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致富经验

“有机稻+禾虫”模式:米香禾虫肥

  “以前大家吃的禾虫大多是野生的,现在可以人工养殖了。”4月初,广东省阳江市东平镇马屋村的10多位农户,正在一片已经耕耙好的田地上投养禾虫种苗。他们拿起一个个装着泥土的胶箱,将一坨坨的泥团,像抛秧一样抛进泥土里。禾虫养殖基地负责人许云色预计,今年11月份就可以收获,市场最高价可达480元/公斤,最便宜时也将超过200元/公斤。

  4月5日,“有机稻+禾虫”高质高效种养循环项目正式落地阳江市马屋村,建设在已撂荒多年的耕地上,占地面积100亩,采用“公司+技术驻点(轻骑兵)+村委会+合作社+农户”闭环发展模式。该项目分工明确,主要由农技驿站承建单位阳东区深海水产贸易有限公司回购产品、阳江职业技术学院负责技术指导与驻点、东平镇海蓢村委会负责土地流转、阳东稻盈韵合作社负责生产经营、吸纳农户日常用工。

  种养循环提效益

  全面盘活“沉睡”土地

  “禾虫的学名为‘疣吻沙蚕’,原分布在近海边咸淡水交汇滩涂、池塘和稻田中,多为野生。”广东农技服务“轻骑兵”、阳东区农技推广服务驿站驻点专家、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水产专业教授、禾虫人工繁育技术团队首席专家陈兴汉介绍,禾虫喜居于稻田中,与水稻有天然的共生关系,腐烂的稻根和茎叶可为禾虫提供营养,水稻根系及中空的茎可为禾虫输送氧气。

  禾虫以土壤微生物和有机碎屑为食,禾虫钻洞可疏通土壤、其粪便是优质的有机肥料。其生长期集中在禾苗抽穗扬花的季节,故在广东、广西俗称为“禾虫”,也被称为稻田里的“软黄金”,该模式充分利用了水稻与禾虫的共生关系。“人工养殖禾虫并不复杂,投入的成本低,又能实现禾虫增产,提高水稻的品质,是一个‘低进高出’的水产养殖品种。”陈兴汉说。

  “禾虫是环境生态的指标生物,只有在环境特别好的地方才有禾虫生长,因此不能投放和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和农药。”广州海事法院、中国广核集团驻东平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贺强斌表示,“水稻+禾虫”的复合种养模式符合生态发展理念,一方面可以生产出高品质稻米和高端禾虫,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通过种养循环,提升种粮综合效益,有效推动撂荒地全面复耕复种,盘活了农村“沉睡”土地资源。

  此外,通过经营模式创新,将村委会、农户、合作社链接在一起,既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也为村集体创收。同时通过扶持合作社,培育当地乡村产业发展。

  据了解,“有机稻+禾虫”高质高效种养结合技术模式作为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华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等有关单位的集成技术,已被列入2021年、2022年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立足资源禀赋

  合力打造优势产业

  2021年8月,由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牵头开展的广东农技服务“轻骑兵”乡村行第一站就来到阳江市东平镇。“东平镇要发挥地处近海边咸淡水交汇自然禀赋与渔业基础优势,引进‘有机稻+禾虫’高质高效种养结合技术落地。”在与当地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及种养大户代表座谈会上,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罗国武强调,通过培育种养循环产业,提升种粮综合效益,统筹解决农民‘钱袋子’、政府‘米袋子’问题。”

  此外,罗国武表示,一定要引导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推广主导品种与主推技术的产业发展模式,“轻骑兵”切实做好全程全产业链跟进服务,共同致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2021年10月,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当地各级农业部门再次来到阳东区东平镇,督导设置在该镇依托阳东区对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阳东区农技推广服务驿站”建设工作,并对“有机稻+禾虫”种养循环项目落地东平镇,进行细节会商,形成推进路径。

  “通过该项目推动落地,打开了一条‘轻骑兵’乡村行、农技推广服务驿站赋能人才、技术、市场的链接通道。”贺强斌强调,后续驻镇工作队将与“轻骑兵”和“驿站”更紧密地联系,形成工作合力,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帮助当地打造优势特色产业,有力推动东平镇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