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山秋色,美丽田园。
邓山村是广州增城区小楼镇西南部的一个行政村,种植有1000多亩优质乌榄树,百年以上的古乌榄树近1000棵,齐刷刷地昂扬在梯级山地之上,这种壮观的阵势,在整个岭南都是罕见的。
每到乌榄成熟的季节,可以在这里看到真人版的“泰山”,他们穿梭跳跃在树丛中摘打果子,成为了乌榄收获季的一道美丽风景线。作为日常三餐的杂咸,无论是儿时的餐桌,还是如今销往各地的衍生产品。乌榄,已深深地融入邓山村人的骨子里。
乌榄全身都是宝
金九银十,恰逢乌榄成熟的季节,村民梁伯成又开始忙碌起来了。
“好丰收,好价钱。”伴随梁伯成的吆喝,只见他站在较粗的枝干上,用一支长竹竿,伸到枝头处震动拍打,乌榄便“簇簇”往下落。乌榄树的树冠宽大、树身粗壮、枝叶繁茂,但树枝十分脆弱,是无法靠人爬树去徒手采摘乌榄的,因此,摘榄,又叫“打榄”。
“乌榄全身都是宝,果肉可以加工成美味的食材,榄核可以进行雕刻,加工成工艺品,榄仁更是上品的食材。”梁伯成介绍,邓山乌榄以左尾品种居多,因是生长在原生态高山古梯田,与其他乌榄品种相比,具有皮薄、肉厚、幼嫩、油质适中、味道芳香等特点,且出仁率高。
摘下的乌榄,梁伯成便会对其进行简单加工,腌制好的乌榄,广府人一般称为“榄角”。“将乌榄放入水中,水开后还要煮上十多分钟,待水凉后倒去涩水,用一根网绳,在已经煮过的榄果中间绕一圈,用手轻轻一拉,将榄的皮肉切成两半,除去榄核,在榄角上再撒些盐,腌几天后便食用了。”梁伯成介绍道。
每当收获季节,成千上万颗乌榄果实累累,商家们不顾山高路远,上门设点收购,经加工后转销外地。随着种植业从低端、零散的传统生产模式向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生产模式升级,邓山乌榄的品牌越来越有知名度。它们不但是村民的“摇钱树”,更是时代变迁的活化石。
立足本土特色乌榄资源,邓山村创立了乌榄农民专业合作社,把规范和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采取统一经营管理的模式,以此促进产业融合,提升邓山乌榄经济价值,带动村集体经济和村庄产业发展能力。
据了解,通过乌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作,乌榄的售价从以往的每斤6—8元提升到每斤12—14元。2021年,村民们仅靠出售乌榄便获得超500万元的经济收入。
榄雕焕发新活力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这是《核舟记》里的描写。而在广州也有异曲同工的艺术品,那就是广州榄雕,榄雕始创于增城新塘镇,早在明代就已盛行达到很高水平。
一把雕刀,一方桌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汉军手持刻刀,将小小的乌榄核雕刻出一幅幅美丽的风景。作为榄雕工艺传承人,周汉军在夏街古驿道上租下黎贺榛故居后,对其进行了修缮,创立榄雕艺术展览馆——榄人榄园,成为广州榄雕传承基地。
增城榄雕属于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但传统的增城榄雕作品,题材缺乏新意,难以刺激顾客的购买欲望。在周汉军看来,把榄雕做成有增城特色的旅游商品,能够激发榄雕艺人的创作欲望。
何仙姑,是民间神话中的八仙之一,相传她救死扶伤,护百姓平安。关于何仙姑众多传说中,岭南增城之何仙姑脱颖而出,而小楼镇,则是古书记载中的何仙姑家乡。历史文化在乌榄上得到传承,何仙姑的故事则栩栩如生呈现在一个个榄核上。
在创作过程中,周汉军搜集增城历史题材、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以此作为榄雕的创作题材,解决了榄雕作品题材单调性的问题。比如《何仙姑系列故事》《宾公佛系列故事》《荔乡怀古系列故事》,这些作品不仅有历史文化内涵,而且题材新颖,构图多样化。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榄雕,周汉军还定期组织活动,让社会上的爱好者以及部分中小学生过来参观,“让更多人摸到榄雕,榄雕才会活下去。”周汉军目前有众多徒弟,这些徒弟如今渐渐出师,能够独立工作了。
“文化会产生很大的效应。我们就是把文化植入榄雕上,榄雕是一个载体,我们通过榄雕作为一个故事的载体去传播我们文化。我们除了传承这个技艺,更要传承传统文化,这才是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周汉军说。
特色文旅促发展
文化是地区的灵魂,旅游则是载体,文旅融合方显魅力。每年,小楼镇都会启动乌榄文化旅游的有关活动,用文旅民俗的方式推广乌榄文化,打造一张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
乌榄成熟季节是在9月中旬到10月中旬,景区内的乌榄由当地村民承包打理,广州二龙山花园生态景区与村民合作,提供专门售卖点。广州二龙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赖锡志介绍,乌榄节已经举办了7年,在每年的乌榄节期间,游客前来不仅可以观赏和体验传统的“打榄”、界榄等劳作,还可以亲手制作乌榄美食,感受当地独特的乌榄文化。
“我们景区就在2015年的时候就开始推广,用乌榄作为一个农产品,结合旅游,作为一个民俗文旅的形式去推广。不仅仅是为了更多游客可以来游玩,更多的是想让乌榄的内容,乌榄的文化传承下去,不仅仅是成为简单的一个农产品,更加成为我们当地的文化符号。”赖锡志说。
连点成线,串珠成链。串联二龙、沙岗、邓山的仙榄沙龙新乡村示范带被寄予厚望。以邓山名村建设的经验为模板,以乌榄产业和农耕体验为特色,以民宿康养、榄韵研学、创新创业为支撑,以党建引领、联农带农、人才培育、数字乡村为保障,推动发展复合型产业体系,充分将农文旅融合起来。
邓山村第一书记赖共爱介绍,邓山村把建设任务转化为发展资源,把梯田变为榄园,小楼镇依据梯田走势,打造了环线步道、汀道、休闲平台和拱桥等设施,配套建设景观水池,吸引了四面八方游客前来游览。
未来,邓山村将持续打造乌榄的文化IP,结合二龙山文旅项目,以乌榄文化节,榄雕文化为牵引,让乌榄文化“走出去”。“我们将结合邓山村实际,继续引进适合本村发展的一个精细农业乌榄种植项目以及乌榄周边文旅项目,把我们邓山村打造成一个乡村文旅融合示范村。”赖共爱说。