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崇文在粮仓认真检查稻谷储存情况。
70后种不动、80后不愿种、90后不会种,未来谁来种地?
当看到温崇文时,这个疑问便有了答案。“当然是我们年轻人来。”望着繁忙的春耕景象,1981年出生的温崇文眼神坚定。这是一名愿与土地打交道,爱跟自己较劲的新农人。
2005年,温崇文一毕业便返回家乡蕉岭,从父亲手中接过粮食加工生意,但他并没有选择安稳地“卖米”。2017年,他面对家人斥责、农户反对的情况下,毅然选择下田种粮,当起了种粮人。
5年种粮路,温崇文从“种粮小白”到“种粮大户”;从起初试种的20亩水稻,到如今规模达3000多亩;从没有人认可他,到带动3000多户农户种植水稻……其背后的艰辛是常人难以体会的。
“年轻人是中国农业的未来和希望。”温崇文说,他扎根农村实践农村农业现代化,想带动广大农民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种粮,打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蕉岭样本”。
他与父亲:从争吵到认可
想象中,温崇文应该是一个戴着草帽,皮肤黝黑,淳朴粗犷的人。当真正见面时,却让记者感到不同。
站在田埂上的温崇文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散发出书生气,整洁的浅蓝色衬衫让这个年轻人看起来与种粮并不搭边。但说起水稻种植,他的经验和知识就变得相当老道,让人觉得,没错!这就是新农人温崇文。
外出闯荡、城里就业,是不少年轻人的选择,但温崇文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蕉岭,挑起家族的重担,帮助父亲打理家里的粮食企业,并于2010年成立梅州市建丰粮业发展有限公司。
“我们家三代都是做稻谷加工的,稻田、米香是我从小到大的记忆,可以说小时候的玩具就是稻谷,打小从谷堆里长大。”温崇文说,小时候每次心情不好,他都喜欢蹲在田边发呆,慢慢地就开心了。
正是这份情结,加上一次“偶遇”,让温崇文的人生有了转折点。
“当时我看到一对年迈的农民夫妻,男的在前面拉牛,女的在后面推犁,步履蹒跚、十分艰难。那刻我猛然意识到,中国的农民正步入老龄化阶段。”温崇文说,他的心情很复杂,不禁发出疑问:未来谁会种地、如何种,市场化条件下散小农户种粮难、晒粮难、储粮难、卖粮难的困难怎么解?
温崇文说,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和农民打交道,还得和他们“一个鼻孔呼吸”。因此,他有个大胆的想法——自己种粮当农民。
可是,搞农业并没有温崇文想得那么简单,首先面临的就是母亲反对,父亲斥责。
“我刚洗脚上田,你又脱鞋下田,胡闹!”父亲深知农民的苦,不想儿子走这条路,父子俩发生了激烈争吵,但最终没拗过温崇文下地种田的执着。
2017年,温崇文开始下田种粮,在蕉岭新铺镇尖坑村试种了几十亩水稻,没有经验的他处处碰壁,用他的话说“当年的收成惨不忍睹”。
“三分种,七分管。”温崇文开始向专家请教,向种粮大户学习,向种田能手咨询,注重科学种粮、绿色种粮,对土壤进行取样检测,测土配方,制定肥料配比,对病虫害提前预防,他就像照顾孩子一样悉心照顾稻子。
实际上,和温崇文一样关心稻子的人,还有他的父亲。
“父亲虽然非常反对,但当我真正去做的时候,他默默关注着我,有时我看到他的车停在公司,我就知道他又去田里‘考察’了。”温崇文说,父亲从不与他一起去田里,但心知父亲对他的关心。
直到近两年,父亲看到企业从插秧育秧、收割烘干到碾米包装,都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温崇文的努力他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两父子在一次交谈中,父亲说了一句“阿温,你走这条路走对了。”此时的温崇文内心激动,立马给父亲敬了一杯酒。“千言万语都在酒里。”回忆当时的场景,温崇文仍难掩笑意。
他与农户:从20亩到3万亩
春分已至,但阳光之下,把手机屏幕亮度调到满格,依旧很难看清。眼前的温崇文,已经顶着烈日,在农田周边走了近一个小时,每走到一处,遇到农户都聊会天。
起初,农户们都不看好这个斯文的种粮人,他们面对这个戴着眼镜、彬彬有礼的毛头小伙,农户满脸不信任,甚至还有农户劈头便问:“大学生也会种地?我看就会瞎搞!”
万事开头难,搞农业更难,对于初出茅庐的温崇文来说难上加难。
虽然从小在稻谷里长大,但要亲自打理农田,温崇文显然还是门外汉。由于缺乏经验技术,承包耕种的这些年,温崇文的“钉子”没少碰,吃了不少苦,还亏了不少钱。但他没有丁点动摇,而是把更多精力和心思放在土地改良、机械普及、效益提升等方面。
“我就是在吃亏里成长的。”温崇文打趣着说,做农业,要能吃苦、耐得住寂寞,更要随时做好亏损的准备,这些都是最基本的素质。
温崇文一切都从头学起,刨地、插秧、收稻……边干边学,边学边干,慢慢地,他掌握了务农的技术,从当初对种田一无所知,到现在成了种粮专业户,在田间地头沉淀了五年的他,如今说起粮食种植头头是道。
2017年,温崇文先在蕉岭县新铺镇尖坑村试种了20亩水稻,随后拓展至蕉城镇龙安村、三圳镇招福村和河西村等地,20亩、100亩、500亩、1000亩……经过几年发展,如今规模已达3000多亩,他又有了一个新头衔——“种粮大户”。
农户们看到了温崇文种出了成绩,态度有了大转变,开始认可这个年轻人,喜爱这个年轻人,纷纷投去了信任的目光。
在企业有所发展后,温崇文不忘乡邻,他通过努力一改农户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用自家“金扁担”挑起广大农户、脱贫户的幸福生活。
龙安村曾是一个省定相对贫困村,为了增加村民收入,吸引外出劳动力回流,村委班子引进梅州市建丰粮业发展有限公司和蕉岭长寿南北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该村建立丝苗米基地,发展丝苗米特色产业。
“除了集约租用村民土地以外,我们还无偿提供丝苗米种子、种苗和种植技术、机械服务,对质量较好的成品按照高出市场10%的价格收购。”温崇文说,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和资金入股、雇佣、收购等多种方式,其公司带动513户脱贫户种植水稻3325亩,户均增收近3000元。
为了让更多荒地变成沃野,温崇文广泛发动农民种植水稻,从种子到销售,为他们提供各种指导和服务,目前已带动3000多户农户种植水稻达3万多亩,为蕉岭做优“米袋子”打下基础。
他与自己:从人工到全程机械化
浇水,手机遥控即可;捕虫,控诱灯分布田间;气象,监测站通过手机尽在“掌”控;施肥和防治病虫害,无人机来帮忙……温崇文介绍,这就是科技新风下的春耕图。
“新农人‘新’在哪里?我觉得跟老一辈农人相比,在种植、田间管理环节更加注重农业机械化。”温崇文思路清晰,通过这些年的摸爬滚打,也摸索出了一些符合当地粮食作业的门道。
温崇文想,现代农业必定是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高效农业。但是不少农民缺乏对新技术的了解,不愿意冒险。温崇文甘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购买了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无人植保机、烘干机、育秧等机器设备超百万元。
“我大学学的是电子信息类的,看似和粮食产业不搭边,其实又挺符合的,现代产业发展就需要跟时代接轨,电子信息自然少不了。”温崇文说,自去年以来,从农机耕作播种,到无人机施肥,再到烘干机加工,已经实现了种粮全程机械化。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数:以前用人力,一个人要一整天才能完成一亩地的插秧任务,现在用机器15分钟就搞定了;以前两个农户施肥7亩的地,需要一天的时间,现在无人机施肥1分钟可以完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户对机械化种植认可度很高,我们团队的社会化服务受到热捧,你看,我们的系统接单提示一直响个不停。”温崇文说,他们可以为农户送上专业指导,引导农户适时防治、科学管理。
基于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公司建设产能可达日烘干稻谷300吨的全自动烘干线、日处理稻谷600吨的全智能精米生产线的智慧工厂和总仓容可达10万吨的标准低温现代化粮库。“目前我们这里存储了10万吨的粮食,这些储粮足够全梅州人吃半年。”温崇文说。
温崇文介绍,今年将升级打造低温粮仓,同时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研发,全面提升产品附加值。不仅如此,2019年,建丰粮业发展有限公司成为蕉岭县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的牵头实施企业,在各企业的带动发展下,蕉岭的丝苗米品牌效应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种植队伍,其中不乏年轻人。
“我身边有40多个种粮大户,大部分是80后90后,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温崇文说,依托蕉岭县丝苗米产业园建设,打造丝苗米“耕、种、治、收”的蕉岭样本,向外进行推广。
“我是一名80后,既然选择了种粮,就要把新农人的形象展示出来,给后辈打个样。”温崇文说,只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其中,农业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种田的日子,才会越种越有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