南溪镇南溪村,7.5公里的观光河道,正得益于当地乡村旅游资源的挖掘;在揭阳市普宁市大南山街道什石洋村,贫困村变身集贸村的背后是当地重商文化与扶贫共同作用的结果。

  7.5公里河道变身水乡旅游打卡点

  秋风习习,一行人乘坐乌篷船在水中行驶,对岸榕树下乘凉的老人、不远处整齐排列的潮汕民居都清晰可见。得益于对水乡文化的了解,围绕着南溪村7.5公里的小河,美景之外,一套脱贫致富的策略正在形成。

  从普宁市南溪镇南溪村大港码头乘船,沿途7.5公里的水道游客可将潮汕地区水乡风貌尽收眼底。

  “这是我们正在打造的泛舟南溪水乡乌篷船水上观光旅游项目,去年下半年开始试营业。去年全年峰值最高出船300多艘,国庆期间平均一天客流量2000多人。”东莞市东坑镇派驻南溪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洪州介绍。

  从2017年开始,以南溪镇打造水乡南溪全域旅游为契机,当地引进普宁吉之旅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在南溪村大港码头投资300多万元开发建设“泛舟南溪水乡”乌篷船水上观光旅游项目,以水乡特色旅游助力当地脱贫致富。

  水乡游船项目一开展,村里贫困户就近就业立马有了着落。刚从游船下来的师傅张永烈告诉记者,他自己是贫困户,从2018年开始在这里工作,主要负责开船,如今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如果来游玩的游客多,月收入还可以达到3000多元。

  因水乡旅游开发而就业的还有很多人,对口扶贫队伍整合码头周边的环卫保洁、垃圾转运和治安巡逻、游船驾驶员等公益性岗位,解决了25名南溪村村民的就近就业问题。

  “当地河岸两边的潮汕特色民居有200多个,目前正在讨论如何开发,建民宿、打造文艺街景等都有可能。”李洪州介绍。了解到试营业期间获得的不错反响,如今村扶贫班子已经在思考利用当地的特色民居,改造开发民宿餐饮等方面的配套功能。

  “我希望接下来村子会迎来更多游客,这样我们就可以赚更多。”谈到未来工作,张永烈说。

  “草舍初成亲友助,喜迁新居谢党恩”,贴着这副对联的是贫困户李端平的新家,从土坯房到小二楼,李端平不止有了新家,也见证了村子的大变化。

  以往的垃圾堆被各式绿植替代,曾经的猪圈也被翻修成整洁的小屋,更大的变化是如今干净的村子里增添了一种色彩——红色。村道两侧火炬状的路灯、随处可见的红色标语、墙体上点缀的红色文化景观,无不展示着火炬村的红色基因。

  据了解,背靠大北山脉的火炬村,拥有丰富的革命历史资源,是解放战争时期潮汕人民抗征队驻地,共有革命旧址7个,于2017年12月被广东省委组织部列为60个“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之一。

  得益于这一特殊的发现,当地扶贫工作队将红色旅游与扶贫结合,按照发展红色旅游的定位,重点打造红色遗址景点周边环境,进一步加强“红色村”基础硬件建设。

  “去年和今年的建军节,前来参观的游客人满为患,去年一年接待游客6000多人,未来潜力很大。”蒙巧聪说。近年来,随着红色村革命旧址修缮项目的推进,驻村工作队密切联系相关单位,逐步将火炬村打造成爱国教育基地、红色党建基地。

  同时,驻村工作队紧紧围绕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这一特色扶贫项目,目前还在物色专业的第三方团队,把村里红色资源整体打包,共同经营发展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项目,鼓励村民投资餐饮、农庄等项目,预计可创造当地就业岗位20个以上。

  2019年12月,南溪村以大港码头为依托,创新开辟“扶贫集市”。如今,扶贫集市中的摊位已经免费提供部分贫困户,试运营期间,花生、特色红薯等当地土特产琳琅满目。

  “每天最少也可以赚50多元,生意好的时候可以卖800多元,已有3户贫困户进驻摆卖,每户每月可增收2000多元”,李洪州介绍。

  上半年由于疫情,旅游项目遇冷,扶贫集市不得已关门。但李洪州满怀信心地说,“‘十一’国庆黄金周我们将正式投入运行,效果应该会不错,这里在揭阳当地已小有名气”。

  贫困村变成商贸村

  如扶贫集市的概念被带入南溪村一样,普通农贸市场也成为揭阳市普宁市大南山街什石洋村打破帮扶难题的新平台。

  “有儿开商店,强如做知县”,这是揭阳市民间流传的一种说法,这一传统观念在什石洋村同样明显。

  “当地人喜欢做点小生意,其他产业实在不符合当地实际,所以我们就打造了农贸市场的扶贫项目。”东莞派驻什石洋村的驻村第一书记黄景庆说。

  街边挑选水果的顾客,档口正收费的店主,什石洋村村委会一旁的农贸市场里人来人往。

  “之前这里到处都是小商小贩,占道占街为市,随处乱摆乱卖的情况很常见,既阻碍交通,又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黄景庆告诉记者。

  为了解决脏乱差问题,2018年,东莞派驻当地的扶贫工作队借助石龙镇财政专项扶贫开发资金,筹集了550万元建起了综合市场。

  “以前摆摊总会被赶,能卖的东西种类也比较少,现在有了正规的档口,好多品种都可以卖。”什石洋村村民蔡波丰一边剁着鸡腿一边说。

  东莞对口扶贫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蔡波丰一家共有10口人,他和父母、哥哥嫂子一家住一起。

  “我哥和我嫂子身体不好,我爸年纪大了,我妈也做不了什么。”了解了蔡波丰家庭情况,村扶贫工作队在落实各项补助后,农贸市场一建成就向蔡波丰发出了邀请。

  2019年2月,从小摊贩到拥有正规的店面,蔡波丰一家靠补贴和店铺的收入基本达到脱贫标准。

  在农贸市场拥有档口的还有另外两个贫困户。黄景庆介绍,目前市场内有铺位、摊档104个,已全部完成出租,年收益达101万余元,该项目收入分配按照四六分成,60%为贫困户增收,40%为村集体增收,让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约2300元。

  为何不引进产业,为何要建设农贸市场?不同于其他贫困村,什石洋村建设农贸市场的背后,不仅是了解当地重商文化的结果,同时也是帮扶方法因地制宜的表现。

  什石洋村位于普宁市大南山街道中心,全村约5800人,全村人口约占整个街道人口六分之一,但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06亩。单单依靠种植业增收,发展空间相当有限,如何扬长避短、创新发展产业扶贫成为当地扶贫干部的头等难题。

  经过调查发现,当地村民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务农、务工,村集体经济薄弱,201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仅约2.04万元。

  “经过多方调研论证,我们发现在什石洋村依靠发展种、养业实现村集体和贫困户脱贫不符合村情实际,见效慢、收益少,而且村民不愿干,村里也不支持。”黄景庆说。

  就在难以找到脱贫着力点的时刻,扶贫干部注意到,整个大南山街道唯一的集市就是地处于什石洋村辖区内的历史老圩埠石头圩,但当时已残破不堪,都是小摊小贩,且严重影响村容市貌。

  通过调查统计,东莞派驻的扶贫工作队了解到村民们对承租市场铺位的潜在需求很高。而且位于什石洋村中心区域刚好有一块村里储备作为民楼建设用地的空地,在此建设一个新的综合农贸市场,不仅可以解决小商小贩占道经营的问题,市场铺位出租也可以提高村集体收入。

  记者注意到,在农贸市场背后又有新的档口正在修建,这是正在推进的农贸市场二期。未来,当地希望推动农产品流通,健全统一开放、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提高“菜篮子”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水平,并进一步利用这个扶贫“造血”项目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你看对面还有几个楼在建,等那些楼建好了,我们这个市场来的人应该会更多,生意也会更好”,蔡波丰充满希望地说。

  ■数读

  东莞对口帮扶揭阳成绩单

  从2016年4月起,东莞市承担揭阳市普宁市、揭西县、惠来县及揭阳产业园4个县(市、区)共114个相对贫困村对口扶贫任务。

  截至2019年底,东莞市对口帮扶揭阳市114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5年的平均2.9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平均24.22万元。

  截至2019年底,揭阳市114个贫困村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达到1.43万元,是省定标准8266元的1.89倍。

  到2020年6月底,东莞市对口帮扶揭阳市的114个贫困村、7112户27168名贫困人口已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并完成脱贫出列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